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读了伯凡老师的一片文章,大意就是北大前校长以及一些教育专家痛斥现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从高中到大学都太过功利,凡是做事背后都有动机。大学不应该是培养好员工的地方,应该是培养人的地方。
另外看到一个公众号写到去年对哈佛入学新生的构成调查,竟然有超过44%的新生他们的父母或者祖父母是哈佛毕业生。
自己最近也准备要宝宝了,偶尔也会思考教育问题,刚好同时看到这两篇文章就说说自己的想法。
先说我的观点,我认为对于一个人的人格教育不是学校的责任,如果学校可以做到更好,但是我们不能把所有责任都推给学校。关于哈佛新生那篇文章的作者说的是阶层固化,上层垄断了教育资源,这些孩子大多从小就读私校,到了哈佛的学费也是4、5万美元一年不是一般家庭的支付能力范围之内。我觉得这不是对教育的垄断,是传承。作者列举了哈佛的毕业生平均收入高于非哈佛毕业生一出校门就高出一万多,十年之后更是达到双倍高出5万多。这恰好证明了,这之间差距越来越大不是一纸文凭的原因,否则就应该是一出校门就差一倍才对。调查显示,美国社会平均人均工作时间是40小时左右,也就是朝九晚五几乎没有加班,可是精英阶层的数字远远超过40,可以轻松达到60,甚至80。美国私立学校虽然与公立学校相比不是完全强调成绩,但是私立学校的学生花在学业上的时间也远远高出公立学校。付出的努力虽然不一定与回报成正比,但是长年累月多出一般人的努力不会白费,与其抱怨上流社会垄断了教育资源不如从自己开始做一个自律自强的人,这样自然给孩子做出好榜样,让自己的孩子也成为至少自律,对自己负责的人。
现在发达国家阶层固化是事实,但是这是结果,不是原因。是什么导致了阶层固化,是发达经济体给人了最基本保障,只要你知足,安于现状,很多人不需要十分努力可以平安满足的过一生。所以大部分人追求事业与家庭的平衡,满足于一份普通的工作,不想加班可以不加班,每年该放假的时候放假。这当然不会有阶层的突破。可我身边不乏一大批本地人,不见得是名校毕业,也是常见的专业,诸如会计,律师,建筑师或者IT的有,做清洁公司,维修护理公司的也有。不见得把突破阶层挂在嘴边但是都十分勤力,比如IT男创业,也不是什么创新,就是老老实实的给人家做远程支持,维护,凭借自己的专业,现在公司也是是几个员工做的风生水起,可是他刚刚成立公司的时候常常一周工作超过80个小时。另外一个建筑师同样成立了自己的咨询公司,没什么特别,就是凭借自己的专业帮助开发商做前期工作,生意去年刚刚开始就已经开始盈利,不过去年他最忙的时候,一周工作时间将近100个小时,一周七天一天16个小时,白天要跑业务给公司拉活,晚上自己画图做实际工作。这些人的收入一样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深入接触之后慢慢发现他们背后大多有一个自律的父母,有生意家庭也有职业家庭,父母的收入也都不错,父母也是常年勤奋的耕耘,再一次重申,他们父母得到的收入是结果,是长期自律和勤奋带来的结果,不是因为有钱上了好学校就自然收入高起来了。
我一开始也比较震惊,一周工作100小时完全出于自愿自驱动,我就问他,他说也不为什么,他不觉得这是一件特别的事情,他从小看着家里人就是这样的。我又问为什么30岁出头已经在之前的公司做了高管,为什么非要出来自己干呢。他说也不为什么,他之前每年两年都会有一次突破,比如入职两年后升为组长,过两年部门经理,过两年区域主管可是他又想往上走的时候公司没有机会了,他领导说上面暂时没有职位。所以他跳槽到了另外一家小公司当主管建筑的副总,干了两年他觉得再进一步,可以他的老板不准许,他就出来自己干了。好像生活就是应该这样步步向前的。当然我也同意生活和工作要有平衡,事业不是生活的全部。可是奋斗两年再平衡不迟,比如我前面提到的IT朋友,他的公司上了轨道后他一周的时间也都控制在50小时左右,一天十小时还是很容易达到平衡。
综上,我认为,家长的作用大于学校,名校入取分群努力的公平结果。另外对于现在学生过于功利,我认为是大环境所致,不能全怪大学,明天继续讨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