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至难者,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从学生时代到工作之后的这么几十年,最不喜欢最不愿意最不会做的事情就是填表格和介绍自己。
填表格也是变相介绍自己,除了自己的履历和学习工作业绩荣誉外,还要牵涉到自己的各种社会关系,比各种正式非正式的社交场合介绍自己还要麻烦,因为还有很多必填项。每每总是能简则简,惜墨如金。当然主要是觉得自己实在乏善可陈,那种时候,巴不得自己能自动压扁成一张IC卡,任需要的人刷卡解读去。
可是,要报考,要升学,要报课题,要评职称,要升职,要买房,要结婚,要送孩子上学……仿佛离了表格,人生就难以为继,寸步难行。所以,在江湖上混了多少年,就被这事堵了多少年。很多时候也为此放弃了很多机会,实在不愿为了一点利益和荣誉,折磨自己。
自然,怕麻烦的间接影响就是培养了自己的得失观,得之我幸,失之我愿。依稀记得有句歌词唱道:“是我自己愿意承受这样的输赢结果,无怨无悔”。说白了就是自作自受。偶尔有身边的亲朋好友看了觉得惋惜,常感慨中带着责备地说:汝不为也,非不能也!
在这样一个快食的时代,谁有功夫有耐心来了解你到底是不为还是不能呢?说实在的,古人还推崇毛遂自荐的精神,一个现代人,不为也就是不能,没什么好啰嗦的。所以对那些所谓的失去,我从不介怀,因为它们从来就不曾是我的,我至多看到过它们的影子,尾巴肯定从来没有抓住过。
认识你自己现在年岁大了起来还是有些微改变,虽然依旧不愿意填,但是抱怨和抵触得少了,理性地接受,无趣地填完,提交了事。再不愿有挂碍在心头,修炼得如出家老僧,但求自在清静。
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最敬佩那些可以把自己做过的事情提炼包装得分外条理和华丽的人。明明是和他们一起做过的事情,在我,完了就是完了。可在人家那里那个不得了,看了听了他们的报告和汇报,我严重怀疑我曾经参与过此事,怎么这么高大上呢?!一生如此,天然呆痴。只在乎沿途的风景,从来不追问目的地。
年近三十时才知道原来这是鱼儿的本性,漫无边际,心悦自由,不愿拘束,即使只是填一张表格的短短几分钟!所以年轻时似是活在梦里,加上AB的血型,更加上读的中文系,简直是身在江海,心在天际。只爱读几册书,把玩几页文字,都是无关身家性命的。
后来硕博读了哲学,总算有了点矫枉的份量,似乎有了点理性的头脑,但也只是关注些诸如世界的起源本原本质以及人类社会应当应然的理想状态等抽象和宏大的主题,至于小我自私的这点身家性命还是没办法正视。所以,渐渐地活成了一个别人眼中“穷、酸、臭”的知识分子,自己也毫不介意。
平常日子最喜欢的还是依旧在家读几册书,不为颜如玉,更不为黄金屋,只是因为习惯了(当然,课堂上令学生钦服的那点所谓的旁征博引趣味横生,估计还是因了读书的缘故,也算有为吧。至于文字,有十多年不码了)。空了,到书法老师的工作室去练练字,喝喝茶,聊聊天;绻了,拎起相机出门去,花草树木,朝霞夕阳,人文街景,都是镜头下最好的素材,赏心悦目。
认识你自己至于一些必须要自我介绍的场合,我一般也说不出三句话来。除了姓甚名谁,现在是干什么的外,就没什么能说和好说的了。比不得大多数学界混得有头有脸的来,上来头衔就可以念五分钟。比起他们来我终究还是惭愧的。但在我,这也是好事,好在没什么可介绍的,要不麻烦费事。我就一人,大家也都是一人,各自过得自得其乐,自由自在,多好。
认识你自己当然,要是往深了说,就更说不清楚了。古希腊德尔斐神庙门楣上镌刻着这样一个神谕——“认识你自己”,哲学家苏格拉底常用这句话教育弟子。他老人家也很迷茫,到处去寻找洞察秋毫的智者,结果转了一圈,结论竟然就是他自己,因为旁人要不妄自菲薄,要不骄傲自大,就他还知道自己是无知的,所以是大智慧。
认识你自己从昨天晚上看到群里老师布置的作业开始,我就开始焦虑了,正常失眠(反正我天天失眠)。晨起后看到不少同学都提交作业签到了,我更焦虑。心想,自我介绍怎么能够写满五百字?!为了转移注意力,于是我就开始大扫除,拆洗被子,拆洗蚊帐,拖地板,擦各种犄角旮旯里的灰尘,甚至床头挂了七年的画框也被荣幸地摘下来除尘了。晚饭后,看到家里窗明几净,实在没什么能再折腾的了,加上时钟嘀嗒嘀嗒,好不催人,只好硬着头皮坐下来写了。没想到,竟然可以说这么多,虽然都是离题万里,但凑数确实不错。总算是开了一个头。
认识你自己智者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
愿来年回望,一路森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