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我是听樊老师讲书时提到的。
起初以为此书是深究当下黄金单身贵族的久久单身的原因以及由单身产生的社会影响等。
阅毕,才知道这是一本讲述美国单身独居群体的出现原因以及对这一群体的生活状态的研究,书中对社会能给予的老年独居人群的社会保障的反思与社会福利的呼吁(其中对养老院等机构被盈利化不能保障老人基本权益进行了一定批判,老人们都不愿意踏进养老院,对他们来说那意味着失去自主权以及越发孤独的终点)本书最后还举例了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城市里单身群体相较其余国家较好的社会福利。
人类自远古时代便是群居动物,群居的益处除了防范侵略者的侵略,方便捕猎觅食、还有繁衍生息。现代社会,家庭是人类社会普遍的群体单位。为什么单身独居的人却越来越多了呢?
大体有这样几个原因:经济的增长、国家福利的逐渐健全、个人主义盛行,对自我成长的追求……
有的人是通过单身独居这个过渡再组建家庭,有的人从失败婚姻里出走最后回归独居生活。
政府等组织不应该一味鼓动人们进入婚姻,大肆宣传婚姻生活的美好,而忽略了婚姻不幸的例子,那那些婚姻不幸的人算什么…
独居的人从青年到老年都有,书中主要描述了老年人的独居生活,他们倔强,试图自主自己的生活,不愿意卷入各种家庭纠纷里。
书中有个令我印象深刻的例子:
看书《单身社会》我对女性的这种“决绝”的觉醒很受感动。
想起有一次与我母亲讨论“活着的意义”,我妈说,她活着是为了儿女,我劝她多为自己考虑,她一下无所适从,因为她从有孩子起到至今的20多年,甚至往后的几十年里,她都愿意也不得不为了孩子,家庭所牺牲。她说为了自己活着是自私的,我后来回想和她的谈话,这是无数女性被桎梏且幸福的原因——儿女、家庭。
母亲的时代教会她奉献。
可我常常涌上心头的是“我只能活几十年,每个人都只有这一次生命,那我该为什么而活,我难道就不能为了自己活着吗?”
社会惯性约束羁绊了他的公民。
而书中的单身群体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愿意自主选择生活,虽然承受了很多不公平待遇,但他们为自己活着。
每个人都会老去,我们需要为这一刻做准备,社会应该在老年福利服务上加以重视。
我回想自己国家,其实单身独居的人群要么是因工作离家拼搏的年轻人,要么就是空巢老人,大体两类人群居多吧。
而这些年轻人里不愿意结婚的人又偏少,或许努力工作的意义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有便利择偶的原因吧,老人们的黄昏恋更是少之又少。
单身群体在中国还不成一个团体,单身意味着你差了点,不能结婚意味着被亲友“唾沫淹没”,无处可逃。
由于社会传播效应以及亲友间家常例子我对婚姻的看法有轻微不良,围绕金钱的漫天争吵,围绕家庭琐碎的筋疲力竭,孩子令人厌恶的青春期叛逆,漫长无聊的岁月,阻碍自我成长的责任重担,如果没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没有类似的价值观,没有情趣的生活该怎么继续呀。
婚姻该是双方具备成熟意志,成熟经济条件后的产物。
我只是觉得在未成熟前行动,一切都早了点,虽然时间不等人。
我国对单身群体还是在怀有“恶意”阶段,对于良好的社会扶持,还需展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