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旧迎新过新年,杀鸡宰猪迎新春,就现在的我们而言,不用等到过年才宰鸡宰猪,吃的喝的,就好像天天过年似的。可当年,不管父母亲多么不情愿过年,年还是依然而至,就算简单,也需要认真准备。
作为我们孩子们,过年可是盼望已久的事儿,心里早就惦记上那新衣服,还有那想着就流口水的饺子。
家里年二十九就开始忙活上了。
做豆腐,那是家家必须的,圆滚滚的黄豆经过一天的浸泡,更加饱满。院里垒上大灶台,大锅驾到火上,吹风机对着炭火吹着,火苗开始翩翩起舞,火星伴舞,星星点点,满火洞飞舞,一会儿,豆香味就充满了院子,冲出院墙,飘向左右邻居的院中,引来了邻居的围观,“你家到开始做豆腐了,我家的还不知道哪一会做了“,投来的是羡慕的眼光。躺在热炕上的我们这些孩子们,也被这豆香味吸引出来了,围着那大锅转来转去,好奇地看着这么一大锅豆浆水怎么就形成了那结实的豆腐。慢慢地,锅中出现了三三两两的棉絮,上下翻滚。“可以点姜水了,”父亲目不转睛地盯着豆浆水说。在点姜水前,舀一碗这棉絮,加上葱花、咸盐、辣酱面、家乡特有的麻油,喝上一碗,清新的很。后来进城了,才知道这就是我们早上喝的豆腐脑了。
点姜水那可是技术活了,它是决定豆腐成败的关键。用的材料有两种,一种就是家家熬酸菜的酸菜汤。一种就是卤了。不管用哪种点,做成的豆腐都充满了豆香味。没有任何佐料,就这样吃上一口,那香的,忍不住就想多吃几口。豆腐的压制也很重要,时间短了,做的豆腐就会有些软,没筋骨,时间长了,做菜时,香味很难入进去。能恰到好处,那靠的是多年做豆腐的经验。父亲做的一手好豆腐。这一锅豆腐可就够我们吃上一个正月了。做饭时,在炒好的汤里,把切成只有五毫米厚的薄片煮到锅里,就算多煮几分钟,也不会煮烂的。吃时,夹上一片,颤悠悠的,美感、手感再加上味觉,那感觉不言而喻呀!这也成了家乡特有的口味,现在外面回去的人都不会忘了回去一定吃吃家乡的豆腐。
年三十就更忙活了,包莜面饺子、贴对联,大人、小孩都不闲着。
对联必须找先生写了,每个老师家里对联都堆成了小山。大人给孩子们其中一个任务,那就是取对联去,看着红纸写的黑色的大字,虽然不懂它包含的意思,可那苍劲有力的字,让我们赏心悦目。看着对联,大人就开始了那说不完的话,哪个哪个老师的字写的好,语气里是对这些老师满满的敬仰之情。要是自己这个街道有个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那更是感到自豪了。
再后来,大哥当了老师,过年对联自然就是大哥的事儿了。不仅我家,整个街道的邻居都来找大哥写对联。年前这两天再怎么忙,父母亲也不会用大哥,看着邻居们来家里找哥哥,他们的脸上是抑制不住的笑容。
我们孩子们最爱参与的就是包饺子了。
大人把萝卜丝馅调好,滚烫的开水冲到满盆的莜面里,莜面的香味弥漫开来,不等烫面变冷就开始下手和了,烫的,不住发出吱吱声,就这也不停手,手瞬间就变得通红,和好后用布蒙上,在盖上面板,防止面变冷。这就是莜面的特殊性,冷了,擀的饺子皮的边缘就容易破裂开来。
饺子要包两三蒸锅了,要保证初一吃到初五。这可是我们一年中最盼望的早餐了。我们家孩子们多,自然要包的饺子也多,所以我们这些小孩子们也就齐上阵,不闲着,大人再夸上些,我们包的就更欢实了。
最开心的就是饺子包完后,就可以穿新衣服了,穿好新衣服,就一溜烟跑没影了,这家走走,那家转转,吸引的其他小朋友吵着非要立刻马上穿上新衣服,然后三五成群地在街里追逐打闹,巷子里留下了一串串欢歌笑语。
大年初一早上还在热炕上熟睡的我们,就被连绵不断的鞭炮声吵醒,满耳是劈劈啪啪的炮竹声,从早上五点一直到七点。我们躺在炕上会议论,这是谁家在放炮了,人家厉害了,放了这么长时间。
我们就这样懒散地躺着,直到父母亲把吃饺子的汤炒好,才匆匆忙忙起床。
大年早上的这汤是我们期盼了一年的美味佳肴呀!里面内容可丰富了,有刚出牙的黄豆,圆鼓鼓。牙儿刚刚冒出尖的豆芽最香。被几天的泡法,没有了那坚硬的感觉,放到锅里,快熟的很,一两分钟的样子。吃到嘴里,脆脆的,可有嚼头了,满嘴香。有胖胖的粉条,金莹剔透,滑滑的、软软的。夹一筷子放嘴边,就滑溜溜地跑入口中了。最后下锅的是那必不可少的豆腐了,切的薄薄的,煮上两三分钟,那油香味很快就浸入其中,加上原有的卤水豆腐味,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呀!最香的肯定就是猪肉了,这可是我们只有过年才能吃到的!每片薄薄的肉漂浮在汤的上面,红红的,诱人的很呀!那个香味,是现在的肉无法比拟的。现在很难再找到那样的味道,追其原因,那时的猪都是村民自家养的,冬天主要靠粮食和土豆炖烂来喂养,夏秋季节,猪长得最快,吃的各种不同营养的猪草,没有任何添加剂,这样喂养的猪,那绝对是精华,肥肉少得很。你要想买的肉多些肥肉,那可的早点排队了。
在我记事起,过年是要割上几斤肉了,也就是三五斤的样子吧。除了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有点肉外,再吃肉那就是初一中午的白面饺子了。就这样还要留一些肉过十五,平时饭菜就很难再有肉了,可正月里每顿饭菜还有肉香味,那可是猪油的功劳了。母亲会把那仅有的肥肉炼成油,储存在瓦罐里,每顿做饭时放那么一小勺子的油,那饭菜里红红的油色漂浮在上面,吃上那么一口,满嘴油,香的很了。
现在佐料、食材应有尽有,可怎么也做不出来母亲的味道。
随着年龄的增长,口味逐渐清淡起来。一天和同事谈论起吃肉,她说她菜里面是炒肉,自己不吃肉,但喜欢吃带了肉味的蔬菜,还美其名曰“肉边菜”,这不由让我感觉到,那不就像小时候过年母亲做的饭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