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想法
凭什么他天天逃课,最后却成了我的老板

凭什么他天天逃课,最后却成了我的老板

作者: 荒诞诞 | 来源:发表于2020-02-02 23:20 被阅读0次

    最近写作一直不顺畅,在朋友的推荐下加了一个学习群,平时会跟群友探讨一些文案段子的技巧,我也乐意于帮群友点评他们发在群里的文章,这样一来二去,结识了几个比较活跃的人。

    L君(暂且这样叫他吧)是当地一家小有名气的传媒公司的设计师,工资在五位数上下,在当地也可以算得上是中产阶级了。他很不爽地告诉我这家公司是他大学舍友开的。

    我们经常会聊一些写作方面的干货技巧,也会相互请教一些问题,久而久之便熟络了起来,有时候就会聊一些比较个人的问题。

    他今年28岁,存款10万,自己没车,和父母住在一起,不敢谈恋爱。

    2014年6月,他从大学毕业,放弃了学校推免保送研究生资格,进了省城一家名企工作。原本一切都沿着好的方向发展,就如他的求学路一样,家庭中等、学习优异,从小到大,永远是邻居口中的“别人家的小孩”,他不仅是家里的心肝宝贝,也是学校里老师们的“宠儿”,无论到了哪里,一直都是被赞扬的主角。

    在大学里,L君每年拿着奖学金,当别人都忙着打游戏、谈恋爱的时候,他辅修了双学位,考完了所有的证书,拿了院级、校级、省级无数大大小小的奖状。

    毕业时,他凭着丰富的简历和傲人的专业能力进入了一家著名互联网公司的企划部上班。当同级同学还拿着三四千工资的时候,他已经有1W+的收入。

    一年后,L君却突然辞职了  。

    他说:“在那里上班太压抑了,要求太严,公司里个个都是人才,去了那里才发现自己原来就是个渣,找不到任何存在感。”

    他觉得他如果继续待在那里的话,永远发挥不了自己的价值。他是家里的独子,父母也一直劝他回老家考公务员。

    他一咬牙,便辞职回了家。

    现在已经是他毕业的第五年了,辞职以后,每次公务员考试他都会去参加,但每次都未能如愿,就算进了面试也没能最终上岸。

    开始准备考试的三年,他什么都没有做,全靠父母养活,直到去年,经不住外人的白眼和自身的压力,他去了舍友的公司上班。

    他跟我说,他的这个舍友当年在学校的时候,经常逃课,成天不是打游戏就是混在外面,而现在却成了他的老板。

    我要讲的并不是个励志故事,虽然确实有励志情节,他的舍友从创业初期到获得投资然后走到今天,每一步,每一个坎都值得我们借鉴。但当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想到的却是另外一个话题。

    百无一用是书生???

    诞诞大四的时候去一家集团公司实习,它是一家老牌的传统企业,集团很多人都是跟着公司一路成长过来的,他们很多包括部分高层,能力非常的出众,但并没有很高的学历。由于集团发展太快,产业链过长,又遇实体经济寒冬,集团发展遇到瓶颈,老板希望够通过新鲜血液来促进集团转型。

    诞诞那个时候出于无聊捣鼓过一下电商、互联网营销、新媒体这些玩意儿,老板也经常会带我们到各地分公司出差,有特意培养的意思。

    这个时候就听到很多的声音:

    “大学生?有什么用!没有实践经验什么都不会干。”

    到后来,集团来了几个美国留学归来的海龟 归,这种声音也并没有消失。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这本是读书人的一种自嘲,但现在”百无一用“却悄然被社会同”大学生“划上了等号。

    我们也会经常纠结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明明读书很厉害,但最后却混得不好?

    难道真的读书无用?

    当然不是,“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学习是提高我们认知的唯一途径,也能令我们拥有“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神通。

    至于为何学的好,却混不好的呢?我作了以下几种分析:

    笔下有千言,胸中无一策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有一种误解,认为自己已经足够掌控全局,不幸的是,在当我们面对一件“小意思”的事情束手无策的时候,才会发现,原来我们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无所不能。

    求知,是一个不断充实自身理论储备的过程。那些读书很厉害的人,能够把课堂理论融汇为自己的认知,并将这种认知在表情达意的时候予以充分利用,但并不是拥有了足够的理论知识后就能做好一件事。

    有现代“伤仲永”之称的天才少年魏永康,8岁进入重点中学读书、13岁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院所,硕博连读,就是这样一个百年难遇的学习天才,最后却被学校退学,连硕士学位也没有拿到。在离开了母亲的呵护后,蔡康永失控了,热了不知道脱衣服,冷了不知道加衣服,不懂得打扫房间,脏衣服到处丢,他经常一个人待在房间看书,但却忘记还要参加考试,甚至忘记写毕业论文,最终让他失去了继续攻读博士的机会,就连硕士毕业证也没拿到。

    在离开了襁褓的呵护之后,很多人会变得不知所措。当时很多人对为巍康永感到惋惜,说中国失去了一个天才科学家。但是,一个在高中还需要母亲喂食的少年,就算理论再通透,如何在进入社会后独挡一面。

    其实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整个社会对于读书人寄予了厚望,凡是那些读书厉害的人都能得到家人包括社会的呵护,这让他们失去了凡事自己动手的机会。

    “纸上得来终觉浅” 。

    我接触过不少的同学,成绩优秀、为人正派、落落大方,一副读书人的清秀之气跃然脸上。他们的大学生活永远是三点一线,甚至周末、假期他们都很少出门,沉迷学习无法自拔。学校安排社会见习从来都是随便找熟人盖个章,就算大四实习也是如此应付。

    你要说这样的好学生你没有任何去批评他的理由和借口,但是接触久了你会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问题:缺乏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道理他们都懂,但是要用于实际却唯唯诺诺,无从下手,这也是部分“好学生”的通病。

    其实用人单位的需求很简单,他们找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员工就是希望你能在写好程序后顺便帮他们修一下出故障的电脑,找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秘书,老板也想让你写一篇精彩绝伦的文章给公司做个外宣,甚至写一首诗赞美一下客户。

    如果这个时候你不屑的说:“对不起,我学的是程序设计语言FORTRAN、ALGOL、PASCAL、Java、C++、VB......”或者说:“老板我学的是中国现代汉语,主要研究字、词、句的作用,没学过文案,也不会写诗。"

    那你就丧失了一次展现自己的机会,甚至是这个工作的机会。因为在外人眼里,计算机专业就得会修电脑,汉语言文学就得会文案、能策划、做得了PPT,扣得了图,熟练所有办公软件。这在别人眼里是你该有的基本技能,也是你的价值所在。

    我们在学校确实不学如何修电脑,也不教你怎样写诗,但是如果你连社会对你的基本技能要求都无法满足,空有一腔理论。如果学物理的不会接灯泡,学英语的不会翻译说明书,在他人眼里就跟农民不会种地,渔夫不会打渔一样不务正业。

    进入社会后便深有体会,没人在乎你在学校的成绩,领导看重的永远是你工作的能力,而你拥有一个别人不会的技能可能是你机缘石。

    试想一下:你的领导需要修一张图,问遍了单位里的所有同事,而只有你会用PS,并且帮助领导解决了问题,而且你会做漂亮的PPT、还能写各类公文,那你一定得到领导的重视,并不是你帮他解决了问题,而是你的能力给自己加了分。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凡成功必须经历学的过程,凡成事必须经历志的磨砺。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凡读书人有高清之气节,实属可以理解。

    他们寒窗苦读二十余载,不愿成为万千人人可为之一,欲寻得”配得上“自己付出的一方净土。

    ”学而优则仕“本没有什么问题,相反,它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圣人思想,毕竟未来掌握在那些接受新思想的文化人手里。

    但是如果过分追求名利仕途,那就有点舍本逐末。

    古人对读书人的要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如果我们把“治国、平天下”作为“修身、齐家”的手段,那必定得不偿失。

    且不论从古至今真正做到“治国、平天下”的人寥寥无几,就说今天人人追宠的“考公”热,很多人终其青春年华,只为求得一只铁饭碗,从此光宗耀祖、体面一生。

    其实这是整个社会历史遗留下来的一种误解,他们认为体制内就是当官,而当官就是人上人。然而,他们不知道现在的体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政府职能部门还是事业单位,他们的身份已经从领导者转变为服务者,而且这种转变会更加的深入和透彻。

    而且体制工作并非社会所描述那般”百无聊赖“,一杯茶,一份报纸?呵......让你知道什么叫”白+黑“、”5+2“。

    当然,也有人是冲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去的。但是”考公“拼的不仅仅是实力,运气也很重要,毕竟你的成功需要建立在别人的失败之上,但你永远不知道你的对手的实力。

    之前看到过一篇文章,讲到作者的朋友深漂多年,父母每每看到他早出晚归,十分心疼,就劝他回老家考公务员,铁饭碗,一个月大几千的工资,车子房子老婆,三件套都帮他配齐。

    父母轮流劝说,最后他实在忍不住,只得和父母撂挑子:“我不需要铁饭碗,我有一个金饭碗,月入十万那种!”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被固有思维和社会观念禁锢能力,其实人人都有端起”金饭碗“的能力。

    我们身边那些学习成绩很好的人,到最后你发现他们一直在原地踏步,并不是他们能力不足,只是他们不甘平庸,过分执着于一件事,而丧失了更好的机会。

    享乐主义让我们对未来望而却步。

    自古以来,“学习好”和“好孩子”是成等号的,现在的读书人在上学期间多多少少都会得到社会的优待,而这种优待会让他们趋于安逸,而忽视了现实社会的面目。

    所以,当他们离开校园进入社会后,忽然发现自己身上的光环似乎暗淡了,没有人再提起他在学校傲人的成绩,也没有因此对他给予特殊照顾,于是,他们对社会大失所望,他们开始变得焦虑、彷徨,甚至试图去改变这个世界。

    习惯了从小到大的宠爱和聚光灯,进入岗位后,作为一个基层员工,得不到重视,每天重复着自己不喜欢的事,还总得对人点头哈腰,这似乎和他的远大抱负大相径庭。于是他频繁跳槽,稍不顺心就潇洒走人。

    还有一部分人,他们自诩是要干大事的人,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对岗位也有更高的期待,所以他们秉持着“宁缺毋滥”原则,就算在家啃老,也不愿将就。

    所以,很多明明很厉害的人,到最后你会发现他们混的都不怎么好,其实并不是他们能力不足,只是他们不甘平凡,但忽视了“平凡”和“不平凡”之间的跨越需要量的积累,也没有参悟“金子在哪都发光”的道理。

    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大家都知道“EQ"、”IQ",却很少提及“AQ”。

    今天我们先来认识一个词:“逆商(AQ)”

    逆商也被称为挫折商,是指人们在遭受挫折、逆境时的反应方式以及摆脱困境,超越困难的能力。

    有学者曾提出:100%的成功=20%的IQ+80%的EQ和AQ。

    足见EQ和AQ对我们的重要性。

    成就大事不在于你有多少能力,更重要的是内在的心理素质。

    有一次,松下公司想要招聘一批基层管理人才,于是采用笔试+面试的方式进行招聘。

    招聘结束后,当助手将录用名单拿给松下幸之助看的时候,他发现面试的时候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年轻人并未在名单之中。

    后来发现是由于当时系统出错,那个年轻人成绩位列第二,助手重新补发了录取通知,并派人去当面告知那个年轻人。但第二天,有人告诉助手,那个年轻人因为落选跳楼自杀了,当补发的录取通知书送达的时候,他已经死了。

    听到这个消息,松下幸之助沉默了好久,助手在一旁说:“真可惜,我们失去了一个有才华的人。”

    “不”,松下幸之助摇头说:“幸亏我们没有录用他,意志如此不坚定,容易被打败的人就算再有才华,也成不了大事。”

    反思我们自己,当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时候,是选择咬紧牙关,逆风而上,还是选择避重就轻,甚至甩手放弃?

    回到本文的话题,那些读书厉害的人,他们从小备受呵护,他们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成功经验,无论什么难题他们都可以攻克,在他们的求学生涯中没有“失败”二字。

    进入了社会后,许多问题开始应接不暇,没有经历过失败的他们在面对一次次的难题时开始不知所措,不懂得如何去规避,也不知道怎样克服,于是,他们认为遇到了不可抗拒的困难,并从此一蹶不振,永远无法走出困境。

    勤能补拙、笨可先飞,玻璃心则无以弥补。

    逆商决定了我们在面对困境的时的脱困能力,一个玻璃心的人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只会表现出一筹莫展,甚至是选择逃避,他经受不住荆棘的蛰扎,自然尝不到成功的硕果。

    往往经历越顺坦的人逆商越低,这倒不是一种弊病,只是逆商并非与生俱来,而需在逆境中摸爬历练。所以,那些一直以来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优待的好孩子,他们一直做自己擅长的事,自然很少的机会在逆境中磨砺。

    生活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也不可能一直受人优待。作为刚毕业进入单位的底层职员,更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心理素质,面对业务的困难、同事的刁难、老板的批评和家庭的压力,你将如何发扬“死不要脸”的精神?

    不怕错,不畏骂,也不惧同事的排挤,因为只有出错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只有受同事冷眼才能学会怎样处理同事关系,只有被老板批评,才知道自己与领导的差距。

    无论成功还是成事都必须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我们要面对的不仅仅是挫折和失败,还有别人的冷眼和排挤,只有将自己的玻璃心打磨成钻石般坚硬,才能处事不惊,淡然面对,才足够适应这个社会。

    如果你想做销售,从现在起就去发传单,如果想从事新媒体,就试着运营一个公众号。

    HR乐意看到的是你优异的理论成绩下,同样丰富的实习经历。理论成绩只能说明你是个可造之材,但如果没有实践经验,无论100分还是50分,对他们而言都是需要从零培养的新人。

    厉害的人到哪都厉害的前提是足够的才华、丰富的阅历、强大的内心和不怕苦的精神。

    而我在前面强调过:“勤能补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凭什么他天天逃课,最后却成了我的老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becx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