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80年代,美国亚利桑那州有个录像带出租店。出租店的店员是一个叫泰德的青年,泰德家庭情况不好,父母无暇照顾,辍学在这里打工。
这个店的顾客们并不是像在别的出租店一样自己挑了录像带走人,他们会排起很长的队伍,一个一个等着跟十八岁的泰德说几句话。顾客会告诉泰德自己喜欢的电影,泰德呢,就会从这些信息里推荐给他他会喜欢的片子。
泰德的故事来源与一本2018的新书《创造曲线》作者甘尼特吧泰德这个本事叫做“cultural awareness”--万维钢老师称之为为“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不是品位,品位是你自己喜欢什么东西,文化自觉是你要知道别人喜欢什么东西。
品位能提升你的生活质量,而文化自觉能允许你从事一门创造性的事业。
喜欢=熟悉+意外。太新了别人无法接受,比如你写个童话故事,王子最后娶了巫婆;太俗套,观众又会觉得没意思,比如女主角在听到什么秘密时候都会打碎手里的碗/茶杯。所以这个公式十分有效,熟悉满足了人性的“共情”和“安全感”,意外满足了人性的“好奇心”。
那什么作品能深入人心呢?答案是这个内容必须一只脚站在熟悉,一只脚站在一个特别新鲜、未知和新瘾的东西上。
【2】
文化自觉是帮助发挥创造力积累资源。
所谓创造,即想法的链接。画家画不出他没见过的东西,把一个领域的元素借鉴到新领域去,就是创造。
所谓灵光乍现,其实是人脑在潜意识中把距离两个远的东西建立了一个链接。因为之前的活动都是潜意识,当事人感觉不到思维过程,还以为灵感来得都很神秘。
甘尼特采访了大量以创造力闻名的人物,他总结了一个原则:20%。甘尼特说,为了建立和保持文化自觉,你必须用每天20%的醒着的时间吸收自己领域的东西。如果你每天睡五六个小时,就意味着你要用差不多四小时的时间去做吸收。如果你是作家,你就要用四个小时读别人的新小说。
每天20%,不练就表示你跟不上时代的文化自觉。不是只看自己喜欢的东西,得什么都看、了解现在有的一切东西,了解别人喜欢什么。这是一个“刻意吸收”的过程。
【3】
我的一位朋友一直在劝我,做事需要具备“商业性”,其实也离“文化自觉”比较接近,搞艺术的经常沉溺于自己的小世界离,自嗨一阵子可以接受,自嗨一辈子就比较可悲了。
自己喜欢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东西是给别人看的,你要知道现在流行什么、大家喜欢什么,创作说白了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连巨人都不站就想自立门户,写出来的东西或许根本就没人看~!
【4】
之前我也在考虑要把刷剧列入日程,现在看是每天至少要抽二至三小时刷剧和小说、游戏,而且是最新的,刷完最新的再往经典的前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