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80后儿童作家的新书,女儿看的时候说,把喜欢的偶像图片贴在墙上,这是你们这个年代的人做的事情吧。
我也看了这本童书,看的时候,完全没有质疑,因为我觉得很正常。但女儿看的时候,看出是我们的怀旧。
之前也写故事。其中一个故事中,写到一个女孩罗想和另一个女孩苏做朋友,于是设计了罗做生日贺卡送给苏的情节。女儿说,现在谁还做卡片、写信啊。是的,现在微博微信QQ,配备文字语音视频,交流的频道如此多样,交流的角度如此全面。
而当初,我们是多么热衷于写信。
中学时代,特别想有一个优质笔友,断断续续尝试过几个,不是觉得字写得不好看,就是觉得文不优美,都没有善终。而同桌的笔友,曾让我如此羡慕,在大学校园读书,字美、文畅,还有很多高于我们一个层次的故事和眼界……
和昔日同学的信倒是写得很勤。每次落笔,感觉是在作文,也是日记,还像述说和倾听,一段写信的过程,记录了日常,抒发了情感,疗愈了忧愁,也分享了快乐。写完,叠成各种好看的形状,装进信封,贴上邮票,然后想象同学读到信的感受,也期待中想象会读到怎样的回复。
密集写信的一段时间,是在大学校园。
因为考入不同的学校,甚至城市,需要写信的同学多起来;因缘际会,有了一个如前期待的优质笔友,于是彼此传书良久;更多的,是成了一个中学生热线的回复者。
那段时间,每周从编辑那边领到一叠来信。各种烦恼聚集,偶尔也探讨一下人生。从我有限的人生经验以及心理揣摩中,给出很多安慰。当然,如果现在还写这样的回信,我会拥有更多的技巧和同理心,会给予支持、理解和接纳,而不是给出很多并不适合的建议和希望。不过,那时,有一样现在很少的东西,那就是热忱。
今年年初,中学时代的一个位好友在朋友圈中转发了关于手写信的一个微文,并有一些感慨。我回应,是否尝试一下鸿雁传书?我的邀约得到了她无比肯定的承诺。
于是,在2016年,微信频密的年代,我们开始了这一程手写传书。我发现,我依然是喜欢这个方式的。在笔尖触及纸端的那一刻,文字像雨滴一样密集而下,时而浓烈,时而疏淡,聊日常,也写感悟,纸上码字的感觉虽然好久没有了,但却如此熟稔而亲切。而不适应是,手劲不逮,写满一张之后,居然感觉写不动了;还有就是疏于默写,一些字,要通过电脑的输入法才能确认。
以为,会有一段信程,朋友其实也赋予了极大的热情。但是三四个回合之后,回信不继。朋友在回第三封信的时候,说每天都会带着我的信。其实,我知道她是有了一些些负担了,就像很早之前学校住宿时,每次回家都会带着教科书想看而终于没有看。带着是为了去做,而一直带着是因为每次都没有做完。于是,我和朋友说,写信是临时起意的一段怀旧旅程,不必给自己设限,任性而为即可,想回就回,不想回了也蛮好,我们的交流依然还在。
有些事物,在记忆深处会泛着光芒,会缀着香,但是如果一定要让它在新的时代继续前行,可能也会茫然而凝滞。
那么,这样也挺好。鸿雁传书,终是我们的怀旧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