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艺术形式的探索离不开时间与空间。当我们在刚开始学习艺术理论的时候,书中就会写音乐是时间的艺术,电影是空间的艺术。然而当继续深入艺术之路后,往往会发现描述上的疑惑。几百年前的画作,现在的我们看到它,就意味着画作是时间的艺术?一段音乐播放了出去在空间里传播,就意味着音乐是空间艺术?这些描述让我怀疑,于是我找到了这本书《时间、空间与伦理学基础》,这本书从哲学角度切入,带给我很多思考。
作者:[美]爱莲心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译者:高永旺/李孟国
出版年:2015/12/1
页数:186
定价:26元
装帧:平装
丛书:凤凰文库·当代思想前沿系列
ISBN:9787214166067
这本书告诉我,时间与空间是不可以被分割的。在生活中,离开时间无法表述空间,离开空间也无法表述时间。就好像我们说秋夏秋冬,一年四季的变化,是时间的变化,同样也是空间的变化。就好像我们说过了5分钟,某人从某地走向某处。不仅时间的变化,空间也在变化。就好像地球在宇宙间的行动,不仅有空间的变化,更有时间的运动。这些都是我们能观察和感受到的,时间和空间是形式,而不是概念。离开了彼此,逻辑上就无法形成完整和统一,就无法被精确描述。
“不可分割”这一理解,对于艺术工作者来说,十分重要。每一位艺术家在探索艺术之路上,都会遇到时间与空间的阻碍,以至于有的人逃避,有的人妥协,有的人利用,有的人融合,有的直面……大家都用各自的姿态去面对时间与空间,并留下来许多感悟,有的说戏剧是流动的画,有的说电影是浓缩的时间,等等。这些描述及感悟的背后充满了对时间与空间的敬仰。
我也不例外。
-我虽然不是艺术家,但当我不断在艺术之路上行走的时候,不可避免的开始触摸和感受到时间与空间的存在,他们让我困惑,他们让我产生疑问,他们让我产生敬畏。但我们不能停留在敬畏的心态,要更深入的面对时间与空间,了解它们到底是什么,了解如何通过艺术去展现时间与空间的变化,甚至是形式上的再造。
最基本的在场性,也就是戏剧舞台问题。当我们指定演员之间的空间位置的时候,我们会赋予其形状的存在。比如用脚走路,量出尺寸。比如给予一个形状描述,那么演员之间会产生默契。等等方式,无一不是将空间赋予形状,才实现对形状概念的充分理解。也就是所谓的无实物表演背后暗藏的哲学道理。然而一旦空间被赋予形状,那么结果就是尺度。反之空间概念被赋予尺度,其结果也是形状。空间、形状、尺度三者的问题,让我想到了“六视点”,这一训练方法。在这个训练方法中,独立出了形状、空间两个概念,并赋予训练方式加以训练,用来演员感受空间及形状的存在。
在做这个训练的时候,我明确感受到空间、形状的不确定性,以及它们在认知上是模糊的。因为空间作为一个形式存在,或者说一个非概念因素,它无法独立被观察到。这种感觉有点类似,道生一,一生时间与空间,然后生万物的认知。万物在第三层,时间与空间在第二层。在这样的感觉中,时间与空间无法被我们观察到,我们只有通过赋予时间与空间各种概念,比如形状概念,比如情绪概念,比如节奏概念,那么才能被观察及感受到。
那么顺着这个思路下去,是不是说,一切表演、导演、在场性的训练方式,都是围绕时间与空间而被创造结合了出来。当时间加上某个概念的时候,就演变成了一种新的训练方式。然而这种训练方式的意义在于让主体在认知上感受到时间与空间的存在,变化,体验其性质。(这里所指的训练方式不包含肢体、机械训练)
我尝试在这里梳理,分成三层:第一层是比如道、能量为代表的抽象层,第二层是时间与空间为代表的形式层,第三层是节奏、动作、形状等涵盖的自我认知层。这样一来好像可以把表演训练,在场艺术做一个归类。
-毕竟,时间与空间并非自身的理念,我们有办法指着一张“桌子”,说这个是“桌子”,但是我们没有办法指着一个东西说这个是“时间”。空间与时间是这种既存在,但无法被独立感知到的存在。我们在谈论时间、空间的时候,只能是一种言论,谈论的方式,我们无法直接给出它们的界限。康德在第一批判中写道:如果我们把主体的感官消弭,那么客体在时间、空间里的一切性状、一切关系都会消失。就好像王阳明说,“汝未来看此花时,汝花于汝心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汝心之外”。
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上面的三层分类法,通过自我认知层的训练,让训练者感受到时间与空间为代表的“形式”其存在。所有的第三层训练都是在感受时间、空间在训练中的不同比例、分配、附加及框架。空间、时间的界定,这一部分在本书的第四章节有详细展开。
“时间”与“空间”,在本书中,再三强调是形式,而非概念。原因在于,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苹果的认知经验作为众多苹果个体的规范。时间空间与概念不同,他们离开彼此,就没有意义,我们的兴趣在于时间与空间之间的逻辑关联,以及它们如何彼此产生影响。我们也无法通过一次时间、空间的个体经验来得到时间、空间的规范。当我们在讨论时间的时候,时间并不能独立存在,它需要与空间一共存在。阐明时间与空间的相互依赖性,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我们也不能以为时间与空间是经验规范,那样会陷入不自知的状态无法打破时间与空间的无形束缚。作为艺术实践者而言,这一点也十分重要。
这本书是作者爱莲心的学术作品,高度涵盖了作者的研究方向和成果,带给我很大的启发。虽然内容深邃难懂,需要大量的阅读基础作为支撑,但慢慢读,多读几次,还是很有收获的。另外本书也涉及到了:形而上学,哲学语境问题,物理学与哲学问题,康德空间错误,笛卡尔因果性证明,事实与本质的问题,直觉,伦理学与生物学演绎,等等。
比如谈到了“道德是真理,那么为什么人们会对道理有抵触情绪?”真理不属于道德要求,它只是取决于个人的感受。道德不同于数学这样的绝对领域,是无法融入情感等主观且武断的观念。道德被融入了情感,个人价值判断,那么道德更是一种相对的不可靠的存在。
还有讲述伦理学、道德的部分。读完后挺让人深思的,我们这个时代,好像确实缺乏了道德作为润滑剂的功能。就拿书中举例,我们把物件交给快递,不是因为道德,而是因为相信制度和规范化操作,才得以确信物件会到达收件人手里。这也是在这个时代,我们反复强调的是“品控”,而不是“道德”一般。我们对于人行为约束,不是来自人的本体,而是来自“品控”,某种外部控制。
这样让人深思获得感悟的地方很多很多。
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以及带给我们更大的范围,开阔眼界和格局,整理身边的碎片,提升自身的维度。感谢本书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