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小卓、老孙从高中起,就是关系很好的朋友。至今已迈入第十一个年头。
我所在的高中,是本地最好的高中。里面不止学霸很多,家里有钱的也很多。
在上大学之前我还没出过广东省,但有的高中同学,巴黎已不知去了多少次。
同时上学放学的路上,在自己几十块的廉价书包周围,有的女同学背着价值几万块的Gucci,有的男同学脚踏乔丹限量版篮球鞋。
幸好当时自己一心只读圣贤书,不然就算知道攀比、虚荣心理不可有,也会因感受到这种贫富过于悬殊的差距而感到窒息。
也幸好,在学习之余,还能交到非常真心的朋友。
我与小卓、老孙,结缘于某次班里的一个男生因为阑尾炎住院了,同学们结伴去看望他。结束后我们去吃了一家叫“牛锅王”的牛肉火锅。他们提前到了店,我在学校打完球再出发,因为脚崴了,一拐一拐到了目的地。在之后一段时间里,会有感叹,如果当时因为脚崴了而选择不去,可能三个人之间的交情就少了个契机。
火锅是好东西,在沸沸腾腾的翻滚中,不仅食物熟了,交情也能迅速拉近。
高三的学习生活很压抑,似乎出于一种反抗与叛逆,有一个周末,我们三个计划去学校外面的网吧通宵。各自都准备了20块作为网费。但老孙在11点去续费的时候,并没有和前台说清是以包夜的形式交的钱,钱依旧按4元1小时扣着,而我们恍然不知。直到凌晨4点,屏幕上出现欠费的提示,我们三个一脸懵逼。在与前台纠缠无果后,我们心里有气,不想多花钱,走出网吧外,发现正下着雨。
凌晨,雨夜,三个人很狼狈地跑到麦当劳,等到六点学校开门。期间,我和小卓少不了对老孙的嘲讽。老孙也一副委屈巴巴的样子。
尽管是很狼狈的经历,但雨夜中清新的空气,路灯下明亮如镜的水洼,三个人无所不侃的欢乐氛围,在之后很多时候想起,仍会历历在目。
之后几年,一有机会,我们便会组织见面。大学毕业后因为在不同的城市工作,见面更是不易。有一次,我们都在感叹三人能保持那么好的关系实属难得,小卓说了一句让我印象很深刻的话:毕竟在班级里也就我们几个是家境、出身差不多的。
高中时也与家境优渥的同学关系要好。但随着他们有更加精彩光鲜的人生履历,会觉得自己已经和他们格格不入,纵使相见,恐怕能说的也不过是昔日学生时光的陈旧话题。
正当“谈恋爱讲究门当户对”这一观点已达成社会共识,我发觉,做朋友也讲究门当户对。
并不是你在谁的陪同下过上了更好的生活,你就成了更好的人。有可能那只是一时的。
还记得之前在一家公司里,因为说出外卖想吃黄焖鸡,被公司其他人所哂笑。他们的生活方式是很精致的,外卖吃轻食沙拉,老板偶尔还会带我们去高级餐厅品红酒。哪怕是为我而设的离别饭,吃饭地方的档次也没有低到那里去。感谢在那家公司的期间,体验到比较高级的生活方式。
但我在离开后,终究没有和里面的老板同事保持良好的联系。并且,也没有培养出喜欢吃沙拉、品红酒的精致习惯。依旧享受着吃黄焖鸡米饭的大快朵颐。
很多时候,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相遇,就好像两条原本不会有交集的平行线突然有了倾斜的角,有了交集的切入点,有了交点。但缘分散尽,又会恢复原先没有交集的平行状态。
那个交点里所沾染上的见识、思维、行为,或许会有些影响,但凭此就以为自己已迈向更高的境界,未免大错特错。
此外,并不是在朋友圈、通讯录有个名字,就能证明与他是朋友关系。
在工作中,我总能听到一种吹嘘:通过XX朋友我能找到XX大导演、XX制片人;XX知名人物在我通讯录里;前不久我还给XX点了个赞。
有个六度空间理论,最多通过六个人,我们就可以认识一个陌生人。在一个圈子里只要呆够一段时间,与一个有头有面的人物有关联,其实是一件成本很低的事。
把行业上的大人物挂在嘴边,甚至身体力行去蹭他们的资源与人脉,能增加自己的分量,有人提携在工作上也势必能少很多瓶颈。但这样的关系不能说是朋友关系。
我有一个前同事做影视宣传的统筹,得到公司器重,在工作上能与许多大佬级人物打交道。有一次她和我说,在通讯录里有谁谁谁的名字,认识谁谁谁,这些都是很虚的,在他们眼里你就是个打杂的,他们不可能成为你的朋友。
那些平日里亲切称呼她妹妹的各种哥各种姐,在她因肾结石住院的时候,没有一个来看她。
网上曾有人讨论"北漂为何无家可归“,有个网友说道”在小城市生活并不难,难的是怎么和小城市的人交往。不是瞧不上,而是大到眼界格局,小到说话方式,实在相差太远。你当然可以选择回归淳朴,但淳朴的代价是你得忘了曾经认识过得世界。这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人的眼界一旦打开了,就不可能再闭上。“
这种莫名的优越感实在令人嗤之以鼻。以为自己和某个行业大佬接触过,通讯录里有几百个名字,脚踩高跟鞋在国贸cbd里穿梭,每天吃着几十块的午餐,就觉得自己身价暴涨,觉得小时候一起长大的小王配不上自己,隔壁没少来家里串门的李阿姨没见识,小城市里的路人各个浅薄得面目可憎。
固然,我们需要打开自己的眼界,多接近更优秀的人,为自己的成长借势。但在这过程中,我们更需要看清自己的位置。正当你在别人身上图点什么,有没想过自己能给别人带来什么。朋友最基本的标准就是平等,但境界不同,交流的姿态不同,又如何称得上朋友。
生活中,我也有很多阶层、社会地位比我高很多的朋友,但真正能患难与共的,还是像老孙、小卓这样家境差不多的。一方面,面临的生活之苦大同小异,总能相互理解。另一方面,相处起来也更自在一些,甚至有些比较敏感的话题,也能直说。
比如老孙就曾直接跟我说,小煜我觉得你写作方面的天赋真的比不过小卓。要是换其他人,听到这句话多半心里不高兴,但由老孙这么说,心里仿佛认了这么一件事。
比如借钱这个事。尽管我至今还欠小卓一笔钱,每次见面也不至于为此耽误了情面。
借钱真的是试验情谊的试金石,并且当中有个谬论。你找比你有钱的,一方面对方怕你还不起,另一方面之间可能有合作关系,真借了可能会影响之后的合作中对方对你的看法,不好借。找比你还没钱的,对方也困难,自己心里也过意不去,也不好借。比较之下,找跟自己差不多的是比较稳妥的方式。
如今,不少家境和自己差不多的同学朋友已经结婚生子,能够相聚共谈的机会已经很少,但看着他们在朋友圈中为了家庭、为了孩子的营营役役,也能看到自己之后生活的模样,也算是提前打了个预防针。
在交际上,如果能做到更好,那最好。如果做不到,哪又怎么样呢。不要忘记,在社会上有许多与自己处境相同的人,彼此有着相似的悲欢。与门当户对的人做朋友,依旧能更好迎对生活的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