刚发现的《新梁祝·山泊之死》,实在是太好听了,唱得丝丝入扣,字字情真。茅威涛这出表演堪称完美,个人认为是她艺术成就最高表现的剧目之一。
师古不泥的词曲创作(改编)也很不错。相比词,曲可能更胜一筹。因为,词好是好,这么长的词也无堆砌之感,只是有个别处语意模糊,及夹带几个个人认为不是很合适的白话,这里就不细说。其实,在流行音乐里,认真究起来,词的问题那是太多了,包括我自己写的几首夹带白话的古体词,不过,因为流行音乐是现代的,它都有各种可能。而越剧不同,特别是这部名戏,它是经典,它产生的时代背景是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魏晋,它流传千古,将会影响后代人的。所以,真是爱之深才恨之切,所以计较。不过,终究是瑕不掩瑜,那词还是一块发着光的玉。
那曲真是好!这么长的曲,竟然起承转合、高平缓急处理得如此顺畅,一气呵成,一些细微处的处理真是很绝。本来我想学唱这一段的,可总觉那几处词不是很理想,怎么就没心情学了。所以,也明白一个道理,万事都不能太穷究计较,不然自己会很累也无趣。况且你又不做评论家。
还有,不得不说的是,这场的名字改为《山泊之死》实在失败!表面看似跟《山泊临终》意义相近,可是实在不是很贴切。我相信改编者一定知道《山泊临终》的好,只是基于一定要创新要改革这一点的想法吧!还是这么做了。真是可惜!
我又不是评论家,以前怎么写过这样的文章《山泊之死》这么精彩,续而就搜出了《楼台会》来看。想不到《楼台会》中几名演员的表演无比精彩,不管是祝员外还是银心,都堪称完美。情节无半点繁琐冗长之感,台词也设计得恰到好处,而男女主角的表演和唱腔,那种对剧中人物所要表达的有喜有悲、有愤慨有绝望、有无奈有自责等等复杂情绪的精准把握拿捏,实在是让人不由赞叹击掌。只是实在不明白,《十相思》中怎么不用“东边插针寻往西”这一句,而用“拿起针来线忘记”。戚雅仙跟范瑞娟两位老师合作时,是唱“东边插针寻往西”,唱得多好啊!可是后来好像很多旦角跟尹派合作时,都唱成“拿起针来线忘记”。稍有点文学修养的人都能感受到,这两句在艺术表现上的差距可是不小。不过,这段《十相思》中的尹派唱腔,被茅威涛唱得非常好听,但我还是觉得这一段,范派和戚派的合作最为经典。
这部戏,我只看了这两场。贯穿《楼台会》的除了各种复杂情感,还有就是中国的“礼”。从这出戏中,你才感受到中国人原来是这么重视礼节的啊!对长辈行礼、同辈对揖行礼的“大礼”,和山伯跟英台发乎于情止乎于礼的“小礼”反复强调出现,似乎让人感慰中国作为礼仪之邦依然存在。
还有,它吸收了许多现代歌舞剧元素的舞美,简约时尚,不是原来那种几乎写实的手法,而是更艺术化了。那两把红色的,造型独特的椅子多美啊!那大背景在视频上看不太清楚,好像是树叶造型的装饰图案。这暗红色的树叶会动的,落在黑底上,既深沉又不呆板,好像一幅很有内涵的装饰画,暗衬着剧情,却不抢眼夺主。
不说了,不说了,就此打住,不然要说出一篇论文了。
莫西戈2010年写于北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