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所行皆为同道

作者: 小灯塔合伙人杨洋 | 来源:发表于2024-10-10 23:41 被阅读0次

    首先感恩感谢各位读者君的抬爱与支持,顺祝祺安!

    咱们接着说上次共读的另一热点:

    曾子是弃城而逃还是离城而去?

    原文如下(《孟子.离娄下31》):

    曾子居武城,有越寇。或曰:“寇至,盍去诸?”曰:“无寓人于我室,毁伤其薪木。”寇退,则曰:“修我墙屋,我将反。”寇退,曾子反。左右曰:“待先生,如此其忠且敬也。寇至则先去以为民望,寇退则反,殆于不可。”

    看到这里,别说我一头懵!连曾子的一些学生都表示不理解balabala一通输出:

    “曾老师,您这样做不太好吧!此间百姓平素待您,那是何等得忠诚和恭敬呐!敌寇一来,您老静悄悄地先溜了,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敌寇一走,您老就回来了…”

    那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

    其中有位知晓内情的弟子沈犹行,为曾子辩解,云:

    “是非汝所知也,昔先生尝舍于沈犹氏,时有负刍者作乱,随从者有七十余人,先生率其弟子去之,不与其难。故得免其祸焉。”

    Why?言宾师不与臣同耳!

    即师有师之法,臣有臣之法。为师之法则去留自如,为臣之法则死于其职而已。

    孟夫子再举例说明“为臣者当尽忠职守。”

    子思居于卫,有齐寇。或曰:“寇至,盍去诸?”子思曰:“如急去,君谁与守?”

    夫曾子,客居武城,师也。师则有父兄之尊,未有父兄而殉子弟者。

    子思,臣也,微也。微者,既以委质于人,便当为君父死守。

    在春秋战国那个年代,曾子作为老师,敌寇来袭,弟子们要求老师先行离开,他们则留下来保护老师的家产很正常(有事弟子服其劳);而子思作为臣子,面对敌寇来袭,留下来与君王一起抗敌…都应该是当时的社会常识。

    这也符合儒家学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纲常。

    孟夫子最后总结:

    “故曾子之去,子思之守,事虽不同,而道同。”曾子、子思互换位置也会这样做。

    上一章有讲到大禹、后稷和颜回同道;本章也有曾子、子思同道;

    那这个“同道”,到底是同的哪个道?

    也就是我此文想表达的:

    他们虽所处位置不同,所行亦不同…但君子所行皆为同道,简称“君子同道。”

    来看看历朝历代君子们心中的那个道~~

    大禹:百姓溺水如己溺水。

    后稷:百姓之饥如己之饥。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于谦: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上述君子数不胜数…

    (哈哈哈,圣人是君子中的top)

    他们,不愧为我中华民族之伟大脊梁!

    他们,在中华历史上书写了可歌可泣之光辉篇章!

    这群志在救国救民的君子们,为了心中同一个梦想:国泰民安,海晏河清,时和岁丰…

    为此,他们不惜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我个人认为,这就是“君子同道”。他们,是同为天下苍生道。

    他们时刻把老百姓放在心上:乐百姓之乐,忧百姓之忧;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处处以老百姓安居乐业为先…

    也是教员常说的:“为人民服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君子所行皆为同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dcgr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