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位同事的亲人去世了,这次是这位同事的父亲。这位同事简称为W。W是一个很温柔的人,那种温柔是遇事不会慌乱的温柔,一般有事要去找他们部门帮忙,我们基本都是找W的。
前天的时候,我还去找他要书,他还是一如既往,语气跟平常也没有什么两样。昨天经理突然接到W的请假申请,事出很急,他的父亲快不行了。
今早开会,被告知W的父亲去世了。W跟我同岁,他的父亲估计也才50出头,这些事情发生的真的是太突然了。我现在坐在这里,被死再一次地震撼了。
在我们走向自己死亡的路途,到底要听说和经历多少次别人的死啊?窗外阳光依旧,洒在后窗院落里绽放的樟树枝间,把窗户打开,就可以伸手触到,是凉的还是带着夏的余热呢?这人间从没有因为一个人的死而改变什么?纵然在战场上成百上千的人死去,仍然有硝烟到不了的地方,开早春的花,啼盛夏的鸟。哦,我在说些什么呢?
我无知无觉地打着这些字,心散漫地不知道要安放到哪里?只是觉得死太迅捷了,好像不容许亲近的人有心理准备,但是到底要什么心理准备呢?纵然我们花了一生的时间白头,真的能有死的准备了吗?
有一位创作儿童故事儿童诗推广儿童阅读的鲁风先生,于今年4月去世了,享年100岁,但是他97岁的时候讲说自己还小。
2013年去世的奶奶,在去世的前夕也非常的害怕,一定要抓着爷爷的手。我们现在看,活到90多岁,活到100多岁,长寿够本了,但是对于当事人来说,无论多少岁都不够本,而奇怪的是这人间并不是天堂,他们也并不是全然的安乐。
我们害怕死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对死后世界的未知,对现世人和物的留恋,还是做好死不如赖活的信徒。我们活着的时候,被贪嗔痴的焰火灼烧,在这人间做各种梦和游戏,找自以为的意义,找不到就痛苦。
早上在上班的途中,我还告诫自己,不要拒接回味往事,不要拒绝向往未来,越是拒绝这些,越是享受不了当下。但是,但是啊......这些还是让我学会不了安顿死,还是不能让我在死的面前坦然自啊......
独处的时候智慧的人会自在欢喜,愚蠢的人沉浸悲哀。
昨天我看夕阳在运河里晚归,金光闪闪橙黄一片,水和阳光都在呼吸。
我说:我要成为一个智慧的人,我要自在欢喜。的确我这样想了之后,嘴角含着笑,并且说:不是因为别人说独处的时候要笑我才笑的,只是因为这句话告诉了我独处的时候可以笑的这样的一种可能性。
因了知道我能选择悲和喜,所以喜,仅此而已。
那么,面对死,我们也可以选择悲伤和喜悦,因袭思想,我们被迫选择了悲伤而已。因为死亡而悲伤是理所当然被社会认可的逻辑,死里面的种种缘由也都是悲伤的理由。
当然先哲有各种对死的正观,基督教里更是要欢庆死亡,在我家乡的基督教徒,是不能去山上扫墓祭拜先人的。尽管我们有喜的选择,这个选择却并不为人们重视,甚至排斥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