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知”如果只是通过理性的思考或者是与他人的讨论而得出,那会不会局限于固定的思维定式中?如果需要沟通讨论才能更接近“真知”,那这个接近的过程会不会像一个无线循环而没有终点的过程?
获得「真知」的方式
「真知」涉及到认知论问题,即我们如何认知世界。关于如何获得真知,古往今来的哲学家、科学家和科学史专家们有非常多不同的看法,没有标准答案。更不可能只有一个答案。今天有两种被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
-
理性主义:
相信纯粹理性的推理能够得到真知,以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为代表。他们认为世界存在一个绝对的宇宙真理,人先天就具有绝对的理性,而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以及得出的相应结论正是基于这种人所自带的先天理性,至于后天通过观察的验证,在先天理性存在的情况下,自然就是不需要的了。 -
经验主义:
不认为有先天理性和绝对真理存在,以休谟、洛克和贝克莱为代表。他们认为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来源于后天的观察。说通俗点就是理性主义强调人是用天赋在理解这个世界,而经验主义强调人是通过观察世界来理解世界。
「讨论」是为了听到不同的意见
在绝大部分时候,真相只能无限逼近。比如我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就是这样。人们在近代发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后来发现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又逐步发现了原子的结构、原子核的结构、构成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然后是夸克,不断往下深入。科学也好,任何理性的探求真相的过程也罢,它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数科学家的不断质疑和提问、讨论,正是关键的促进因素。
讨论不是为了相互抬轿子,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而恰恰是去听到不同的意见,然后促使自己反过来再思考。如果有人因为一个观点和你争吵,其实这是告诉我们,世界上还有另一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存在。与他人讨论并不限于只与一两个人讨论,更不限于只与同自己想法一致的人讨论。当你和足够多的、特别是有着不同想法的人讨论时,就会发现自己的看法可能真的就像柏拉图所描述的岩洞中人那样,发现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原来根本还不全面。
只需不断得到「够用的」真知即可
比如,如果要解释色盲等一些遗传病,我们理解到基因这个层次就够了。但是,如果我们要修复一段有问题的基因,那就要了解到分子级别了,也就是每一个碱基对的作用。对于绝大部人来讲,我们对真相的了解到一定程度就够了,没有必要钻牛角尖。
但是,如果要想发展科学,那就不一样了,还真需要某些人成为“杠精”才行。
写在最后
有一句觉得很适合作为本文的收尾:标准答案也许只有一个,但是正确答案常常不是唯一。放弃「得到一个标准答案」的思维方式,我们的工作与生活才能有创新的可能性,也正是因为答案不是不可改变的,人生才丰富多彩,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呆板复刻~
参考:
* 《答读者问01|为什么我们必须与他人沟通、讨论?》(「得到」·专栏/课程——吴军·《硅谷来信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