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楞严经浅述(七番显见无碍)
34.楞严经浅述(七番显见无碍)第七番“显见无碍”。什么叫“无碍”?“无碍”就是没有障碍,就是说我们这个见精,就是识精,见闻嗅尝觉知这个六根之性是没有障碍的。十八界是六根、六尘、六识的总称。什么叫界?界就是界限、区别,它是有障碍的,有界限就是有障碍。眼能看,耳能听,但是反过来就不行,眼不能听,耳不能见,为什么?因为它有界限,它有局限性,它有障碍。
但是我们这个六根之性,就是我们这个心,就是这个识精,当然识精还不是我们的真心,如第二月,它就没有障碍,如果是真心的话,那就更无障碍了。在天台宗里面,到了第二月识精这一步,专门有一个六根清净位。什么叫六根清净?就是到了灭法尘的程度,到了灭法尘的时候就清净一心,幽闲之境现前,六根可以互通了。实际上是初步互通,大家注意,它不是真通,如果说你遇到境界过不去,坏了又完了又倒了,它不是真通。所以叫内凡位。
什么叫内凡位、外凡位?比如说你在月影的阶段,妄想纷飞,整天打妄想,那个就叫外凡。啥意思?就是还在你家里嘞,你还没出门呢,不要说到这个大门了,你还在家里呢,叫外凡。什么叫内凡?比如说,你出门了,看见这个门了,你还没有进门,也不错了,已经看见门了嘛,这叫内凡,到了这一步就叫门外汉。
前面那个你只认月影,只认妄心,你还在家里睡大觉呢,还在家里烦烦恼恼呢,那个就叫外凡。它有内凡位和外凡位,六根清净位是内凡位,门外汉。所以说要当一个门外汉其实也是挺不容易的。你不要小看门外汉,当一个门外汉不容易的,大部分都是在家里睡大觉呢。
这个六根清净位之后,它就互通,就是说眼能看也能听,耳朵呢,耳也能看也能听,这个就叫六根清净位。那个时候,他就会有些所谓的小神通小感应。但是你千万别当真啊!你要当真了,你就彻底完蛋了,就成大仙了,那可就坏了。到了这一步叫灭法尘,也就是第二月,然后再跨进一步就见月,见月才算入了门了。入门之后才真正体会到它是无碍的,它是没有障碍的。
我们这个见性,六根之性,这个识精,它是怎么无障无碍的。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
佛陀啊,如果这个见性一定是我的见性,不是别的。就是说它不是物,刚才不是讲了,见不是物,物不是见。假如它就是我的见性。因为这个时候阿难他还不敢承认。刚才佛说的话,我是听到了,但是现在我理解不了,我承受不了。假如你说的这个见性就是我的见性,不是别的,不是物。
【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圆。遍娑婆国。】
刚才阿难在佛的神力下,不是到了初禅境界了吗?佛就带着他遍览,可以说是出去旅游了一番,这个才叫真正的环球旅行,对吧?那才是真正的环球旅行。我们就没法环球旅行。整个的欲界六天,初禅三天,什么六欲天,须弥山,铁围山,七金山,四大部洲,绕了一圈,真正的环球旅行。环球旅行回来之后,他们开始讲法了。
刚才他们两个去看了四天王天非常殊胜、庄严的宝殿,“居日月宫”,就在日宫月宫内,“此见周圆”。因为在佛的神力加持下,他说我这个见性 “周遍圆满。遍娑婆国”,整个的娑婆世界都遍览了,我都看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退归精舍。只见伽蓝。清心户堂。但瞻檐庑。】
但是现在环球旅游结束又回到这个讲堂了,“退归精舍。只见伽蓝”,“伽蓝”就是讲堂,现在就是寺院。其实在佛陀时代,还没有正规的寺院,就是精舍,在佛陀走了之后,才开始有了寺院。到了这个精舍里,“清心户堂”,令人清心的一个讲堂,“但瞻檐庑”,回来之后就只看到这么一个房子,外面那个檐廊,就是那个房子,差别太大了。前面可以遍观整个娑婆世界,六欲天都看得很清楚,回来之后呢,就看这么一点。他的问题就来了。
【世尊。此见如是。其体本来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满一室。为复此见缩大为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
这是阿难的问题,因为对比太明显了。他说:佛啊,见性本来是周遍一切的,是可以了知一切的,那么为什么到了讲堂,到了房间里面“唯满一室”,我只能看到这个房子,房子之外我就看不到了,刚才可以遍满整个娑婆世界,现在我只能看那么小,怎么回事呢?
他下面的问题就是“为复此见缩大为小”,难道见性由大缩成小了吗?难道是因为墙壁把见性给隔断了吗?把这个见精,这个识精,把我们这个心给隔开了,或者把我们这个心给缩小了?原先很大,现在一下子突然小了,原先没有这样,现在突然看不到了。
【我今不知斯义所在。】
我不了解这里面的道理。
【愿垂弘慈。为我敷演。】
因为阿难把问题抛出来了,这个能见的心怎么会由大变小了呢?为什么又有障碍了呢?原先无障碍,现在怎么变成有障碍了呢?怎么回事呢?
下面佛给他开示。
【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缩。】
佛就说,这一切世间,它无论大小,无论内外,各种各样的事物千差万别,“各属前尘”,都属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都在六尘的属性当中,都不出六尘。你不应该这么说,“见有舒缩”。你不能说见性它有“舒缩”,可以大可以小,可以张开可以缩小。实际上这里是讲的见无舒缩,见性是没大没小的。
下面他就举例子,
【譬如方器。中见方空。】
这个器皿,它是方的,里面的空间当然就是方的,所以叫“中见方空”,空间就是方的。就像我们这个房子,它是长方形的,中间的空间就是长方形。
【吾复问汝。】
那么我现在来问你。
【此方器中所见方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
你说现在这个方器当中,方形空间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就像我们房子是长方形的空间,这个长方形的空间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
他下边用假设。
【若定方者。】
它是固定的。
【别安圆器。空应不圆。】
假如说我们的房子是长方形的空间,我们放一个圆形的器皿,“别安圆器,空应不圆”,这个空不应该是圆的,因为固定了嘛,空间已经固定死了,都固定是不变的,那你用个圆的器皿,这个空间也不应该是圆的。这是假设。
【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
如果说这个空间是不固定的,那么在方形器皿当中,这个空间不应该就是方形的。就像我们长方形的空间,如果它是不固定的,那么这个空间就不应该是长方形的。
【汝言不知斯义所在。】
你说你不知道这个道理是什么?你不明白这里面的道理。
【义性如是。云何为在。】
这个道理不是很清楚吗?非常清楚啊,很清楚啊。你怎么说不知道这个道理呢?这不是很清楚嘛。
下边他就接着说。
【阿难。若复欲令入无方圆。但除器方。空体无方。不应说言。更除虚空方相所在。】
这句话是讲其实所谓的空间的方和圆,像我们的空间是长方形的,但这个长方形都是我们人为的给它一个规范,我们当时设计的时候,就把它设计成一个长方形的。像这些器皿,有的是圆形的,有的是不规则形状的,这都是我们人为的设计。其实这个空间,它无所谓长、方、圆的,是方是圆,它本身没这个概念。所以,你不应该说“更除虚空,方相所在”,你不应该把这个空间去掉,然后再找一个它的形状。
他举这个例子说明什么?说明所谓的空间是我们人为的规定,它是跟器皿有关的,空间本身没有形状,它是跟器皿有关或者说跟这个房间有关。我们这个房间是长方形的,当然空间就是长方形的;我们整个院子是正方形的,它的空间就是正方形的。空间本身是没有形相的,虚空无形无相。
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我们这个见性、这个识精、六根之性是没有限制的,没有什么方啊圆啊,是没有限制的。因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原因,当我们根尘相对,六根对六尘的时候,它呈现的不一样,所以你觉得有形状了,有障碍了,但是我们这个心它是没有障碍的,他是为了说明这个问题。
【若如汝问。】
就像刚才你问的那样。
【入室之时。缩见令小。】
你刚才问的,你回到这个房间来了,你说你的见性缩小了,原先那么大,现在缩小了。
【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于日面。】
当你看太阳的时候,难道是把你这个见性拉长,拉到太阳那里去你才看到的吗?显然不是的。就像我们这个闻性一样,听到了吗?听到了。刚才声音小,我没听见,声音大,听见了。难道是你那个闻性拉长,拉到那个角落里去了吗?不是的。这个例子说明什么?我们这个见性它是无大无小的。既然无大无小,为什么刚才能够“遍娑婆国”,遍娑婆世界,现在只能看这个房子呢?这个实际上就是人的见性的不同,就是由根尘的限制造成的。前面不是有吗,阿难在佛的神力摄持下他就能看初禅境界,罗汉当然范围更大,菩萨范围又更大,佛的范围就更广,这就跟个人的境界不同有关。当你能够把根尘打破,你这个见性就没有障碍了。
【若筑墙宇。能夹见断。穿为小窦。宁无续迹。】
你刚才说的隔了墙就看不到了,难道是墙把我们的见性给隔断了吗?假如我们修一个墙就可以把见性隔断的话,那么我们在墙壁里穿一个孔,你通过那个孔能够看过去,那就是说你这个见性“宁无续迹”,难道这个见性就可以像一条线一样能够延续过去吗?这实际上也是我们根尘相对、根尘相纠缠给我们造成的局限性。
【是义不然。】
不是这样的,不是这个道理。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
这句话是说“一切众生”从无量劫以来,他迷失了他的真心。迷失真心,叫“迷己为物”。什么意思?就是“为物所转”,就是迷失自己,把心都执着于物上,是心外求法。因为心外求法,所以“失于本心”,都是用的识心,根尘纠缠,所以就“为物所转”。前面那就是“为物所转”,你觉得墙壁一来就隔断了看不到了,你站的距离一远就听不到了,这就是讲的为物所转,就是根尘相对而带来的局限性。因此说“观大观小”,你在面对这些境界的时候,就觉得这个大了,那个小了;那个小了,这个大了。
【若能转物。则同如来。】
“若能转物”,“转物”其实就是转心,因为心念一转,物实际上就转了。因为转心,就是我们这个心脱尘脱根,根尘一脱开,其实你就不为物所转了,就是转物。我们做功夫就是在转这个心念,就是在这一念心上做功夫,看你能不能转得动。你转得动,就不受境的困扰,你转不动,那你就纠缠在里面,就烦恼嘛。我们的烦恼就是因为你转不动,如果你能转得动,就没有烦恼了,就断烦恼了,转不动就烦恼。你能转“则同如来”,因为你一转,根尘一脱开“则同如来”,你就是佛,你一开悟不就是法身佛嘛,即同如来。
【身心圆明。不动道场。】
因为你能转化,根尘一脱开,“身心”就“圆明”。为什么呢?因为在那个境界里面,他就没有障碍了。原来因为根尘纠缠,是有障碍的。人的纠缠越重,他的障碍就越大,他看的就越小,他的见识就越小。根尘轻,他见识就大。因为到了那一步,根尘脱开了,他就真心现前,就是“不动道场”。道场怎么建立啊?就是这么建立的,你心不动了,道场就安立了,这就是最好的安立道场。
【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因为真心无大无小,所以“于一毛端”可以“含受十方国土”,这就是芥子纳须弥。这是华严境界,就是我入佛身,佛身入我身,我身与佛身,互摄互入,它是互相含摄的。因为我们现在根尘相对,根尘纠缠得厉害,所以我们对这个没有体验,体验不到。“一毛端”怎么“能含受十方国土”呢?这怎么可能呢?佛是不是骗我们呀?是不是打妄语呀?这个不是的。因为是我们的根尘纠缠太厉害了,一点空都没有。你纠缠得那么厉害,一点空都没有,你空间太小了,体会不到,当你根尘不纠缠了,那就十方虚空任遨游。
这一段是给我们分析的“显见无碍”。他也是通过两个方面,前面是通过举例子,举“方空”,方圆空间那个例子,让我们理解所谓的空间,都是我们人为给它的一个设定,它本身是没有形相的,没有形状的。后面第二个就是正面分析,我们这个见性,我们的见精,识精,六根之性,它是无大无小的,从而证明它是没有障碍的。所谓的障碍都是我们根尘相对,根尘纠缠带来的。
“显见无碍”,这个无碍主要是体现的能见之心、见性、六根之性,它没有大小、断续的分别。虽然万物、物象有大小、有方圆,那么见性在大见大,在小见小,它可以随方就圆、随圆就方。在例子当中,虚空本来没有方圆,但器皿有方有圆,这说明见性本身是没有方圆、大小的,但是它会随着器物而有方圆,所以说在大见大、在小见小。这就是见性无碍的表现,也是周遍的表现,叫“周遍无碍”。
34.楞严经浅述(七番显见无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