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如果活到失去了自我,还会有生之乐趣么?答案不言自明。
蒋方舟说:“真正能够欣赏你的人,永远欣赏的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和故作讨好的样子。”
所以,我们首先要学会爱自己,这不是自私,这是自爱。没有爱自己做前提,外部力量是很容易把你摧毁的。
讨好型人格,总是试图成就他人,却亏待了自己。做一个“凶狠”的人,不过是狠下心冷下脸面,坚持原则。
别再讨好别人获得感情了,讨好只是祈求交换,真心却不是换来的,是发自内心的吸引。
当你学会拒绝,亦是长大(成熟)的第一步。
日剧《风平浪静的闲暇》里的女主大岛,或许因为存在感低,一贯非常注重别人的感受——在公司里,她职位不高,工作量却最大,同事做不完的事都丢给她做,所以她老加班,却还得替人背黑锅。
公司的宣传手册上的信息发错了,领导质问,她看到同事的一个眼神后,明明不是她的过错,她却只得走出来承认——然后,被领导骂得只能一遍遍的弯腰致歉,同事却不领情,照常把她丢下加班……
她小心翼翼地充当着老好人,却让自己的情绪受影响,把小日子过得一团糟。
这种“讨好型人格”,一定是一种病,对,应该叫“老好人”病,或“取悦症”!想来应该算是自轻自贱的一类精神疾病,当然,这是我学人家乱说。
可难道不是么?内心过于敏感细腻,往往就活在别人的评价里,生怕说了让对方不高兴的话,做事没尽善尽美——每天都强迫症一般,试图面面俱到、事事完美,总担心万一失误出了纰漏,被人取笑而脸上无光……
这类人即便聊天都要字斟句酌,生怕哪一句话会让对方不高兴,总怕做事会给谁添麻烦。
长着一脸“抹不开肉”,好面子,拉不下脸拒绝,明明心里有一万个不愿意,却不能表达真实心意。
日复一日,提心吊胆,谨小慎微——恶性循环,愈发敏感、缺乏安全感,越发自卑。
貌似“乐天派”的大岛,之所以如此隐忍,是因为公司里有她的男友慎二,他是她生活中隐秘的曙光。
鉴于此,大岛也可以勉强维持着,发着自己的光和热,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却也正是他。
一天,口若悬河的慎二与同事吹牛炫耀,言语中饱含着对大岛的轻视与不屑……恰巧被心情不好的大岛无意间听到了。
而他背后这样尖酸刻薄的挖苦,成了一把锋利的刀,在诸多来自别人的伤害之后,扎在大岛心上——曾经她一度以为有个公认的完美男友,就可以无视人生路上的苦难折磨。
大岛失去了唯一的精神支柱,她如断线木偶般,软绵绵住进了医院……却,没有一个人来探望她!
现实的残酷,终于让她心灰意冷,女主鼓足勇气,尝试改变现状,不再任劳任怨做可悲的“灰姑娘”。
痊愈后的大岛退出了所有的社交软件,她用床单收拾好行李,一个人骑车来到了桃花源——这是一个月租只要2000块(..日..元),水果蔬菜超级便宜的乡下。
她不再每天花1小时拉直头发,顶着爆炸头也可以出门玩上一天;她学着充实自己,可以一整天的都窝在图书馆看书;也开始学会放空自己……
在一次买菜算错账后,抱着挨揍准备的她大胆地和摊主理论,对方却没有介意——她还意外地收获了道歉,和赔偿的金针菇。
大岛尝到甜头后才发现,主动搭讪陌生人,得到的未必是冷漠;大声讲出自己的不同意见,也未必不合时宜;一头炸开的自然卷,毛茸茸的也无比可爱!
她终于能够坦荡、悦己,令自己进入舒服的状态。于是生活越过越好,再也不用因为照顾别人的情绪,而过分地委屈自己。
现实社会,条条框框地约定俗成了许多规则。有些人适应能力比较强,把规则利用得风生水起,人生如戏——靠着演技,获取着自己想要的东西。
做一个“自私”的人,其实并不可耻。原本大岛太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了,尤其她一旦察觉别人可能要给自己差评了,脑子就会一团糟。一味讨好别人,最终却还是溃不成军……
尤其爱情中,一味地付出更是让人觉得廉价,而不易获得甜蜜——因为爱别人超过爱自己,终日用恋人的反应来规范自己言行,便给了对方“蹂□躏”(轻视)自己的理由。
编辑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