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楞严经浅述(答述五番显见)
16.1.2,3
师:《楞严经》十番显见,我们先把前五番让大家说一下,第一番显见“显见是心”,佛是怎么分析的?经上是从几个方面来说明“是心”的?是从两个方面还是三个方面,还是一个方面?第一步先把这个弄清楚了,这样你才能抓住要点。你先把这个线索捋清楚,慢慢再把它细化,这是我们学习的方法,你要把方法掌握了,不能囫囵吞枣。
学:十番显见之一是显见是心,佛从两个方面来回答。佛问阿难怎么看见他的拳?阿难说是用眼睛看到的,然后佛从两个方面来给他分析,第一个方面是心可以脱根,第二个是心可以脱尘。佛从心可以脱尘的方面举了一个例子,盲人眼睛坏了,但他还能看见东西。然后阿难说眼睛坏了只能看见黑,佛就说看见的黑,和有眼睛的人看见的黑是一样的。佛说能看见黑的背后,说明眼根的功能,眼睛看的那个功能是一样的。虽然眼睛坏了,但是能了知黑的那个功能,能看黑的那个看的功能、能显见的那个功能是一样的。盲人的眼虽然坏了,但是和正常人能看见黑的了知的心是一样的,你看见和没看见,它都知道,从这一层来告知这个心是可以脱开尘的。
然后又举例子脱开根,用灯光来比喻。眼睛看灯光,六根显现六尘,背后他有一个能知的。灯亮了,灯亮后面还需要有一个东西,就是电的功能,一般人都是认为是眼睛看见的,其实应该是眼睛后面,还有一个能指挥眼睛看见的。
师:好,请坐。知道是这么回事,但是要想把它说清楚,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两个方面,一个是脱尘,一个是脱根。他举了例子,一个是我们正常的人和盲人做比较。通过比较,它能显黑暗也能显光明,光明和黑暗都是尘境,可见它是可以脱开尘的,就是不关尘的事。盲人可以见暗,我们是可以见暗也可以见光明,跟尘无关,所以说可以脱尘。后面那个是脱根,是通过灯能显色来说明我们的这个眼根能显色,只是把这个色相、把这个物象呈现出来,就跟灯能显色是一样的,眼根只是一个显色的作用。像这个灯,背后是电能在起作用,同样的道理,也是根后面的心在起作用。
六根之性都是我们心的用,六根就是我们心的六种作用,都是分发出来的六个作用,归位后,归来是一心,这叫做一心六用。所以说它背后的作用是心,根只是把色呈现出来。根尘相对,就像我在说话,舌根把话给呈现出来,说出来,表达出来。像你们听,那是耳根,耳根只是把这个声音纳进来。真正能够去认识,去理解,去明白的是心,这就是根的作用。通过这个方面证明,它是可以脱根的,脱开根的背后就是心。
通过这两个方面,一个是可以脱尘,一个是可以脱根,来论证能见的是心,不是眼,不是根,能听声音的不是耳,是心,由六根回归心。我们常规的认识是什么?这都是六根的作用,六根对六尘,产生六识,这是我们常规的一个认识。那么现在就要返回来,让我们认识六根只是一心的六用,由六用回归到心上来。这是十番显见的第一步,也是一番显见要解决的问题。
二番显见,其实他是讲了三个故事,第一个是用客尘来说,第二个是手掌开合,第三个飞光。通过这三个例子说明摇动的、变化的是我们的身体,心是如如不动的。通过客尘,“客”是表达它的变化,不变的当然是主人,我们的真心。“尘”表现为是摇动的,不摇动是我们的真心。用客尘来比喻我们的身体,包括万事万物都是变化的、摇动的,而我们这个能见的心是不变的,是不动的,这是通过客尘来说的。下面这两个例子,一个是手掌开合验见,第三个例子是飞光验见。通过这两个例子说明手掌动,包括头动,但是我们能见的心它不动,这个是讲的“显见不动”。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先掌握要点,要掌握这个线索。
我们再来看第三“显见不灭”。显见不灭从两个方面来说,一个是从我们四大之身是无常的,变化的,当然就是生灭的。第二方面叫观河之见,三岁见恒河水、十三岁见恒河水,六十二岁见恒河水,观河之见始终是没有变的,能见的心是不变的,说明心是不生灭的,所以由生灭来显现不生灭,这是第三。
16.2
第四番显见“显见不失”。从两个方面显见不失,指的我们能见的真心从来没有丢失过,没有遗失过,它不会遗失的,只是覆盖了,他为了说明没有丢失过,没有遗失过,就从两个方面来说明。第一个佛通过一个例子,手指上下,是正、是倒,引出来我们世间好多看法是颠倒的,是颠倒见,把一个所谓的规定当作是真理了。其实它只是一个规定,就像我们规定八点上课或者九点上课,它只是一个规定,这个跟真理无关,如果你把这个规定当真理了,坏了,就颠倒了。像我们九点上课也可以,八点上课也是行的,这就是我们世间的颠倒见,正是因为有这些颠倒见,所以我们认妄心为真心,这就引出了第二方面。
第二个讲我们这个真心是怎么迷失的?怎么遗失的?怎么把它覆盖的? “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三细六粗在第四卷里边讲得很详细,这里只是简单的说了一下。大体的意思就是无明妄动,又叫一念不觉。佛性,也就是我们这个真心,就转为业相,叫无明业相,有无明肯定就有无明业相。因为无明是能动的,是能,有能肯定就有所,于是本来没有能所的佛性就成了一个所,叫无明业相,无明和无明业相就是这么来的。
无明业相实际上就是顽空,这叫晦昧为空。这个无明继续妄动,与四大相纠缠,然后就产生了依报的世界,然后继续,色心结合又产生众生,虚空、世界、众生就这样依次而起。然后再往下,四大妄想,想相为身这些,才一步步的内摇趣外,这样昏扰扰相,让我们这个心越来越乱。心越来越乱当然就不断地往外求取,这样内外都纠缠,内外一纠缠,就越来越迷失我们这个真心。我们就会认为心在身内,一说心在身内就坏了,就是颠倒见,就形成了一个内外了,这是我的内身,这是我的身之外的,这就把我们这个心和这个身,还有身内和身外认为成了两个对立的东西,内外一对立整个的就全都颠倒了,就迷失了。
这一段就讲的它是怎么迷失的。虽然它迷失了,但是那个真心它没丢的,它一直在的。这一段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它虽然迷失了,但是它没有丢。叫迷失,并没有丢,并没有失去,只是覆盖了。
然后第五番显见“显见无还”。无还,就是说没有来去,无所还地。他是从几个方面来说的?
学:佛是从两个方面讲“显见无还”的,一个是他所说的指月之手,第二是第二月。我觉得指月之手,要破生法尘,第二月就是破我们的灭法尘,第一月指月之手说明我们还是在向外攀缘。然后第二月是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进入一个境界,虽然我们已经没有了妄念,但执著在这样清净的一个状态,我们依然还需要继续修行,通过四禅八定才能到达,才能见真正的月,才能见我们的本性。
师:她刚才这个问题说了一半,那一半还没说。第一半就讲的指月,这个指月实际上包括三个:第一个是月影,月亮的影子;第二个是第二月;第三个是月。像月影、第二月其实都还是没有脱开意识。虽然说第二月到了识精,但他依然没有脱开意识,因为它还在灭法尘里边。
这里讲这三个月实际上就是说,在这个月影当中,就是指的是我们妄心的虚妄分别。你有虚妄分别,这里边自然有来去。有往还、来去就有生灭。你要想达到这个无还之地必须要转月影(妄识),到识精了,就是见精,也就是第二月。第二月还是没有转的(未转真月),只是说往前进一步了。你必须把这个见精、识精再进一步,到了这个月才能到无还之地。这是借这个月来说这个事,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就是他用了辨八还,这个叫“八还辨见”,这个“八还”就是讲的那个月影,有往还、有来往、有来去就是八还。他用明暗、通塞、同异,清浊或者叫垢净这八个方面概括了世间万事万物,一切万法都不出这八类。这八类涵盖了宇宙万法,它都是有往还,都是有来去的,都是有生灭的。那么没有来去的,当然就是无还之地。他是通过“有还”来显现这个“无还”,所以说他前后经历了两个方面的。
佛说法都是善用举例子,打比方。通过这个例子,这个比方,让你能够明白这里边的道理。这就是第五显见无还。
我们学习要先掌握方法,你记笔记也是要先掌握方法,其实你用不着什么都记,你要记要点。
16.3
六番显见“显见不杂”,显现不杂其实亦称显现非物,这个是属于观点。佛为了说明这个观点,他是从几个方面来说的?你首先要明白他是从几个方面来说的。是从一个方面,两个方面,还是三个方面呢?首先要掌握这一点,然后再细化每一个点。如果从几个方面讲的你都不知道,那就晕了,必须要掌握线索。
五番显见之后,阿难虽然听到了佛这么说:“显见是心”、“显见不动”、“显见不灭”、“显见不失”、“显见无还”,但是他不能接受,不敢承担,承担不了。你怎么能证知就是我的真心呢?你说它是无还的,“不汝还者。非汝而谁。”这个“无还之地”不是你的真心,又是谁呢?听到了吗?听到了!但是我承担不了,还是不能接受,怎么证明这个就是我的真心,不是别的?
佛为了进一步的让阿难承担这个不还的、不生灭的、不动的就是真心,接着佛就示现神通,让阿难进入初禅境界,这是借的佛力。那个时候阿难他没有这个境界的,他没有功力的。佛给他示现这个神变,让阿难有了初禅境界。有初禅的境界,他就能很清楚地观察初禅以下的世界众生的形状,看得一清二楚,包括看我们当然也看得很清楚。不同的境界,他看得也不一样,像昨天我们讲到的“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整个阎浮提世界一草一木,他看得一清二楚,他是用天眼来看的,这个比阿难的初禅看得更清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