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楞严经浅述(校对稿合刊)
32.楞严经浅述(六番显见不杂)

32.楞严经浅述(六番显见不杂)

作者: 南无韦陀菩萨 | 来源:发表于2019-12-09 19:35 被阅读0次

32.楞严经浅述(六番显见不杂)

16.3  4  17.1

【诸菩萨等。见百千界。】

这是罗汉看这么一个(境界),那么菩萨呢?他能见百千界。菩萨的境界比阿罗汉的境界就更高了,百千世界他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这就是不同的境界,观察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他们定慧不同的结果。

【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

下面就是讲的佛“穷尽微尘。清净国土”,就是能看整个的世界,世界有多大,他就能看多大,世界无穷,他的观察就无穷。“无所不瞩”就是看得非常清楚,因为他已经没有障碍了。菩萨有点障碍,罗汉比菩萨又障碍多一点。我们凡夫就很可怜了,是可怜悯者。

【众生洞视。不过分寸。】

读到这一句,很惭愧又很难过,内心很沉重,说我们“洞视不过分寸”,就是说我们鼠目寸光,不过他没用这个话,其实就是这个意思。鼠目寸光,目光短浅,你看到的观察到的不过就是分寸,就那么一点点。我们还那么得意。有啥得意的嘛!这就是我们做凡夫的悲哀。

这说明不同的人,不同的众生,不同的境界,他们各自展现的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局限性是不一样的。因为他的局限性不一样,所以他所展现的就不一样。

刚开始是通过这些话让我们明白不同的境界它所显现、呈现的世界的境界是不一样的。下面就让阿难亲自体验这些东西,让阿难亲自看一下,佛运用神力让他达到初禅的境界,让他先观察一下在初禅的境界下所能看到的这个世界的状况是什么样子的。

【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

我和你阿难一起来看四天王宫殿,四天王天是欲界第一天,它在须弥山腰,依次往上忉利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这欲界六天,一级比一级的层次高。再往上就到了初禅了,从欲界到了色界了,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一共四禅。初禅有三天,现在阿难在佛的加持下,他就能看到初禅以下的。看欲界天当然就看得很清楚,不光是看欲界天,看我们的娑婆世界,看我们南赡部洲,看四大部洲都看得很清楚。第一步佛先带阿难看四天王天,看四大天王所住的宫殿。

【中间遍览。水陆空行。】

“水陆空行”,天上飞的,陆地上爬的、行走的,水中游的,各类众生的相貌。

【虽有昏明。种种形像。无非前尘。分别留碍。】

“虽有昏明”就是说看到的这些情况有昏暗的,也有非常分明的,确实如此,它有明就有暗。“种种形像”,无论是各类众生相还是这些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还是堡台楼阁,这些都是种种形像“无非前尘”,各种物象都是六尘。“分别留碍”,因为我们根尘相对就产生分别,产生分别之后就有障碍,就有“留碍”。有的你就能够直接过去,有的就过不去,遇到墙了就绕一下,空地就可以直接走过去。这就是因为六尘所构成的物象不同所造成的,如这一座山、这一条河流,不同的六尘就构成不同的世界,世界状况也就千差万别。

【汝应于此。分别自他。】

你观察这里边,你要分别清楚,哪个是自、哪个是他?就是哪个是你的见性,哪个是物体、是物象?是见是物,你要把里面分清楚。阿难不是分不清到底哪一个是我的真心?它是不是我的真心?他不是还有这个疑问吗?所以佛就带着他去看,看到这些是见还是物,是你的见还是各种物象,你的见性跟物象有什么区别,这叫“分别自他”。

16.4

【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谁为物象。】

就是我刚才说的那句话,你要作出选择。在你的这些见性当中,你要选择,谁是我体、我见?哪一个是我见?哪一个是物象?要把见和物分清楚,要分开。你分开之后,物是所见的,根是你能见的,你这样先把它分清楚了,就是说这个见和物是不混杂的,所以这番显见叫“显见不杂”。它是分得很清楚的,见就是见,物就是物,它是不会混淆的。

下面就开始分了几层来说的。

【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这一段说明物不是见,“是物非汝”,物不是见,这是物象,不是你的见性,是各种物象。

刚才是佛带着阿难看这些,他分了几层来说的,第一层“极汝见源”,你现在穷尽在你这个见性能力之内的使劲看,放眼望去,你看就是了。“从日月宫”,日月宫在须弥山。“是物非汝”,你放眼望去“日月宫”,你看到的这些日宫、月宫都是物象,不是你的见性。

“至七金山”,到了七金山,“周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七金山全部是金子,都是金山,到处发光。你仔细看,“周遍谛观”,看得非常清楚,都是发光的,但是这些光、金山也都是物象,不是你的见性。是“亦物非汝”,不是你的见性。“渐渐更观”,再继续看,“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这些东西无论是有情无情“咸物非汝”,都是物象不是你的见性,这是第一个方面。从第一个方面来证明物不是见,“是物非汝”,物不是见。

17.1

【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第二个方面,也是证明“见不是物”。前面讲物不是见,第二段讲见不是物。

第一段的时候你所看到的这一切,无论是有情还是无情,都是物,不是你的见性。到了第二段又反过来。“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就是说,你刚才看到的这些万事万物,无论是有情还是无情,无论是远的、近的,各种各样的万事万物,它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差别,“差殊”,差别不同。但是“同汝见精”,什么意思呢?都是我们见精所看到的,也就是说都是我们的见性所呈现出来的,一一都在你的见精当中,一一都在你的见性当中。万物虽然有差别,但我们这个能见的心没有差别。

这就跟前面讲的“显见不动”有点类似了,手有开合,但我们见性没有开合;头有摇动,但是我们能见的心没有动。在这里它有相类似的,虽然看的万事万物不同,但是我们能看的心是相同的,这叫“同汝见精。清净所瞩”,都是我们清净、圆明的心所看到的。

“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物类”就是各种各样的事物,虽然类别不同,“自有差别”,完全不同,或者叫千差万别。“见性无殊”,我们的见性,就是我们这个能见的心,扩开讲就是见性、闻性、觉性、知性,六根之性“无殊”,是没有不同的,是相同的。这里讲的就是“见不是物”。

最后说“此精妙明。诚汝见性。”这个能见的心就是你的见性。这是第二点“见不是物”。这里主要是让我们分清楚见就是见,物就是物,别混淆了。

前面两点是从正的方面来讲的,后面又分了两段,是从反的方面来讲的。这是从正反两面讲的,正面是从两个方面,反面也是从两个方面。

【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第三段,是从反方面讲的,反证或者叫反辨。反证什么呢?反证“见不是物”,它都是用假设来说的。

我们先看第一句:“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假设见性是物,那么你也应该能见到我的见性,“见吾之见”,“见”就是能看见,“吾之见”就是我的见性,他是用假设,假设“见”是物的话。前面是从正面讲见不是物,现在是反证,就是假设这个见性就是物的话,那么你的见性也应该能看到我的见性,这叫“见吾之见”,这是第一句。

第二句“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就是说,假如你我共同见到物,这叫“同见”。共同见物什么意思?就是说,我的见性在物上,那么你就能够见到我的见性。因为见就是物嘛,所以说你在看到物的时候,也能看到我的见性。大家注意前面那个前提,前提是“假如见是物的话”,假如见和物是一个,所以说你能看到物,也能看到我的见性。

“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吾不见时”,假如我闭目不见,我闭上眼睛收视目光我不看。假如我不看物的话,为什么你不能见到我闭目不见时的见性呢?我闭上眼睛,我看不到你;你闭上眼睛,你也看不到我。不是都可以见么?不是都可以见物,也可以见到见性吗?为什么你闭上眼睛就看不到了呢?同样道理,我闭上眼睛,我也看不到了。这都是用的假设。

“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这是第三句,“若见不见”什么意思?假如你能够看见,我闭上眼睛收视目光不见的那个见性,“自然非彼不见之相”,那么我的见性自然就不是你看不到的物象。换句话说,我的见性自然就不是物。这是用反证法,这是讲的见。

“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假如你不能够看见我收视目光闭目不见的这个见性在什么地方,那我这个见性自然就“非物”。前面是反证“你的见性不是物”,这句就是反证“我的见性也不是物”,就是说你的见性不是物,我的见性也不是物,那么“云何非汝”,这个见性不是你的真心又是什么呢?这句是用反证法,证明见不是物。

17.2

【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

    这段是反证“物不是见”,这是第四个方面。这里用的是反证法,这个有点别扭,是先正后反,先从正面说,后从反面说。

我们先看第一句,“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这一句什么意思?假如见是物,物当然也就是见,它是相同的,那么你见到物的时候,物也应该见到你。“汝既见物。物亦见汝。”因为这个时候见是物,物是见,你见到物的时候,物也应该看到你。

那么就造成什么现象啊?“体性纷杂”。那不就乱套了嘛,为什么乱套了呢?因为物是无情的,我们是有情的。无情的是无知的,有情的是有知的。有知能看到无知,无知也能看到有知,这不乱套了吗?这个事实上是不成立的,因为它是一种假设。因为不成立,所以反过来证明“物不是见”,当然见也不是物。这是第一句。

“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那么,你我,有情无情,有情的众生、无情的万事万物“不成安立”,什么意思?不能成立了,无法成立了,到底谁是无情,谁是有情?成立不了,所以叫“不成安立”,没法成立。

“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就是说如果你看到物的时候,是你的见性在看,不是我的见性在看,所以说最后讲“见性周遍。非汝而谁”,这是最后一句,你周遍一切的见性,不是你的真心又是谁的呢?

这段是第四个方面,通过反证来证明,物不是见。下面最后得出结论。

【云何自疑汝之真性。】

    你为什么要自己疑惑这不是你的真性呢?这就是你的真性啊,因为见不是物,物也不是见,见是见,物是物,它不会混淆的,这很明确啊,你为什么怀疑呢?

【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你对自己的真心不了解,你不去认识自己的真心,反过来想从我这里求得真理。其实真心就在你那里,真心不是我给你的,就在你那里。

这是第六番显见“显见不杂”。这一番显见主要让我们明白见和物的区别,我们能见的心跟万事万物的区别。见就是见,物就是物,它是不同的,所以叫显见不杂。“不杂”就是很明确的,见就是见,物就是物,让我们区分开,不能混淆了。有情、无情要区分开,又叫“显见非物”,就是说你能见的心不是物,所见的物也不是心,要区分开。

为了让我们明白这里用了四段,从正面、反面,其实正面反面这四段就说了两个事,证明物不是见,这是第一个;第二个证明见不是物。用四段说了两个事,是用两种方法,一个从正面分析,一个是从反面证明。既然物不是见,见也不是物,这就很清楚了,所以说见就是见,物就是物,它不会混淆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32.楞严经浅述(六番显见不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eeig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