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落梅入画
读研后,我认识了在这所陌生大学的第一个朋友。他是我导师带的另一个研究生,和我同级。
由于同在一个办公室,我们俩座位挨着,因此交流较多。一来二去,也很快熟悉了起来。平时一块去学校食堂吃饭,食堂不同饭菜的价格之间差异不大,因此我们之间在消费上并没有什么显著不同。
可吃了一段时间食堂饭菜,同门觉得吃腻了,想换种口味,因此建议我去学校外面用餐,我也正有此意,因此一拍即合。
我俩选择了离学校不远的一家川菜馆,一顿饭下来,平均每人五十几块钱,我也可以接受,毕竟也不是经常在外面吃。
可同门可能是在学校外面吃饭上了瘾,从一周一次到两天一次,这个频率远远超出了我能接受的范围。他也不再满足于炒菜之类的,建议去吃火锅。我们俩欣然同往,可看到火锅店里菜单上的价格,我有点傻眼。同门是一个无肉不欢的人,一上来就点了四盘肉,我算了一下,大概一百二十块钱。我吓得后面都点了素菜。这顿饭吃下来,每人花了将近一百块钱。
他下次仍然建议吃火锅,我说吃自助吧,我知道几家平均六十元左右的自助火锅店,他认为这个价位的自助火锅店吃不出什么好东西,而且吃完肠胃会不舒服,建议去二百元价位的,他觉得上次吃火锅,肉菜吃得不尽兴。这一次,我拒绝了,选择了个理由搪塞过去。
慢慢地,我俩在这种关于吃饭上的分歧越来越大,因此一起外出吃饭的频率越来越少。我们之间的消费基础和消费观念差距很大,他认为是很正常的价位对我而言就是难得的一次奢侈,他觉得新奇的饭菜或一切事物都会去尝试,不管价格如何,而我即使再感兴趣的东西价格也常常会把我劝退。
这种情况不仅仅表现在吃饭之类的事情上,因家境不同而引起的消费观差异也造就了我们俩鲜明的性格,他行事果敢,雷厉风行;我小心谨慎,步步为营;他爽朗随和;我忧郁沉闷。
随着了解加深,我们俩爱好也不同,我喜欢看书写作,他喜欢运动游戏。
过了没多长时间,他彻底选择了和另一位同学去吃饭,那个同学家境很好,和他家境应该势均力敌吧。而我之后,选择一个人吃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