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551114/b4968b9c8f262637.jpg)
1
“快卸货了吧?”是最近经常被问到的一句话。说实话,我真心不喜欢“卸货”这个词。
卸”和“货”这两个字,都不喜欢。
孩子不是“货”。在《相约星期二》中,莫里谈到家庭、孩子对人的重要性时,他是这么说的:
如果你想体验怎样对另一个人承担责任,想学会如何全身心去爱的话,那么你就应该有孩子。
你必须追寻生命而且拥抱生命!而且,当你这么做了的时候,生命也会回过来拥抱你,而这种经验是你永远没办法用想象的!
爱,是唯一理智的行为。
所以“孩子”是让我们学会更好地爱,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的小天使。
再,我也不喜欢“卸”这个字,因为它给人一种想迫不及待把它甩掉的沉重感。
怀孕累吗?
宝宝满37周,完全足月了。因为知道体重管理的重要性,所以我的体重比孕前共增重18斤。我是一天都不曾感觉到累的。
可是,如果增重不是18斤,而是30斤呢?
有一次在医院产检,看着一个妈妈肚子特别大,本来以为她快生了,没想到一聊天知道才7个月。她说现在睡觉都有问题,呼吸困难,左睡右睡都不舒服,担心到后面可能要坐着睡了。
这让我想到很多妈妈跟自己的孩子倒苦水——曾经是多么多么辛苦,多么多么不容易地怀胎十月把孩子生下来。怀孕之前我也曾担心害怕过,没生过孩子的人是不知道生孩子到底有多累有多难的,做了很多的心理建设。可真的怀孕了,不呕不吐,除了肚子一天天大起来和一条妊娠线,其他跟怀孕前没啥区别,我才知道——一个健康的孕妇,怀孕其实是一件轻松的事。
当你觉得做某件事很吃力的时候,一定是方法不对。
忘记在哪里看过这么一句话,怀孕其实也是。如果怀孕感觉累,大抵是妈妈自身的肌肉力量不够,或者是体重管理不好。而怀孕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如妊娠期高血压、水肿、抽筋等等,是我们怀孕之前自己的身体没有调理好。我的瑜伽老师说怀孕是一个女人怀孕前身体所有情况的呈现。
所以,孕期的累和不舒服,是妈妈自己的事。
2
半个月前一次在朋友家吃饭,她的另一个朋友和孩子也在。孩子13:00要去辅导班,吃饭的时候已经是12:25。虽然时间有点临近,但如果吃快一点,还是可以的。结果这个15岁的孩子很“从容“,旁边的妈妈却特别地焦虑——不断地提醒孩子“快点,快点”。
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15岁的孩子已经具备独立管理时间的能力,所以安排好吃饭和上辅导班的时间应该是孩子自己的事。孩子的事,被妈妈越俎代庖地接过去——妈妈累,孩子烦。
没有哪个父母会想:我今天能做点什么来害我的孩子呢,破坏他的自律,让他变得没有时间管理的观念,阻碍他成功?
相反,他们会想:我愿意为了孩子的成功做任何事,付出所有。
但他们做的很多事,最终都事与愿违。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她(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且,她(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是龙应台在《目送》中的一句话。所以让孩子学会独立,父母允许孩子独立很重要。
不过除了独立,还需要给予孩子亲密,这是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基础。
尹建莉《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中写到:母爱的第一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既要亲密又要独立,那这个度该如何把握呢?以及亲密到独立的临界点如何判断呢?
3
于是,我请教了我身边两个孩子教育做得很好的宝妈。
其中一个宝妈的分享对我很有启发。她说她的主要方法是区分好什么是孩子的事,什么是妈妈的事,什么是家庭的事。(正如上文中我思考怀孕是妈妈的事,管理时间是孩子的事的角度就是源于这位宝妈的分享。)
她给我举了一个例子,比如给孩子穿鞋这件事。
在孩子小的时候,这是妈妈的事。但孩子一天天长大,有一天当你看到别的小朋友是自己穿鞋的时候就会想也许我的孩子也该自己穿鞋了。那么就鼓励孩子,当他自己把鞋子穿好,就给予他肯定和鼓励。孩子很成就感,就会很开心,更愿意自己穿鞋。不过当他完全学会了,有时候也会犯懒或撒娇,希望妈妈给他穿。这时妈妈就要坚定地告诉他:穿鞋子是宝宝自己的事,今天妈妈可以帮你一起穿,但还是宝宝自己穿好的。下次宝宝还是要自己独立穿鞋子的。
另一个宝妈分享养育孩子让她受益最多的是——每天早上的内省。她会每天早上起床后把前一天发生的事在脑袋里放电影似的过一下,哪些事情上孩子大了要让他独立,哪些事情上可能亲密度不够,那么今天就要做一些微调。孩子是一天天长大的,所以每天的观察、内省、微调很重要。
这是两位温柔、有爱、智慧的妈妈,可是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做得很好的。
4
记得有一次参加土马的会议,听了一个演讲,内容是:
有一天,教室外面下着倾盆大雨。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小女孩,在教室里踮着脚,翘首期待,等待父母送伞来,接自己回家。
可是等啊等,等到教室里只有自己一个人,还是没等到。淋着大雨跑回家,妈妈见了很是心疼。一旁正在打牌的爸爸却不耐烦地说:“小孩子,娇气个啥,不就下个雨吗?不要惯着!”
从那以后,这个小女孩不管晴天阴天,都会在自己的书包里放上一把伞。并学会了以后不管做什么事都自己决定,遇到困难也都自己解决。
演讲的最后,她说她明白了爸爸的良苦用心,这是希望让她学会独立。
台下的我很是不认同,我不相信那是她爸爸的“良苦用心”。在他一边打牌,一边不耐烦说着话的时候,他肯定不会“用心良苦”地想:我要表现得粗暴一点,不耐烦一点,这样我的孩子就能学会独立了。
QA的时候,我问她:“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你会希望爸爸如何对待你。或者几年以后,你有了自己的孩子,相同的情景,你会如何对待你的孩子。”
她说:爸爸虽然希望我独立,但也许我爸爸的方式是不对的,我想男孩和女孩还是要区别对待的。
我不禁去想:难道养育男孩就可以这么粗暴吗?
孕期里看了不少养育孩子的书,其中最喜欢的是《0-3岁孩子的正面管教》。书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你可以坚定地站稳你的双脚(或坚持你的价值观),同时用沉着、温和的双手和友善的声音指导你的孩子。
简单来说:养育孩子,三个词——坚定、灵活、温和。
这个爸爸缺乏的是灵活和温和,他粗暴的方式确实让孩子学会了坚强和独立,可那是因为她没有可以依赖而不得不的冰冷的坚强。
而温暖对孩子有多重要呢?
5
《那些比拼命努力更重要的事》一书是哈佛大学持续70年的格兰特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总结,这项对2000多人的几乎贯穿人一生的研究,包含了人生的各个方面,如婚姻、职业、成就等。
通过研究,作者维兰特心理学教授得出的一个很重要的结论是:温暖的童年是一项极为重要的预测指标,成年生活中决定我们是否快乐和成功的是爱。
童年时有充足母爱的男性比童年缺乏母爱的男性每年多挣8.7万美元。在事业上,童年时与母亲的关系会影响男性工作效率。
良好的父子关系,可以加强孩子的游戏能力,未来更能享受假期,更能使用幽默之应对机制,还能更好的适应并满足退休后的生活。在人生中遭受不幸婚姻的,往往是那些父子关系不好的。
6
以上是我对养育孩子亲密与独立的思考,总结一下:
建立界限,分清什么是孩子的事,什么是妈妈的事;
每天观察、内省、微调;
始终坚定、灵活、温和。
最后愿每一个孩子都能被温柔相待,在爱中成长,拥有一个温馨的童年。
END
成长的路上,我们彼此遇见。 感谢你的阅读,我是周小敏。
作者简介
作者:周小敏,心理学硕士,心理咨询师。专注积极心理学、个人成长、亲密关系和亲子教育领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