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则新闻让网上不少人议论纷纷。

湖北襄阳一位刘姓妈妈在自己朋友圈找保姆,这个保姆不是照顾别人,而是她刚上大一的女儿。
刘妈妈坦言,女儿从小就没做过家务,自己又忙,没空帮女儿洗衣做饭,于是希望找个保姆,“花钱图个安心”。
很多人认为:父母不放心孩子独立生活,这也是人之常情,但如果面对的是已经成年、进入大学的孩子,那这种处处包办、大包大揽的照顾,显然已经不合适了。
大家可能不知道,我的八十多岁的老母亲对我也是如此处处包办,大包大揽的。只不过她不喜欢请保姆,喜欢亲力亲为地照顾我和我的一家。
我的小时候,母亲是没办法包办我的,不是不想,是没有办法,她的工作是在一个单位的食堂,太忙了。自从我有了孩子以后,老母亲刚好退休,就毅然决定搬来和我一起住,帮我照顾宝宝,我的两个孩子都是母亲一手带大。
孩子小的时候,我们请过几年保姆,不过老母亲并不习惯指挥保姆干活,所以经常被阿姨们指挥去干活。换了几个人都是这样,我只好辞退阿姨,自己上阵做母亲的帮手,好歹自己还知暖知热,会心疼母亲。后来跟母亲搭手干活了,才知道她根本就是自己喜欢把一切都干了,不把机会留给别人。她也不懂分工,累了就慌慌张张,开始抱怨。
和母亲一起,我是经常感觉不舒服的,首先,她对我们和孩子的照顾都越过了边界,什么都是自己来。孩子小的时候也就算了,后来孩子长大了,要培养孩子洗碗擦地做点家务都没办法,全部被她抢先做了,她经常说的话就是“让我来!”
每天一大早的早餐,你什么时候起床她都煮好了粥,几个蛋煎好了,和橄榄菜一起摆在桌上。八十多了买菜做饭还想一手包办,把一个五十多岁的女儿宠得什么都不会。她的理由就是:“你们年轻人太忙了,我反正没事。”
我跟她商量,我上班她可以多做,我们下班了有些事应该交给我做,比如晚饭后的洗碗。要不我在家里什么都插不进手,就像一个外人。
母亲拗不过我,却每次吃完饭都抢着把碗收进厨房,洗了第一遍,再放着让我去洗第二遍。每次看着老母亲慌慌张张,急急忙忙地在厨房忙活,真是又好气又好笑。虽说看到过一个故事,里面说要让母亲洗碗,让她做她喜欢的事也是孝顺,不过这种密不透风的爱真是让人窒息,我在厨房做什么她在旁边都要指点一番,我觉得我在家里并不是一个主人,而更像一个客人。
母亲惯着我,惯着我的孩子,顺便也惯着我的先生。我的先生本来就是家中的小儿子,在家里他的妈妈伺候习惯了的,这下好了,下班回家,饭做好了,衣服洗好叠得整齐,真正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母亲认为这些都是她应该做的,一点都没有违和感。有一段时间,先生要喝中药,我让他自己煮,不让母亲帮忙。母亲暗地里跟我妹妹嘀咕说:“不好意思,不过意,让男人家自己煮中药。”我有时义正词严地告诉母亲不能做这么多了,她就闹情绪,甚至哭哭啼啼,说大家不要她了。
鉴于母亲的特殊爱好,对劳动的由衷热爱,我们就只好等她在厨房她把想做的事做完了(她现在每天固定煎一条鱼和几块豆腐),她愿意退出来了,老公才进去继续其他工序。我呢,等她把碗按她的意思洗了,我再去洗一遍。
母亲腿脚不好,每次在厨房弄来弄去,应该是挺辛苦,她喜欢坚持又喜欢抱怨,在厨房里不停地叹气,不停地诉说她哪里又痛了,什么事情又忘了,东西又落在市场了。让我听了觉得心里很难过,觉得自己太不孝了。不让她干,她又不肯,说她喜欢,她还能动就要继续坚持等等。问她为什么叹气,她愕然,表示根本没有,说我听错了。
对母亲来说,劳动是她的心理需要。被家人需要,让她觉得自己很有存在感。
对我们来说,越界的爱,摆脱不了,却又承受不起,其心理感觉其实也是蛮不好受的。
我们老是谴责啃老族,谴责巨婴,其实面对父母强制性的过度付出,有多少人也是无可奈何的呀。

《少年说》中,有一个名叫郝睿涵的高二学生就抱怨过自己的家长“太宠自己”,活生生把自己培养成了“高分低能”。
小时候,她还不怎么会用筷子,家长没有教她怎么用,反而让她用勺子,这一用就用到了高二,17岁的她,甚至还不怎么会用筷子。
初二时,她才开始自己穿衣服;
录节目前几天,她第一次试着自己倒热水;
想要自己买衣服,却连衣服型号是什么都毫无概念。
她对家长发出了呐喊:
我不想成为所谓的学习机器,也不想做高分低能,希望你们放开手,让我独立起来!”

松手?谈何容易。那些溺爱孩子的父母真正缺失的,是亲子教育中的界限感。
妈妈其实是不用那么累的。但是,也许您不相信,有人就偏偏喜欢累的感觉。
累本身就是会给人巨大满足感的。累给人最大的好处,就是存在感和价值感。
一个人越累,就说明他越是觉得自己在做的事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一个每天三遍拖地板的人,会觉得卫生非常重要。每天盯着娃娃作业的人,会觉得作业特别重要。我妈觉得帮我做饭洗碗,特别重要。
这时候他们就特别累,也特别有存在感。
与累对应的是轻松和享受。对于很多人来说,轻松和享受是罪恶的,是自私的,让人内疚的。他们没有勇气让自己拥有享受和轻松愉快生活,一句话就是没有配得感。
所以带娃很累的人,没有娃的时候她们也会把自己搞得很累。要么家务,要么事业。
累只是一种习惯。只不过此刻,转移到了娃身上而已。
因此累的妈妈可以问问自己:
轻松和享受,对你来说是熟悉的吗?是敢的吗?
越是不敢,你就越是想从孩子这里获得累的存在感。
怎样才能让自己累呢?
你得投射性地认为,孩子有很多需求需要被满足。这样你越是觉得他需要你的管理和照顾,你就越是可以成功地越累了。
这种喜欢过度付出的父母,一般是没有安全感的人,自我价值也比较低,他们要通过付出体现自我价值。
不过,他们这样付出,又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没用,没有自我价值。如果我没有觉察,这种过度付出就一代代传下去了。因此,武志红就称我们为巨婴国,我差点也算一个。
我不知道我是如何传承到母亲的不配得感的,我也不敢让自己轻松和不干活。在家里干家务抢不过母亲,我就跑到外面去干活。做完本职做兼职,做完收费的做公益,反正每天有事做才心安。假期呆在家里,心里那个焦虑啊,不知道有几个人明白。所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不愁吃,不愁穿,就是喜欢瞎折腾。
这个超长假期在家里呆得平静自然,也许说明我的内心成长了。
我看到母亲在一瘸一拐地忙乎,我知道是她的内心需要;我感觉到我的焦虑时,我察觉那只是我的不安全感和不配得感在作怪,我绝对值得拥有享受这个不用那么忙的假期,一点都不会影响我的未来人生。
我心安处是吾乡,万事心安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