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乐府诗,大家肯定耳熟能详,但关于它的起源与发展,却未必尽人皆知了。
乐府,是指官设的音乐机构,最初设于秦代。汉武帝时期,正式设立这一机构,并继续沿用秦时名称,其职责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乐府机构将收集到的民间音乐保存流传下来,为了区别于官署名称,汉代将其称为“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也被称为“乐府诗”或“乐府歌辞”。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乐府诗,通俗地解释就是歌词,它是带有音乐性、便于配乐朗诵和演唱的一种诗体。
从内容上看,汉乐府可分为四大类,展现了两汉时期社会面貌。
郊庙歌辞:贵族文人为祭祀而作的乐歌,华丽典雅。
鼓吹曲辞:又叫短箫铙歌,内容庞杂,主要为民间创作。
如《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女性矢志不移的爱情观展现得淋漓尽致。
相和歌辞:音乐是民间各地采来的俗乐,歌辞多为“街陌谣讴”,其中不乏优秀作品,是汉乐府中的精华。
如《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表现了平民百姓的疾苦,《鸡鸣》、《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表现的却是富贵之家的生活。
杂曲歌辞:因乐调无可归类,遂自成一类,其中也有部分优秀民歌。
汉乐府最大的艺术特色是叙事性强。
诗歌是“缘事而发”之作,《诗经》部分篇章已有叙事成分,如《国风》中的《氓》、《谷风》等,但多为抒情形式的自述,缺乏完整的人物、事件、情节。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已经出现以第三者的视角叙述故事的形式,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更为完整,叙事特征更加鲜明。
汉乐府对后世诗歌影响深远。其现实主义诗风激发了汉代文人创作的热情,为后来的建安风骨、魏晋风力奠定了基础。
哪怕到诗歌发展的高峰期唐代,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白居易、元稹等人倡导新乐府运动,整个盛唐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汉乐府的影响。
汉乐府民歌开创了五言诗体,成为我国古典诗体的主流,对后世诗歌发展起到显著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