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

作者: 食野望都 | 来源:发表于2018-07-05 22:01 被阅读0次

    我记得FPA性格色彩创始人乐嘉先生将人的性格分为四种:明显乐观、爱玩乐的红色,喜欢成为领导者的黄色,循规蹈矩,感情细腻的蓝色以及乐于旁观,很轻易就被人所领导的绿色。在乐嘉的眼里,可能用颜色就能判断一切的性格,然而,如同光的真正的颜色只有红、绿、蓝一样,我相信,这世间的所有的身份也只有最初的三种:个人的,家庭的,社会的。和颜色一样,不同的组合,就会得出不一样的身份。这世间所有的苦恼,可能皆是来自于对这三种身份在各种时间段的定位不准。

    让我们看一个故事吧!美国著名是华裔作家伍琦诗的处女作--《无声告白》。故事从莉迪亚的死亡讲起,用插叙插忆的手法,一步步的展开在一个特殊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三个孩子不一样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从而引出“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可能跟作者的生活环境有关,这个故事很有吸引力,也很有内涵,故事塑造的人物很有代表性,我们大多数人都可以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丈夫詹姆斯是个美籍华人,由于身份特殊加上家庭条件的限制,从小詹姆斯就想和身边的人一样,看起来不那么的特殊,想融入当地的社会,妻子玛丽琳和丈夫恰恰相反,作为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她一心都想出彩,都想和身边的人不一样,于是在她孕育二女儿汉娜的时候,她偷偷地独自一个人去学习,想继续开展自己的学业和事业,最后因为汉娜的出生和身体原因而不得不放弃。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她把所有的希望和期待都寄托在大女儿莉迪亚身上,是个典型的中国式“虎妈”。而这一边,因为母亲的出走,给年幼的莉迪亚带来了难以消除的阴影,使她从小就失去了安全感。莉迪亚把母亲对自己的认同变成了自己存在的基础,只要母亲提出要求,她一概尽力满足,哥哥汉斯因为在一次落水中救了她而被她认为是最后的安全保障。最终,母亲的期待太高和哥哥的离开成为她选择死亡的原因。她的离开,促使家庭发生了变革,妹妹汉娜最终必然走出和她不一样的人生轨迹。

    故事虽然讲述的是一个家庭孩子的悲剧,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当前越来越剧烈的全球化的背景这下,人与人之间,族群与族群之间碰撞必然越来越多,如何才能避免这种群体性的悲剧?纵观全文,莉迪亚的自杀,有其个人的性格的原因,更有家庭的矛盾在里面,以及家庭背后的社会因素。我相信作者真正想告诉我们的并不单单是跨国家庭下生活的孩子,在其成长的过程中,父母需要注意的是什么。这个“跨国家庭”可能指的是任何的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语言模式或者是对事物的不同认知等等。我们只有找到真正的自己,才能在面对纷繁的世间磨砺时能用最原始的一面去应对,这样我们背负的负担将是最少的,承担的责任却丝毫未曾降低。

    当然,这个故事可以成为那些初为父母的一个参考,顺从孩子的天性,才能最终成就孩子,孩子的童年需要格外的注意心理变化等等一系列有用的建议,都值得我们采纳。总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对于这个故事的感受不同,没有对或者错,只要认真阅读,就会有收获。

    每个人最初的角色存在于家庭,而最原始的身份认同也来自于家庭,慢慢的随着时间的延长,我们从家庭这个角色里分化出另外两个角色——“个人的”和“社会的”,并且这三者两两相交。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在这三者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过度的强调自己的“个人”角色,你的“社会”和“家庭”角色就会变少,这样最终你会失去它们,变成孤独的自己。同样的,你家庭的角色分量一直不变,那么你最终被“社会”和“个人”角色所分裂,所抛弃,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妈宝男”了。那么全部沉浸在“社会”角色呢?也不行,因为你会丢掉自己的根本,变得迷茫,最终失去自己。我猜好多的职务犯罪者可能说明的是这个问题。虽然他们大多表面是为了自己,本质却还是想挤占社会资源。

    我想这就是我从这个故事中所获得东西,而且它也将实实在在的改变我的生活。

    感谢阅读。感谢书籍。感谢生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颜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cem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