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第97天分享
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实验。
找一张你的证件照片,然后再把这张照片做一个镜像,反过来。这样我们就有了两张照片。
接下来,让你的朋友选一张对方更喜欢的照片,你也选一张你更喜欢的照片。你猜一下,结果会是什么?关于这个实验的讨论,文中将会提及。我们先往下看。
一、相似性:我们俩很像
我们更喜欢接近那些和我们相似的人或事物。当一个人与我们的行为举止、性格更加相似,我们就更愿意接近或者帮助他。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这是很有必要的。
试想一下,如果你来到了远古时代,你发现远处有一个人。他的穿衣打扮、行为方式和你很像,于是你大概率就会觉得那是自己人,很可靠。
而如果你发现,对面的那个人说着你听不懂的话,用的工具也很奇怪。你大概率会把他归为“敌对方”。
在刀耕火种的时代,你的战斗力不够高,为了积攒战斗力,你必须尽可能地找到同样的相似的人。这样也更有安全感。
相似性在现实生活也很普遍。人们很容易把与自己有共同爱好的人亲近,而那些与自己行为举止差别较大的人,则会敬而远之。这是印刻在基因里的东西。
二、熟悉度
我们对于熟悉的人或事物,好感更高。
文章开头的那个实验,心理学家也做过。结果发现,被试者的朋友更喜欢正脸照,而被试者却更喜欢反过来的那张照片。
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和我们的熟悉度有关。朋友平时看到的都是你的正脸,而你则是每天通过镜子、自拍等等,看到的反过来的面孔。你们都在积极回应自己更熟悉的那个面孔。
抱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参与一个事情则会大大增加彼此的熟悉程度。
有一种学习方式,叫“拼图学习法”。
什么叫“拼图学习法”呢?
就是假如你们要学习一个材料,而这个材料是后续考试或者工作会用到的。于是你会被安排在一个4-6人的小组。每个人只能拿到这个材料的一部分内容。
为了掌握全部的材料信息,你们必须通力合作,互相帮助。就像拼图一样,每个人的那一小块拼图拼在一起,就是一个整体的知识了。
每个人在这个过程中都在尽力参与,彼此交流。通过这种方式,你的知识整合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都有大幅度的提高。每个人也都从陌生人渐渐变得熟悉起来。
三、关联原理
科学家巴普洛夫曾经做过一个非常经典的实验。
首先,给狗喂食,狗本能地会分泌唾液。
其次,给狗摇铃铛,狗听到铃声之后,再吃东西。同样会分泌唾液。
接下来,只让狗听铃声,不喂食,狗狗继续分泌唾液。
这说明了什么呢?
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在狗狗的认知里,铃声已经成为美食的一个关联,所以一听到铃声,就知道该吃东西了。
不仅仅是其他动物,在人类社会中,关联也是我们的一个本能。
人们很容易觉得事物之间只存在单一的联系。所以当有一个送信的人传来坏消息时,人们很容易把坏消息关联到那个送信的人,哪怕报信人与消息一点关系也没有。(好消息也是这样)
除了我们会关联到送信的人,由于彼此的“进化”,作为送信的人也慢慢知道如何避免让自己碰上类似的麻烦。
某大学做过一个相关的实验,观察人在碰到传递好消息/坏消息的时候会如何行动。
首先是传递好消息,学生会告诉对方:“快去接电话,你有一个好消息,赶紧去联系负责人吧!”
而到了传递坏消息的时候,送信的话说话方式就改变了:“你有个电话,详细情况你可以联系负责人问问看。”
你发现区别了吗?
为什么我们更喜欢饭桌上的人以及谈论的食物?也是与关联原理有关。
我们对食物天然的喜爱会通过关联的方式转移到吃饭的人或事情上。因此,这种愉快的感受,就能转到对方身上了。
生活中,各种美好的食物(你喜欢的事物)都可以当做关联的角色。
所以你也就能知道,为什么电视上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广告,都是吃饭的场景,因为看广告的人更容易把吃饭这种愉悦感代入到广告的场景中;为什么咖啡厅都会有美妙的音乐,因为人们会把音乐带来的满足感关联到咖啡中。
相似性、熟悉度与关联是我们对一个人或事物产生好感的几个重要因素。
当一个人与我们的行为举止、性格更加相似,或者与我们更加熟悉的时候,我们就更愿意接近或者帮助他。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关联原理,把更多好的感觉关联到事物上。
以上是我今天的学习分享。我是润东,我们一起,向上生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