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

作者: 周卫英 | 来源:发表于2018-08-08 08:49 被阅读328次
    圣人

    一.引证详解

    1、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

    《易·乾》:“圣人作而万物睹。”《孟子·滕文公下》:“ 尧 舜 既没,圣人之道衰。”

    《淮南子·俶真训》:“下揆三泉,上寻九天,横廓六合,揲贯万物,此圣人之游也。”

    唐·韩愈 《原道》:“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出,然后教之以相生养之道。”

    明·王鏊 《震泽长语·经传》:“余始读《易》,至《系辞传》,曰:大哉言乎!天地阴阳造化之赜,尽在是矣,非圣人孰能作之?”

    毛泽东《党内团结的辩证方法》:“有些人似乎以为,一进了共产党都是圣人,没有分歧,没有误会,不能分析。”

    2、专指 孔子。

    《孟子·公孙丑上》:“ 子夏 、 子游 、 子张 ,皆有圣人之一体。”

    唐·陆龟蒙 《复友生论文书》:“六籍中独《诗》、《书》、《易象》与 鲁 《春秋》经圣人之手耳。”

    明·李东阳 《诗话》:“ 荆楚 之音,圣人不録,实以要荒之故。”

    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 中国 古代在圣人那里读书的青年们,不但没有学过革命的理论,而且不实行劳动。”

    3、君主时代对帝王的尊称。

    《礼记·大传》:“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是以圣人不亲细民,明主不躬小事。”

    唐·杜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圣人筐篚恩,实愿邦国活。” 仇兆鳌 注:“ 唐 人称天子皆曰圣人。”

    宋·欧阳修 《丰乐亭记》:“及 宋 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

    元·白朴 《梧桐雨》楔子:“叵奈 杨国忠 这廝好生无礼,在圣人前奏准,着我做 渔阳 节度使,明陞暗贬。”

    清·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二:“侧闻宫中圣人又复减膳持斋,对天涕泣。”

    4、称皇后、皇太后。

    宋·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一:“国朝禁中称乘舆及后妃,多因 唐 人故事,谓至尊为官家,谓后为圣人,嫔妃为娘子。”

    《续资治通鉴·宋光宗绍熙五年》:“﹝ 关礼 ﹞入见太皇太后而泣,问其故, 礼对曰:‘圣人读书万卷,亦尝见有如此时而保无乱者乎?’”

    5、泛称佛、菩萨等得道者。

    《涅槃经·圣行品七之一》:“以何等故名佛菩萨为圣人耶?如是等人有圣法故。”

    北魏·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融觉寺》:“﹝ 西域 ﹞沙门常东向遥礼之,号 昙谟最 为东方圣人。”

    隋·王通 《中说·周公》:“或问佛。子曰:‘圣人也。’”

    元·耶律楚材 《序》:“学至於佛,则无可学者,乃知佛即圣人,圣人非佛。”

    明·唐寅 《释迦如来赞》:“西方有大圣人,不言而自信,不治而不乱,巍巍乎独出三界之外,名之为佛。”

    6、对有异术的仙道、方士等的尊称。

    《晋书·艺术传·郭黁》:“百姓闻 黁 起兵,咸以圣人起事,事无不成,故相率从之如不及。”

    唐·李复言 《续玄怪录·辛公平上仙》:“二人相顾方笑,而 臻 适入,执其手曰:‘圣人矣。’”

    7、清酒的别称。亦指酒之清者。

    《太平御览》卷八四四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太祖 时禁酒,而人窃饮之,故难言酒,以白酒为贤人,清酒为圣人。”

    《三国志·魏志·徐邈传》:“时科禁酒,而 邈 私饮至於沉醉,校事 赵达 问以曹事, 邈 曰:‘中圣人。’ 达 白之 太祖 , 太祖 甚怒。度辽将军 鲜于辅 进曰:‘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 邈 性脩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

    宋·杨万里 《和萧伯和春兴》:“圣人枉索方兄价,我与贤人也一中。”

    二.

    《黄帝内经》开篇《上古天真论》对圣人是这样描述的: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翻译:

    其次有称作圣人的,安处于天地间的和气,顺合于八风的变化,让自己的嗜欲喜好同于世俗,也就不会产生恼恨的情绪,行为并不脱离世俗,但举动又不受世欲牵制。在外不使形体过度劳累,在内不让思想有所负担,务求精神安逸愉悦,以悠然自得为已功,形体不会衰惫,精神不会耗散,也可活到百岁。

    三.十大圣人

    1.酒圣:杜康,夏朝一个帝王,传说为酒的发明者。

    2.文圣:孔丘,字仲尼,鲁国取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派的创始人。

    3.史圣: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朝城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史记》的作者。

    4.草圣:张旭,唐代书法家,他擅长草书,对日隶的草书造指更深。

    5.医圣:张仲景,名机。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东汉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和《金医要略》。

    6.武圣:关羽,字云长。河南解县(今山西人)东汉末期易国大将重义气、精武艺,后人尊其“关王”“关帝”。

    7.书圣:王羲之,字逸之。晋琅琊临,作品有《黄庭经》《兰亭序》。

    8.画圣:吴道子,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唐朝著名画家,擅长人物画,有“吴带当风”之美誉。

    9.茶圣:陆羽,唐朝人,以嗜茶著名,著有《茶经》三卷。

    10诗圣:杜甫,字子美,号少陵。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著有《杜工部集》。

    四.庄子论圣人

    故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余里。

    阖四竟之内,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乡曲者,曷尝不法圣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

    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世有齐国,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

    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至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

    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故曰: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

    夫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实。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以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

    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

    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掷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

    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攊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

    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 矣。

    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者,皆外立其德而爚乱天下者也,法之所无用也。

    五.老子论圣人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岂虚语?故成全而归之。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常善救物,而无弃物。是谓袭明。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大迷,此谓要妙。

    朴散为器,圣人用为官长。是以大制无割。

    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故圣人云:“我无为,人自化;我好静,人自正;我无事,人自富;我无欲,人自朴。”

    治大国若亨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得交归。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人,必以言下之;欲先人,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人不重,处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

    民不畏威,大威至。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故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六.关于圣人的成语

    【点凡成圣】:将凡夫俗子变为圣人。

    【东来紫气】:传说老子过函谷关之前,关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而来。旧时比喻吉祥的征兆。同“紫气东来”。

    【凡圣不二】:佛家语。指凡人与圣人虽然有所区别,但本性是一样的。

    【非圣诬法】:非:讥议;圣:圣人;诬:诽谤;法:法度。讥议圣人,诽谤法度。

    【佛口圣心】:佛的嘴巴,圣人的心肠。指言语温厚,心地慈善。

    【古圣先贤】:圣:学识或技能有极高成就的人;贤:有德行的人。古时候的圣人和贤人。

    【过化存神】:过:经过;存:保存,具有。圣人所到之处,人民无不被感化,而永远受其精神影响。

    【见素抱朴】:老子提出的治国的三项具体措施之一。是说要推举圣人,实行法治,即用“无为之治”取代“有为之治”。对应于“绝圣弃智”。

    【龙飞凤起】:比喻帝王或圣人兴起。

    【内圣外王】:指一方面具有圣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这是道家的政治思想。

    【千载一圣】:千年出一圣人。指圣人不常有。

    【清圣浊贤】:汉代末年因饥荒严禁酿酒,饮者讳言酒,称酒之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用来指酒。

    【三徙成都】:相传舜三度迁移,百姓慕德而从,所至处自成都邑。形容圣人到处都受到百姓的拥戴。

    【三徙成国】:形容圣人到处都受到百姓的拥戴。同“三徙成都”。

    【生知安行】:“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省语。古以为圣人方能具有的资质。

    【声入心通】:指一闻圣人之言,即能领悟其微旨。

    【圣经贤传】:旧指圣人手订的经典和贤人阐释的著作。

    【圣人忘情】:圣人:具有崇高道德的人物。指圣人不为感情所动。

    【圣人无常师】:圣人:旧指品德高尚、智慧超群的人;常:永久的。圣人没有固定不变的老师。比喻无论是谁,只要有长处,就向他学习。

    【圣之时者】:圣:圣人。指圣人中能适应时势发展的人。旧时常用来称颂孔子。

    【太上忘情】:太上:指圣人。圣人不为情感所动。

    【太上无情】:太上:指圣人。圣人不为情感所动。

    【梯愚入圣】:指启迪引导凡夫俗子成为圣人。

    【五经扫地】:五经:借指文人。把文人的脸都丢尽了。旧时也指圣人之道泯灭。

    【应箓受图】:箓:符箓,上载隐语,被看作帝王受命的征验;图:河图,圣人当世的吉兆。指帝王是应符命、受河图来统治天下。表示王权是神授的。

    七.世界公认的四大圣人:释迦牟尼、穆罕默德、亚里士多德、孔子。

    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佛陀),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人,他存在于西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中期。此时商品经济的繁荣促使了刹帝利阶层的崛起,构成阻碍的传统婆罗门教权威地位被削弱,思想界活跃着包括佛教在内的沙门思潮。

    释迦牟尼的生平,没有引起早期三藏编者的重视,他们只是尽量详细记录导师的言词;更详尽的叙述和更传奇的故事在后来才被精心编造出来。

    关于佛陀的形象,相对可靠的是一个基本轮廓。他成长于富裕的环境,娶妻生子后,大概29岁时出家;所学的禅定和苦行都无法解决问题;约35岁时得到佛陀的自觉。

    余生的岁月,他的足迹遍布恒河流域,向各阶层说法教化。他对外道思想所做的扬弃,纠正了时代文明的某些偏失,也巩固了刹帝利的阶级利益,使他被尊称为释迦族的圣人。

    佛灭后,圣典先是口口传诵,较晚才陆续出现文字经典;原始经典后来又经各部派的重新编纂。这一系列的过程,佛陀的原说一直被加工。所以在全部藏经中,某些法义以略不相同的面目出现。最多只能在一定程度体现佛陀教说的,是巴利五部尼柯耶和汉译四部阿含所代言的“原始佛教”,其内容结构多为三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缘起、三十七道品等。

    佛陀的根本原理,是成立于无常、无我的缘起,例如舍利弗皈依佛陀前,只需告诉他:“世尊所说,诸法是因缘的生灭”。

    穆罕默德(阿拉伯语:محمّد‎,拉丁语:Muḥammad;约570年-632年6月8日),全名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穆塔利·本·哈希姆(Abu al-Qasim Muhammad Ibn Abd Allah Ibn Abd al-Muttalib Ibn Hashim 含意为:受到善良人们高度赞扬的真主的使者和先知)。政治家、宗教领袖,穆斯林认可的伊斯兰先知,广大穆斯林认为他是安拉派遣人类的最后一位使者。伊斯兰教教徒之间俗称“穆圣”。享年63岁,葬于麦地那。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构建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和玄学。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圣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dct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