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语言,在传统的哲学认识中,人们对于什么是相同是很矛盾的,因为世界上很难找到相同的东西,而在理论中又要追求严密,所以弄得自己都很为难。我说过相对认识,它属于我们的认识能力,我们其实已经在使用,只不过自己不清楚而已,有了这种认识,我们再分析语言时就变得简单的多了。
其实在现实中,我们人类能够相互交流,就是不同国家使用不同的语言,经过翻译转换在一定程度上也没有语言上的障碍。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都知道世界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呀,我们又是怎样完成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呢。在传统的认识中,人们一直认为,语言不就是从指物言事开始吗,语言不就是个符号吗,其实没有那么简单,人类有了丰富的语言,这和我们强大的智能和社会群体生活是有关系的。这里语言也指文字。
在现实生活中,除了单一指称,例如,太阳,月亮,地球等,在现实中只有一个,很容易一一对应。当我们说星星时麻烦就来了。因为星星太多了,数也数不过来,那么我们语言中的星星到底是什么呢?一提到这,有人马上想到归纳法或者共相或者抽象,并且还想到不完全归纳,其实你想多了,为什么呢,即使没有那些逻辑分析,我们在使用星星这词时也没有出现问题。原因是什么呢?
其实我们在使用语言时,在认知功能的无意中有着这样操做,观察事物时,先把观察事物转化为特殊性质,再把这个性质弄成一个标准,再把标准幻化为一个承载体,再把这个承载体转化为文字,承载体也是个新名词,我实在想不出应该叫它什么了,其实这个由特殊性质标准建立虚拟的承载体,就是语言。它不是真正的体或物,更像是一个标准,这个承载体功能要承载着一类代表物的性质或者状态,或者是意义。
有了星星这个词语做为承载体,由于它是个殊性标准,什么标准,夜晚往天上看,亮亮的闪光的小点点就是星星,不用全看,看一部分就行了,这下我们马上明白了,有了标准,就可以延伸呀,这里的延伸指的是什么呀?是一种描述上的自然拓展,指得是自然界的配合,因为不管美国还是中国都可以看见天上的星星,这就像井底之蛙,如果仅凭井底下几块石头,如果猜测外界也有石头,那么小青蛙也真得判断对了,外界的确有不少石头的,这不是小青蛙聪明,这需要自然的配合了。这种从部分析取的标准去衡量一切了,不管天上有多少星星都不影响星星这词使用了,什么完全归纳去一边吧,很多事物谁能做到完全归纳呀,如果都知道了,还有必要归纳吗,有了标准外延可以是打开的。这就是相对认识的魅力。相对于部分而展开全部。
这个标准是由谁来限定呢,星星当然是由天上星星和人类相似的认识能力来共同限定了,如果把人归为认识主体,星星就是一种自然限定很简单,承载体是从相对不同中提取的相同,而是又从部分相对标准中向外扩大,所以有着有效的使用效果。
哲学语言也是一种承载体,我们读别人哲学书时,一些术语承载体是由作者来限定用法和赋予意义的,比如康德的物自体。你也要把它当成承载体去理解。
把承载体从千万事物中提出来,不是归纳这么简单,而是部分析取过程,析取有相对分析过程和辨别提取过程,虽然最后都要归于文字来解释。
在相对认识论中,析取出部分不要当成共相事物而要当做殊性标准来对待,析取出的承载体在语言中一般都用文字表达,不含有任何东西,所以在分析时还要从作者析取处去寻找,想想他这个承载体是从哪里弄来的,从现实中析取的要回到现实中去理解,从别人理论中析取的要回到那个理论中去找它所表达的真实意思,真正领会到相对于此而存在的真正含义。
有了以上的分析,你就知道怎么理解更难一些的哲学语言了,有些人一看就明白了,我把概念弄没了,是的为了你明白,我把概念换成了,性质,承载体和标准了,这就叫分析事物。哲学唯物论中物质指的什么,把它当承载体去分析,你就应该明白了,相对提取,建立标准再相当于标准向外延伸,这可能比当初提出唯物论的人还要明白,是不是很简单呀,希望有玩语言分析哲学的人好好研究一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