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爱都深如大海,但有质量差别决定,质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学历,收入,地位等,而是对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对细节的处理水平。我的主要收获主要有有以下几点:
1.孩子大哭时要尽快转移他的注意力,这比哄啊劝啊更有效,更能降低孩子的痛苦感,对于孩子必须要承受的一些痛苦,大人应有几个原则,一是平静自若,不要表现出焦虑,如果大人首先一脸焦虑,孩子就会觉得问题很严重,会吓着他们,二是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要用孩子们听得懂的语言向他说明,比如告诉孩子你现在生病了需要打针打针可以治病,不要认为孩子不懂就不去说,三是对于所要承受的痛苦如实相告,我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理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人能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同时也要给他们退路,不要让孩子为自己流露的不坚强感到羞愧,五是绝不通过哄骗或收买的方式达到目的,有的家长通过不打针,警察要来抓你或吃了这药就给你买个遥控汽车,等方式达到目的,这是很糟糕。和收买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并不能真正缓解孩子的紧张,还有碍于他们的道德教育与发展。
2.家长觉得捉弄孩子很好玩,以为不过是逗得孩子着急一下,哭一鼻子笑一笑就没事了,其实这些行为都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伤害,他对于孩子来说毫无趣味,只会让孩子有不安和不被不被尊重的感觉,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惧和对他人的不信任,所以反遇到这类事,家长要礼貌而坚决的制止,这不是小事事关孩子的事情没有?
3.稍稍花一些心思和时间,就可以让孩子有着不同反响的经历,让他的生活和世界焕发出奇异的光彩,儿童是天使,只有天使的世界里生产,老人才千真万确的存在,等他长大了就变成了凡人,圣诞老人也就消失了,再也不来了,圣诞老人每年都来的意义不在于礼物本身,就在于这份惊喜,惊喜是另一层更有价值的享受。青春期的孩子家长要告诉孩子,只有孩子住在,在青春期和异性交往时觉得坦然,正常才能产生自信和理性,才能做到端庄自在才有自我控制的力量。不好,在家长身上可能只是个小毛病,可他带给孩子却是个大恶果,会让小孩子的小毛病变成一个疾病,或变得脾气暴躁,自卑,固执或是屡教不改,一错再错,犯错误是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只有修够一定的课时才能真正的获得举一反三,自我反思,做晚上的能力,家长要理解过时的价值,看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的过时与成就,具有同样的正面教育功能,像牛弄一样的批评方式,把一些不好的事情,不该生气的事情化为一句玩笑,这样孩子知道他哪里错了,又不损害他的自尊心,还暗含了对他的理解,甚至隐藏着对他某种才能的褒奖,这样的批评的话,孩子比较爱听,反而出于经验或者心不在焉的过错,只要不涉及到的问题都不必指责或发火,甚至不需要提出来,孩子会在自己这种过程中感受不变和损失,知道以后该如何做。
家长作为和孩子接触时间最早最长的关键人物,是以小环境的主要营造者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在每一件小事上如何引导孩子如何处理和孩子间的关系,几乎每一种细节都蕴含着某种教育机缘,对细节的处理水平区分出了家长手中握着的是锄头还是刻刀,他使孩子的世界和未来完全不同。
作为工作者,我们更应该重视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4334888/de08c674b5e1394f.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