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小悟
化疗--话疗--认知行为治疗CBT,到底有疗效吗?

化疗--话疗--认知行为治疗CBT,到底有疗效吗?

作者: 乘风职读 | 来源:发表于2020-08-29 13:44 被阅读0次

    《心病》是由赵本山、范伟、高秀敏在《200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的小品。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这个小品里的经典台词:

    赵:那行,那我们就开始治疗。谈话治疗啊。

    范:啊?怎。。。怎么个谈话治疗啊?

    赵:不打针,不吃药,坐这就是跟你唠,用谈话的方式治疗,也叫“话疗”。

    但是这个“话疗”可不单是搞笑,首先它不是“化疗”, 其次它真的有疗效,当然我这里说的是“话疗”是指“认知行为疗法”,主要就是指咨询师通过与来访者谈话来完成治疗的一种方法。下面让我们细细道来。

    认知行为疗法的历史

    几十年前,关于人类心智的两种科学观点开始相互融合,学科的交叉产生了一种新的更为深刻的理解,直至今日,持续地改变着我们的文化。

    第一种学科,认知科学,侧重于揭示大脑如何产生意识以及思维怎样左右情绪;

    而第二种学科,行为科学,倾向于通过人们的行为来揭示思维如何工作和对社会文化的适应怎样影响思维。

    这两种学科(至少它们的现代形态)有着相对新颖的科学意义,因此,它们在相互融合之前沿着各自的方向平行发展了一段时间也就不足为奇了。当这两种学科相互交叉之后,综合的知识和技术手段形成了人们对意识、思维、情绪、社会行为以及与大脑和神经系统相关的一切事物的新的理解。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CBT)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它的理论基础就是建立在想法、行为、情绪三者之间的互相影响之上。

    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CBT)的两位最有影响力的先驱是临床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和精神病学家阿朗-贝克(Aaron Beck)。埃利斯和贝克从业之初都是精神分析治疗师,关注病人的既往经历,并以此作为帮助病人康复的途径。然而,他们最终都抛弃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回忆和分析既往经历是康复的关键)。

    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埃利斯开始关注想法和观念对心理问题的引发作用。他认为:人们常常因为不合理的想法而自寻烦恼;教人们用一种更合理的方式来思维,就可以解决大量.心理问题。他的心理学模式最初叫作“理性治疗"(Rational Therapy),后来又改称“理性情绪治疗”(Rational Emotive Therapy, RET).以表明治疗的目的是运用理性的思考来改变情绪反应。到20世纪90年代,这个名称又被改成“理性情绪行为治疗"(Rational Emotive Behaviour Therapy, REBT),以承认这样一个事实:行为对于决定我们如何感受也起到重要作用;治疗的目标除了观念还包括行为。今天・REBT被世界各地的心理卫生从业者广泛使用。本书描述的很多技术就来自REBT。

    阿朗-贝克,CBT产生过程中的第二号人物,对CBT的最初贡献在于对抑郁症病因和治疗的探讨。他观察到抑郁的人们具有错误或扭曲的思维模式。这些模式源于他称为“图式"(schema)的信条——使我们感知和解释自己经历时发生偏差的核心观念。贝克把图式形容为我们用来理解生活经历的模板。消极的图式,例如“我不如其他人”、“别人不可信”、“我会被抛弃”或者“世界很危险”,会在日复一日的处境中引发错误的想法,并导致抑郁、焦虑和其他心理问题。贝克倾向于使用“不利于适应的想法(maladaptive thinking),而不是"非理性的观念”(irrational beliefs),来描述导致人们体验到烦恼情绪的认知根源。跟埃利斯一样,贝克也坚持认为:治疗的目标应该是帮助人们认识并改变错误的思维模式,认识并改变挫败自己的行为。

    认知行为治疗由一系列的技术和方法构成,世界各地的很多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为这些技术和方法的形成作出了贡献。除了埃利斯和贝克.其他有重要贡献的人物还包括约瑟夫-沃尔佩(Joseph Wolpe)、阿诺德•拉扎腊斯(Arnold Lazarus)、唐纳德•梅琴榜(Donald Meichenbaum)、阿瑟・弗里曼(Arthur Freeman)、克里斯汀-帕德斯基(Christine Padesky)、保罗-萨科夫斯基斯(Paul Salkovskis),以及其他许多人。CBT从业者所采用的技术已经得到临床验证,其疗效已经通过评估并与其他的心理学方法作比较。认知行为技术还在不断发展,并且不断地接受临床验证。尽管CBT不同流派所采用的技术和术语有所不同(例如贝克这一派与埃利斯那一派就有所不同),但是所有的CBT方法关注的都是两个关键的方面:纠正认知和改变行为。

    纠正认知就是学会识别那些使我们感到难受的想法和信条,并把它们改变成更有益、更健康的思维方式。

    改变行为就是去做那些让我们在各种场合都能反应恰当、感觉良好的事情。这些好的行为包括勇敢面对我们害怕的情境,果敢地交流,练习深度放松的技术,解决问题,设定目标,利用社会支持,以及对自己的活动作出安排。

    阿尔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的ABCDE模型

    一旦你意识到有悲观的想法,就要用ABCDE模式去反驳它:A(adversity)代表不好的事,B(belief)代表当事件发生时自动浮现的念头、想法,C(consequenc)代表这个想法所产生的后果,D(disputation)代表反驳,E(energization)代表你成功进行反驳后所受到的激发。如果在不幸的事件发生后,你有效地反驳了自己的悲观想法,你便可以改变自己受事件打击时反应,使自己变得更有朝气。

    举例:

    不好的事:自从孩子出生后,今晚是先生跟我第一次外出用晚餐,但是我们整晚都在为小事争执:从侍者的口音到孩子长得像我家的人还是像我先生家的人。

    想法:我们是怎么回事?我们本来应该好好享受一下浪漫的晚餐,结果却浪费时间去吵些最不值得吵的事。我看过一篇文章说,很多婚姻都是在第一个孩子出生后结束的,看起来我们正朝着那个方向前进。我该怎么独自抚养我的孩子?

    后果:我觉得很难过、很失望,而且我有很惊恐的感觉,简直食不下咽。于是我把食物在盘子中推来推去,先生想调剂一下气氛,但我连看都不看他一眼。

    反驳:或许我有点不切实际,但当你连续7周每晚睡不到3个小时就得起来喂奶时,实在很难浪漫起来,而且你还要担心会溢奶出洋相。但是一顿晚餐不愉快并不代表就要离婚,我们经历过比这个厉害的大风大浪都没有离婚,感情反而更好了。我根本不应该再去看那些愚蠢的女性杂志,我简直不能相信自己坐在这里计划着探视孩子的时间表,好像我们真要离婚一样。我想我该轻松一下,下一次的晚餐一定会好一点,就把这次当做练习吧!

    激发:我开始觉得好一点了,可以集中精神去听保罗在说些什么了。我甚至告诉他,我很担心溢奶,我们想到侍者的反应不禁大笑起来。我们决定把这次晚餐当成练习,下个礼拜再出来吃饭。一旦我们把想法说出来,两人都觉得好多了,也觉得亲密多了。

    阿朗-贝克(Aaron Beck)的思维自检表和情绪记录表

    而Beck的治疗中,让人印象深刻的两个工具是“自动思维提问表”和“情绪记录表”

    以上为初步学习之后的记录,后续仍待完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化疗--话疗--认知行为治疗CBT,到底有疗效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dzds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