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成年人来说,最亲密的关系是夫妻,最遥远的距离却是人心。
曾经我们“无话不说”,现在我们“无话可说”。
曾经再苦我们相依取暖,现在指责抱怨成了婚姻的主旋律。
曾经你眉头微皱,对方就会连连问“你怎么了”,现在出口就是“你又怎么了”
多数时候,压垮婚姻的,不是共同的利益和观点,而是出现了分歧。
婚姻从来不是从面红耳赤中崩塌,而是从一顿饭、一句晚安、一件衣服、一声早起中开始变质。
是从无聊、不耐烦、失去信心、没有安全感,所有这些负面的感触,从细小的生活瞬间开始,潜滋暗长,最终主导了婚姻走向。
我们的父辈从来没有情人节,也没有结婚纪念日,甚至也没给对方庆祝过生日。他们的婚姻就像所有他们那一代人的婚姻一样,平淡,缺乏浪漫,两人对彼此也有很多抱怨,但仍然过了一辈子。
和那时的人相比,现在的人对情感关系的关注度提高了不少。
如今由于互联网的便捷,外界总会间歇性地提醒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浪漫”,给很多日期和物品赋予了“意义”,比如情人节和玫瑰花,结婚纪念日和烛光晚餐,婚期和钻戒,双11和购物…….
从外在的形式来看,现在的人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亲密关系,但是纵观全世界,婚姻的满意度和质量都在下降,离婚率每年都在增加。
为什么人们比过去更重视婚姻,但婚姻却更难维系了呢?
社会心理学家EliFinkel博士发现,与过去相比,现在的人们对婚姻的期待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Eli Finkel博士认为,人们婚姻观的演进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叫做“制度化婚姻”,也叫“现实婚姻”。那时的婚姻基本不会考虑“爱情”因素。人们结婚主要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女人找一个男人当伴侣,是希望他能够给自己提供保护。是不是很现实?
第二阶段,叫做“陪伴型婚姻”,也叫“需求婚姻”。那时人们想找一个终生伴侣,结婚的目的,就是找一个人和自己一起生活,不至于孤独终老。
但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存焦虑越来越小,社会给予个人的支持越来越多,过去婚姻能提供的功能,不再能够有效的吸引人们进入一段婚姻关系了。
此时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到第三阶段,叫做“自我表达型婚姻”,又叫“理想婚姻”。人们希望在这段婚姻中能够获得满足感,希望伴侣能使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要达到这个目的,婚姻的功能和过去相比就完全变了。
人们渴望在婚姻中感受到浪漫的爱情,令人满意的性生活,可靠的友谊,温暖的陪伴和安全感,甚至还希望婚姻能够在某种程度上疗愈自己原生家庭的创伤。
这时候,伴侣在婚姻中要扮演的角色就成了情人、知己、合作伙伴,以及心理治疗师等多重角色。
总而言之,现在的婚姻越来越难,除了社会的发展让夫妻双方更独立之外,还在于人们期待它实现更多、更复杂的功能。
我们大家都知道:期望越多,失望也可能越大。所以,就出现了许多“婚姻太难了”这样的感慨和实例。
但是,从好的一方面看,虽然婚姻更难,但一段好婚姻给人们带来的收益也更丰厚。比如幸福和财富,就看你怎么衡量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