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清晨来临,周末。
窗外雾蒙蒙的,今天天气预报是阴天。
他在早晨浏览了她的空间。这意味着什么?他也在关注她?亦或是无意或无聊中的一撇?这让她想到小孩子的游戏,捉迷藏,不由得自嘲地笑笑。你脑洞还挺大。她不想去揣测了,在想象里已经消耗了太多能量。
慵懒地躺着,很放松,她眯着眼睛,又想起昨天晚上散步时,听到的那本书《孤独——回归自我》。
选择听这本书,是因为书名中的“孤独”俩字吸引了她的眼球。因为孤独,是每个人都必须要面对的,是生命存在四大课题之一。她很想听听在一个专业人士的视角里,是怎样看待孤独的。当然,她还有一个比较隐私的想法,通过不断拓宽的视野去理解孤独之于他的意义。
她决定吃点东西,到护城河边走走。今晚还有课程。让自己忙碌于学习中,可以分散注意力。虽然,在很多时候,她是比较喜欢享受独处的,但若是连续两天在这样一个封闭的房间里待着,她还是会感觉有些憋闷。似乎,在空旷里,生命的触角与大自然的接触会让她感觉到生命力的焕发。
不过,她还是难以想象,他是怎么做到的,甚至可以从早一直躺到晚上。这些也是她好奇的。她不知道他是怎样的生活状态,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于写写画画,也有着自己游刃有余的工作。二十多年来,他就是这样过来的?她只是比较好奇。
她能很容易体会到这种深深的孤独,又在某种层面有种深深的疼惜。但也许如这本书里面所说,孤独之于他们是一种享受的状态,一种生命的常态。他们通过外在世界,满足自己的生存和价值感的需要,通过沉浸在自己的内在世界丰富滋养自己的生命。对于他们来说,外在世界只是一种手段,内在世界才是生命的主题。所以,这样说来,她的疼惜,对于他来说,可能更多是一种冒犯。
走在护城河边,再一次听领读者的讲述:
“安东尼通过分析绘画、音乐、自然科学等各方面的世界级天才的生平事迹,以具体的事实告诉读者,亲密的人际关系虽然重要,但并不是人生幸福的唯一来源。许多大思想家其实都不曾建立过家庭或者亲密的私人关系。许多新的领悟、创造都是在独处的时候完成的。”
一个声音打断了她的沉思和倾听。
“能帮我照张照片吗?”一位穿着驼色呢子大衣的老年妇人站在她面前。
她笑吟吟地答应了。拍了两种姿势的照片,她与妇人聊了起来。妇人笑着说起来拍照的原因:“这里真美。拍张照片发给八九十岁的老姐姐看看。”
她很好奇地问:“您多大了呀?”
妇人调皮地反问:“你看呢?”
她看着微烫头发,穿着打扮时尚的妇人,掩不住脸上的沧桑,有些违心地说:“六十多岁?”
妇人很开心:“我七十七啦。”
虽然她做了减数,但还是没有想到这个七十七岁的妇人,或许是她看到了她内心里的那个爱美的女孩心。
告别妇人,她继续往前走。但这个打断,让她的心思无法再聚集到孤独这个主题了。
这个带着美的打断,让她也想到了自身,三十年后,我会是什么样子?是否依然还保有如此强烈的追求美感的触角和心力呢?
这个好像谁也不知道。生命能到哪里,会是怎样的存在状态,充满不确定性。想到这里,她似乎又觉察到自己的那些担心,对不确定性的担心。
视线转向护城河里,水波纹一波一波向前溜走,清澈的河水,河底的水草好像都能看到,水下的红色小鲤鱼与水波一起荡漾游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