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感悟1中,把读《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这本书比喻成喝青菜丸子汤,而且从心里觉得汤无用。读完第三、第四章,和前面的感觉差不多,觉得这个比喻很贴切,唯一不同的是汤的作用。
汤容易喝,好吸收,肠胃没有负担。读《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这本书就像喝汤,品尝美味的肉丸,吃一口新鲜的青菜,再喝口汤,味道清新而不寡淡。读起来没有压力。
《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非虚构创作指南》这本书的第三章讲的是“回应写作”。
灵感从哪儿来?
作者这一章的第一篇直接引用了一首歌《你鼓舞了我》,因为这首歌感动了她,触发了她回想的开关,谁曾经在生命中鼓舞了她。于是她写出她的回应。这个回应可不只是简单的问答题,几个字的答案就能搞定的。而是写了四五百字。这就是灵感的源泉。
灵感不仅仅一首歌,还有落日余晖,沧桑的脸庞,疲惫的背影,大千世界的一切都可以是灵感。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在火车站,看到父亲去给他买橘子的背影,朱先生写出一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散文,在无声中反映出父爱如山。我想他是用心感受父亲的爱,用心体会最感动人的一点,激发出灵感。
“回应写作”我简单理解就是感悟,读一篇文章写感悟,看到美景写感悟。现在我做的事就是写我读《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这本书过程中产生的感悟。
《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非虚构创作指南》这本书的第四章讲的是“影评”。
什么是影评,影评就是对一部电影的回应写作。这是书中说的。但是书中并没有把怎么写影评的具体步骤写出来,这就是自由写作的模式,随你奋笔疾书,写自己所想。
这一章以《肖申克的救赎》为范例,分析了电影的结构、情节,重点讲发现影片的核心信息。写的过程中有自己的观点,也要用影片的场景支持我们的观点。
写出来是不是很简单,只要写出来。我经常想起小时候学过的爱因斯坦做小板凳的故事。第一个不行,做第二个,第二个不行,再做第三个。我们写作文也一样,要持之以恒。如果有写作梦想,这个想法不要让它一直停留在脑子里,而是要付诸于行动上。
你说你还没有灵感,就去看书,看咨询,当脑子里灵光闪现,迅速记下来,展开写。重点是记下来。重中之重是手边随时有笔和纸,要不然等你灵光闪现,马上找东西,灵光灭了,还要等下次机会。周而复始,最后灵光来了,你也麻木的发现不了。自己给自己下了结论:我不行,我没有灵感,写不出来。
读读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去看看主人公斯特里克兰是怎么不顾一切追求梦想的。他的做法,我们学之一星半点,就会有很大收获。
我在写感悟的过程中还发现了自己一个很大的变化,读书比以前认真,而且参与思考,把自己的想法胡乱划拉下来,读完回头看看,加深理解。
附:《你鼓舞了我》(You Raise Me Up)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