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琉璃,
首先就会想到其瑰丽的外表下蕴藏着传奇的色彩。

琉璃,
带着些通透的色彩,
恍然如美玉。
中国文人心中的玉质、玉德
一直影响东方美学至今。
宋人欧阳修诗云:
“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璃滑净无尘。”
可见一盏琉璃器
如倒空碧浸、寒溪衔水,
静静地驻足在文人的生命里。

琉璃,
亦作“瑠璃”,
被誉为中国五大名器(金银、玉翠、琉璃、陶瓷、青铜)之首、
佛家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砗磲、赤珠、玛瑙)之一。
据《明制》记载,
皇帝颁赐给状元的佩饰就是琉璃,
要四品以上才有。

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最初制作琉璃的材料,
是从青铜器铸造时产生的副产品中获得的,
经过提炼加工后制成琉璃。
琉璃的颜色多种多样,
古人称之为“五色石”。

琉璃的制作水平已相当成熟。
但是冶炼技术却掌握在皇室贵族们手中,
一直秘不外传。
由于民间很难得到,
所以当时人们把琉璃甚至看得比玉器还要珍贵。

传说故事
传说范蠡督造王者之剑时,
熔炼间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物质,
仿佛是天地阴阳造化所能达成的极致结果,
于是将其随剑一起敬献给越王。
越王感念其铸剑之功,
原物赐还,
还将这种神奇的物质命名为“蠡”。

将“蠡”制造成精美的首饰,
作为定情之物送给了西施。
同年战事起,
西施被迫前往吴国和亲,
离别时将“蠡”送还。
相传,
西施的眼泪滴在这“蠡”上,
至今还可以看见西施眼泪在其中流动
(琉璃的光泽和气泡流动)。
“流蠡”(琉璃)之称,由此而来。
彩色小球分割线
来源:CCTV4国宝档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