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新厌旧是人的天性,而新又会变的新的旧,并不需要太多的时间.旧也不快乐,新也不快乐,新旧切换的那段时间,最快乐.譬如收快递的那一刻.譬如在新科技萌发的时代,人们共有一种欣欣向荣的心情,体现在金融市场上,就是科技泡沫.换一换,令人快乐;变化,令人快乐;改变,令人快乐;行动,令人快乐.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2332105443025605&wfr=spider&for=pc
高手闭关 身体虚弱的时候 需要派徒弟把守山门
==
https://c.m.163.com/news/a/FQHF6JGH05129QAF.html?spss=newsapp
==
https://c.m.163.com/news/a/FQGGNN6I0534KRE5.html?spss=newsapp
先知vs马克龙
前者已经找不到对等的宗教对手了,因为新教是去中心化的,世俗化的
这是宗教与民族国家的战争
是伊斯兰反抗世俗化的挣扎
==
青春
==
名家的内核:名可名
道家的内核:非常名
名家,就是中国的逻辑哲学
==
--为什么是西方人主宰了现代文明?
也不一定。量子力学已是科学极限前沿,玻尔觉得道家太极图很达量子之意,汤川秀树的研究直接受庄子启发,爱因斯坦喜欢看道德经,卡普拉写了一本书,物理学之道,研究近代物理与东方佛道的关系。东方文明在影响着西方天才。
--二进制也是受太极图的启发呢
这个好像还没有定论,莱布尼茨是个通才,也说不定是自己捣鼓出来的
但是有些线索显示他可能接触过易经
太极图就是粒子自旋的形象,玻尔取其互补之意,来映证自己的互补理论。而伏羲女娲交尾图则意味着DNA双螺旋。二进制,八进制,和八卦很像。八卦就是六个比特位。堆栈,递归,像不像佛家说的轮回?都差不多的。
==
富贵啊,将来就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人并不知道自己啥时候死,也许明天意外,谁都说不准,人也只能把握好此时此刻,喜怒哀乐,都在此时。只是空想的话,一切都没有意义,意义只在于行动,在于此时此刻的行动。
--这些我都明白,但是此时没有意义呢,感受不到希望意义,就没有憧憬和动力去做,那么当下就很空虚。还是说是无法集中注意力在当下的原因?
讲道理是这样,但是生活是不讲道理的,人总是莫名悲伤,烦恼。所以对于生活,你也要不讲道理,命运控制你,让你百无聊赖,啥都不想干,你就偏要逼自己做点事情,走出去。唯有行动,可以给人以充实。
==
相比于新闻让我看的东西,我更相信自己的体验
--也很对啊!新闻都有立场
==
玻尔对于互补原理这样阐述:
......不管量子物理现象怎样远远超越经典物理解释的范畴,所有证据的说明必须用经典术语来表达。理由很简单,提到"实验"这术语,我们指的是一种状况,我们可以告诉其他人,我们到底从这种状况中学到了些什么,因此,关于实验装置与观察结果的说明,必须通过恰当的应用经典物理术语,以无歧义的语言表达。
这极为重要的一点......意味着,原子物体的行为、原子物体与测量仪器的相互作用(定义了现象发生所需条件),这两者之间不可能存在有任何明显的分割......因此,从不同实验获得的证据不能概括在单独一种图景内,而必须视为相互补足,只有整个现象能够详尽概括关于物体的所有可能信息。
也就是盲人摸象的办法,科学,就是许多盲人试图拼凑出一整只大象.
二律背反(英语:Antinomy,希腊语:ἀντί)是一种哲学概念。意指对同一个对象或问题所形成的两种理论或学说虽然各自成立但却相互矛盾的现象,又译作二律背驰,相互冲突或自相矛盾。
譬如:上帝存在/上帝不存在
正命题:在宇宙中有一个绝对必然的存在,它是宇宙的一部分或是宇宙的成因。
反命题:在宇宙中或在宇宙外没有一个绝对必然的东西造就了宇宙。
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的发现在康德哲学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使康德深入到了对理性的批判,不仅发现了以往形而上学陷入困境的根源,而且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康德将二律背反看作是源于人类理性追求无条件的东西的自然倾向,因而是不可避免的,他的解决办法是把无条件者不看作认识的对象而视之为道德信仰的目标。
玻尔证实康德.
==
北风吟
寒夜起北风,户户把门封。
凛然无处宿,来投贫家翁。
==
等待
拖布上的水
沥干
==
王阳明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格物致知,格人致扑哧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王守仁认为,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阳明子曰:“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
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
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
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
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
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
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
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是故谓之“明德”。
小人之心既已分隔隘陋矣,而其一体之仁犹能不昧若此者,是其未动于欲,而未蔽于私之时也。
及其动于欲,蔽于私,而利害相攻,忿怒相激,则将戕物圮类,无所不为其甚,至有骨肉相残者,而一体之仁亡矣。
是故苟无私欲之蔽,则虽小人之心,而其一体之仁犹大人也;
一有私欲之蔽,则虽大人之心,而其分隔隘陋犹小人矣。
故夫为大人之学者,亦惟去其私欲之蔽,以明其明德,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而已耳。
非能于本体之外,而有所增益之也。”
他从年少时代起就从不循规蹈矩,所有记载都说他自少“豪迈不羁”。如13岁丧母后,继母待他不好,他竟买通巫婆捉弄继母,使得她从此不敢再恶待他。他学习并非十分用功,常常率同伴做军事游戏。
跟“老好人”乡愿相比,王守仁更欣赏狂狷之士。他解释说:
“乡愿以忠信廉洁见取于君子,以同流合污无忤于小人,故非之无举,刺之无刺。
然究其心,乃知忠信廉洁所以媚君子也,同流合污所以媚小人也,其心已破坏矣,故不可与入尧舜之道。
狂者志存古人,一切纷嚣俗染,举不足以累其心,真有凤凰翔于千仞之意,一克念即圣人矣。惟不克念,故阔略事情,而行常不掩。惟其不掩,故心尚未坏而庶可与裁。”
他五十二岁时评论自己说:
“吾自南京以前,尚有乡愿意思。在今只信良知真是真非处,更无掩藏回护,才做得狂者。使天下尽说我行不掩言,吾亦只依良知行。”
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阳明则“以人掩其书”。——明朝徐渭
==
陆九渊
陆九渊是个神童,母亲饶氏早逝,由长嫂哺育成人。三、四岁时向父亲提出“天地何所之”的疑问,久思竟至废寝忘食。
陆九渊的思想接近程颢,偏重在心性的修养,他认为朱熹的“格物致知”方法过于“支离破碎”。陆九渊是“心学”的创始人,其主张“吾心即是宇宙”,“明心见性”,“心即是理”,重视持敬的内省工夫。即是所谓的“尊德性”。朱熹言“理”,侧重于探讨宇宙自然的“所以然”,陆九渊言“理”,则更偏重于人生伦理,明代王阳明赞赏陆九渊的学说,使得陆九渊的“心学”得以发扬,因此学界称之为“陆王”学派,实际上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吕祖谦邀请陆九渊、朱熹等人参加“鹅湖之会”,陆九渊雄辩滔滔,提出“尧舜之前有何书可读?”,认为只要明心见性即可,致使“朱熹不慊”,双方不欢而散;后来朱熹在给吕祖谦的信中写道,鹅湖之会以后,“吾痛不得自鹅湖,遂入怀玉,深山静坐数月”。朱熹认为陆九渊的学说简略空疏,而陆九渊则认为朱熹的学说支离琐碎。
陆九渊十三岁时,有一天对自己少儿时思考的问题忽有所悟。这天,他读古书到宇宙二字,见解者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于是忽然省悟道:原来“无穷”便是如此啊。人与天地万物都在无穷之中。他提笔写下:“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他从宇宙二字,悟得人生之道
只须一任其自然,此心自能应物而不穷
陆九渊以为阴阳即是形而上之道,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对立的事物和现象。他说:“《易》之为道,一阴一阳而已,先后、始终、动静、晦明、上下、进退、往来、阖辟……何适而非一阴一阳哉?”(《与朱元晦》二)“‘形而上者谓之道’,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已是形而上者,况太极乎?”(《与朱元晦》一)因他所谓“理”不分天人、理欲,乃“三极”合一之理,人在此理之中而为理的主宰,所以有“阴阳即是形而上者”之说。
学问贵细密,自修贵勇猛。
==
庄子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
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
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
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𬴃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馀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以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庖丁给魏文惠王宰杀牛牲,分解牛体时手接触的地方,肩靠着的地方,脚踩踏的地方,膝抵住的地方,都发出砉砉的声响,快速进刀时刷刷的声音,无不像美妙的音乐旋律,符合桑林舞曲的节奏,又合于经首乐曲的乐律。
文惠王说:“嘻,妙呀!技术怎么达到如此高超的地步呢?”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所喜好的是摸索事物的规律,比起一般的技术、技巧又进了一层。我开始分解牛体的时候,所看见的没有不是一整头牛的。几年之后,就不曾再看到整体的牛了。现在,我只用心神去接触而不必用眼睛去观察,眼睛的官能似乎停了下来而精神世界还在不停地运行。依照牛体自然的生理结构,劈击肌肉骨骼间大的缝隙,把刀导向那些骨节间大的空处,顺着牛体的天然结构去解剖;从不曾碰撞过经络结聚的部位和骨肉紧密连接的地方,何况那些大骨头呢!优秀的厨师一年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割肉;普通的厨师一个月就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砍骨头。如今我使用的这把刀已经十九年了,所宰杀的牛牲上千头了,而刀刃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牛的骨节乃至各个组合部位之间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几乎没有什么厚度,用薄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和组合部位间,对于刀刃的运转和回旋来说那是多么宽绰而有余地呀。所以我的刀使用了十九年刀锋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虽然这样,每当遇上筋腱、骨节聚结交错的地方,我看到难于下刀,为此而格外谨慎不敢大意,目光专注,动作迟缓,动刀十分轻微。牛体霍霍地全部分解开来,就像是一堆泥土堆放在地上。我于是提着刀站在那儿,为此而环顾四周,为此而踌躇滿志,这才擦拭好刀收藏起来。”
==
除了诗歌 都挺啰嗦
==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 (神足通),视听八达之外 (天眼通、天耳通),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
十六罗汉(或称十六阿罗汉、十六尊者)是释迦牟尼的得道弟子。十六罗汉的名字早有佛经所载。后来十六罗汉传入中国后,约于唐末至五代十国时期演变为十八罗汉。
汉传佛教中加上另外两位得道者成为十八罗汉:
==
《心经》:“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谓“行深”,就是禅定、深定。观自在菩萨在禅定中发现,当五蕴皆空-也就是“无我”的时候,一切的烦恼与痛苦就解脱了,观自在菩萨就是在定中得到这个清净的大智慧而证得大自在成就。
==
佛教中“超越之智慧”有别于一般的智慧,指的是“妙智妙慧”。它是超验的,难以描述,唯有所体会者方能了知,故佛教中只能通过言语譬喻形容,如“它是一切众生本心所具有的,有色(物质)能见,无色也能见,有声能闻,无声也能闻。它能产生一切善法。至于凡夫的‘智慧’,则由外物所引生,必须先有色与声,才会有能见和能闻。若无色与声,即不能见不能闻,它不能直接生出善法。因而我们说,凡夫的‘智慧’,在佛家看来,也就成了愚痴,成了妄想。‘般若’如灯,能照亮一切,能达一切,渡化佛所指斥的那种有漏的‘分别慧’。”
==
禅宗惠能在《六祖坛经》解释“无念”:“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
念经的意义就是念经本身.生命的意义就是生命(行动)本身.
惠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
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能一闻经云:“应无所著,而生其心。”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
客曰:“金刚经。”
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惠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
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
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祖复曰:“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
惠能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惠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付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
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矣。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
惠能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
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