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忘忧社每天写1000字
《书迷》:用书籍构筑一个精神家园

《书迷》:用书籍构筑一个精神家园

作者: 无物永驻 | 来源:发表于2020-07-26 20:26 被阅读0次

    在这个各种潮流涌动的时代,捧一本纸质书阅读是一件不怎么“潮”的事情。比起为数众多、熙熙攘攘的影迷、歌迷,书迷似乎是一个更为边缘的群体。比起成群结队和摇旗呐喊,书迷更愿意独守书斋,独自品味。他们不但在行为方式上与其他“迷”们大不相同,就连他们热爱的对象——书籍(主要是纸质书籍),也与时代的潮流多少有些格格不入。

    喜爱阅读和购买、收藏纸质书的书迷们是小众,但小众自有小众的风格,这样的风格也有它的魅力所在。近些年来,虽然电子书与线上书店发展的势头迅猛,但纸质书与线下书店的不可取代的魅力也正被更多的人意识到。而以纸质书与线下书店为题材的优秀纪录片也层出不穷,如《但是还有书籍》《书店里的影像诗》等。

    央视纪录频道出品的《书迷》也是这样一部纪录片,一共四集,每集二十多分钟,分别从做书、书店、淘书、贩书四个角度讲述一群书迷的故事。书迷们文艺,怀旧,有些偏执又有些不合时宜,他们或许离群索居,却拥有自己的一片精神家园。


    书籍的设计之美

    在讨论纸质书与电子书两者的优劣时,不少人会说媒介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读书本身,但这只是句“正确的废话”。在我看来,电子书只有方便、价格低廉的优势,而纸质书却有一些不可取代而且更值得珍视的好处。

    比如阅读纸质书的那种沉浸感和仪式感,是电子设备很难做到的。再如电子书是虚拟的,使每一本书都呈现为千篇一律的屏幕字体。而纸质书的装帧、纸页、新旧等都是独一无二的,带给人实实在在的拥有感。

    当然,如果要让一本纸质书更具美感和收藏价值,则有赖于书籍设计师的精心设计。《书迷》第一期《一本书的诞生》就介绍了一位知名书籍设计师——朱赢椿,他曾经做过多年的教辅书设计,但由于看到学生考试后对教辅书的处理都是扔掉和撕掉,所以他开始质疑自己工作的意义,决心设计更具有收藏价值的书。

    功夫不负有心人,朱赢椿在书籍设计这条路上做出了成绩,他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设计的书已多次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书”和“世界最美的书”。如他设计的《不裁》是毛边纸设计,读者阅读这本书时,需要用书中附带的一把纸质刀,一页页地把书裁开来看。

    这本书获得2007年“世界最美的书”,颁奖词这样说道:“这本书很质朴,边看边裁的设计理念,使读者和书籍产生了互动关系。”这句话很好地体现出了朱赢椿设计的特点。他自己写作并设计的书《虫子旁》也是如此,外形简约朴素,书中则藏有别具匠心的设计,如院子里昆虫的分布图、扫描后能听到虫子鸣叫的二维码等等,这样的设计使得书与读者之间产生了文字阅读外更多的有趣互动。

    当然,书的设计不仅是设计师一个人的工作,而是作者、编辑与设计师相互合作、相互博弈的过程。所以有时候朱赢椿会最大限度地尊重作者个人的意愿。《平如美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本书是饶平如老先生对自己与妻子毛美棠多年生活经历的回忆,真挚纯粹的爱情让无数读者动容。在设计上,裸脊线装,鲜艳的红色,老先生自己画的海棠及毛笔题写的书名,整体风格古典雅致,令人赏心悦目。

    真正好的装帧设计都不是形式主义,而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契合,形式本身就传达了内容的精髓。


    旧书的魅力

    我想先跳过第二集,先介绍三四两集,以继续纸质书的话题。如果说如朱赢椿那样的设计师,是通过书籍的精心设计来让纸质书更具美感和收藏价值,那么旧书则是凭借它的历史感和罕见性而受到书迷们的青睐。

    第三集《淘书迷的地图》与第四集《贩书记》分别是关于买旧书和卖旧书的。著名编剧史航出现在第三集中,作为一个资深的淘书迷,他凌晨三点就会起床前往北京潘家园的鬼市,争分夺秒搜罗好书。对淘书迷而言,“捡漏”是一大乐事,史航就曾经五块钱从潘家园淘得一本书,里面竟有香港著名导演李翰祥的亲笔签名。

    史航喜欢收藏作者的签名本,因为他觉得读着作者的书,再看到他的签名题字,会有一种读者与作者的神交之感。

    第三集还有一位台湾小哥陈逸华在一个小书摊上,找到了一本由范思平翻译的《老人与海》,而这个范思平其实是张爱玲的笔名。张爱玲翻译版的《老人与海》,是中文世界的第一本译本,其意义和价值自不待言。

    但旧书的命运并不都是如宝藏般等着人们辛苦挖掘,在世界各地,无数的旧书都会被焚毁、丢弃、化作纸浆。因此,书贩们的工作就非常重要,是他们认识到了旧书的价值,将无数的旧书从垃圾堆或者废品站中抢救出来。

    第四集《贩书记》就介绍了三位有着读书人情怀的二手旧书贩,上海梅菲斯特旧书店的主人鲁毅便是其中之一。书对他而言既是商品,更是爱好,他每周都要到上海各个角落去收书,而他最为关注的是书的内容,他所挑选的往往也是他希望与别人分享的。在他看来,旧书具有更为丰富的知识面,而旧书的丰富性则让逛旧书店多了一种寻宝的乐趣。

    得到一本稀有旧书固然让人如获至宝,但普通旧书也同样有着它的魅力,这种魅力来自于时光的沉淀。淘来的旧书有一种时空未知的神秘感,而伴随自己多年的旧书则更多是一种亲切感。

    翻开一本自己多年前买来、而今已变旧的书,看着熟悉而又有些陌生的文字,或许还有自己在书上留下的笔记,过往的阅读经历便会在脑海中浮现出来。这本书或许很普通,谁都可能有一本,但由于它承载了专属于我们个人的记忆,所以又是独一无二的。


    书店的困境与出路

    回到《书迷》的第二集《书店风景》,这集介绍的是几家书店,这些书店都有各自的特别之处。如位于昆明的麦田书店,店面面积只有17平米,但是却有“全国最佳小书店”的称号。书店主人马力的经营方式也很“佛系”,每天中午十二点左右才开门营业,并且这种方式保持了十几年。

    马力除了是书店老板外,还有另一个身份,“奇怪的日子”乐队的创始人兼鼓手。书店不开门时,他就会和乐队一起排练演出。开书店与玩音乐这两个爱好,是马力精神世界里的两座相互守望的灯塔,照耀着他生命的路程。

    马力的麦田书店固然满足了人们对于“诗和远方”的幻想,但这样的佛系经营终究不是线下书店的出路。与小巧的麦田书店不同,南京先锋书店是由4000平米的地下停车场改造而成,曾被英国BBC评为“全球十佳最美书店”。

    书店主人钱小华一直探索着书店的转型模式,他率先将实体书店与文创产品结合,又做书店的复合空间,再开设各种主题书店。他在安徽古村落黟县开设了先锋书店的第八家分店:碧山书局。

    在遥远偏僻的乡村开书店,这不免让人难以理解。但钱小华表示他并不以书店盈利为目的,而是希望将文化带入乡村,以文化引领乡村复兴。碧山书局逐渐成为当地的公益图书馆,吸引了不少村民。后来又在网络上走红,许多书迷慕名而来。这样,碧山书局居然做到了收支平衡且略有盈余。

    古朴优雅的碧山书局当然不是乡村纯公益性质,而更像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名片,这从其选址在一个历史悠久、风光怡人的古村落这一点上就能明白。当然,这其实也不失为线下书店的一条转型之路。

    线下书店本就受到网上书店的极大冲击,面临着生存困境,而2020年的一场疫情,更是将不少书店推向绝望的深渊。2月24日,许知远联合创办的单向街书店,在网络上发出众筹求助信,希望得到援助以维持书店的生存。

    2月25日,海盐乌托邦书店发布《结业通告》,书店老板不无感伤地说:“曾经想象过无数次结业的样子,唯独没有想到这一种。”“也许老天爷对我还算眷顾,给了我这样一个契机,在这个时候选择结业,也不算太丢脸吧。”

    线下书店的困境令人感伤。许多开书店的人,都是真诚地追逐理想的书迷,他们视书店为人类精神的乌托邦,而不仅仅是营利谋生的工具。可是,维持一家书店单有热情和理想却是不够的,线下书店的出路,还需要更多有识之士的探索。


    很高兴与你相遇,更多精彩好文欢迎关注自媒体:无物永驻,多平台同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迷》:用书籍构筑一个精神家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bsgl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