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社会职场经验
接纳不同与融会贯通

接纳不同与融会贯通

作者: 112212 | 来源:发表于2018-11-20 21:35 被阅读0次

    德国古典哲人康德所说:我尊敬任何一个独立的灵魂,虽然有些我并不认可,但我可以尽可能的去理解。能接受不同,是拓展生命宽度的重要途径。

    任何人在这个社会上都不是孤立存在,也没有谁的理念完全一致,可是如果能将之融会贯通,那么人和人在社会上的一切合作,都可以看作是一次次思想行为的融合,聪明人和聪明人的合作,通常是双赢,而且是长期的双赢。如果一个大群体中,更聪明的人占比更高,这个群体每天就是无数双赢多赢的叠加,创造价值的效率是惊人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一窍不通、毫无天分的领域,在这些领域我们甚至连平庸的水平都达不到。有太多的人,尤其是那些术业有专攻的人,往往对其他领域的知识不屑一顾,或者认为聪明的头脑就可取代所有技能与知识。如果你执着于你自己的一方天地,格局与思维模式都会停滞不前。

    “执着没有错,但过分执着就叫执拗了,如果再用点力,那就离偏执不远了。”

    我们发现,在历史长河中,所有真正有思想的清醒者,他们几乎都能将视野拓宽,接纳不同,是现实问题的第一反思者。

    在《周易》“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等观念启迪下,苏轼涵养出 “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的兼容并包审美态度。众所周知,苏轼是中国古代文艺史上不可多得的集大成者,其文艺作品不仅众体兼备、无不精通,而且风格多样、各具韵致。苏轼之所以能兼善众美于一身,可说与他宽广博大、兼容并包的审美态度有直接关系,而这种态度的养成与他自小就诵读并终身研究的《周易》哲学的浸润与滋养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易·系辞下》在警告人们应事接物应顺其自然、不必殚精竭虑地汲汲营求时云:“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意为:天下事何必思念、何须忧虑?天下万物归宿相同而途径殊异,结论一致而所抱的想法则有百种,天下事何必思念、何须忧虑?

    《周易全解》阐释说:“做事应顺应自然,用不着营营思虑。尽管天下事物千差万别,所行的路途不一样,而所归则是相同的;尽管人们所应接的事物不同,所发的思虑也各种各样,而所达到的结果则只有一个。”

    正如高亨所说:“如儒墨道法各家同在追求社会治安,而其主张各异。” “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律则,任何人的发展都是“通过往来屈伸的过程交相感应自然而然形成”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思虑安排主观设计为转移的。若洞悟了这一宇宙规律,一方面就可以淡化人们的争竞、计较之心,一方面也可以使人们涵养出一种宽广博大的包容之心。也即具备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齐物论》)这种“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上》)的阔达心胸;以这种心胸去欣赏外物,就可以培养出一种兼容并包的生活态度。

    胡适和陈独秀是好朋友,但是他们在政治观点上却是对立的一方。尽管政治主见不同,事业不同,却能成为朋友,正因为他们同有一点容忍异己的态度。 胡适对自由主义有着独特的见解,主张“容忍比自由重要”,开展白话文运动时胡适与陈独秀政见不同,陈独秀看待问题有些偏激,而胡适显得特别理性。他对陈独秀说:“我们不能以我们认识世界的真理来判断是非,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我们必须能容忍不同意见,我们才能来谈自由。” 胡适先生的观点确实难能可贵,试问有多少人在面对自己不喜欢、厌恶的事情上,能够做到心平气和的接受,这是一种大智慧和德行,是超出常人的睿智与宽容,并非每个人都可以用平和的心态对待痛恨的人和事。

    鲁迅曾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当你敢于接受不同的声音和质疑时,也意味着你的格局和视野放宽了,可以看到他人无法欣赏的美景,代表你进入了一种成熟的状态,能够用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一切事物。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应该是会包容他人的不同,不会强行灌输自己的价值观。实际上,世界太大,各人不同,连我们自己都有无数矛盾的时候,你又为什么不能接受别人和你的不同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接纳不同与融会贯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brf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