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自由是我们始终有选择,这话不对,因为,自由的前提是金钱自由。
没钱哪有自由?
穷苦谈何选择?
现在这个社会,没钱寸步难行,更别谈自由。”
看到这个标题,也许会有人发出这样的反驳。
是的,如果你要这么说,也可以。
毕竟,如果钱多一点,手中拥有的自由筹码也相应会增加,有钱还能买到方便,买到不求人。
我也不主张年轻人太清高,也没必要贬低金钱的价值。
但是今天我要跟你说的自由,又有点不同。
上面的自由,我称之为社会型自由:
以货币金钱为依托、商品社会为基石的自由,这也是人类经济发展所衍生出来的一种概念。
我想说的,是原生自由。
为何我取名为原生自由?
因为这个自由,可以摆脱社会标签,是独立个体最底层也是最纯净的版本。
就是你面对任何事情,作为个人,你都有自由,这个自由就是选择态度的自由。
大学刚毕业时,看过一本书,维克多·E.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
书中讲的大概是这么一个故事:
二战期间,弗兰克尔和家人因为犹太人的身份,被关进了纳粹集中营。
进纳粹集中营是什么概念?
就是你不知道自己何时会遭受非人折磨,何时被执行死刑,说人间炼狱也不为过。
弗兰克尔也很痛苦。
但是慢慢的,他将目光放到了同为囚徒的犹太人们身上。
他发现,很多犹太人都会经历三个态度变化:
刚开始是收容阶段。
这是刚被送去集中营的时期。
这个时候的他们,极度恐惧和厌恶,恐惧死亡,厌恶肮脏。
当渐渐习惯环境后,又会产生一种冷酷的好奇心:
人究竟能忍受多少痛苦?
人的极限在哪里?
慢慢的,演变出了第二阶段——适应阶段。
这时的囚徒,已经适应集中营的生活。
这也意味着,他们进入一种麻木冷漠的态度,即便是看到同伴被非人般折磨,他们也无动于衷。
当然,也有一些人变得更坚强。
他们居然每天用玻璃片把胡子刮干净,高贵从容地面对苦难。
又或者是走过一个个屋子,主动安慰别人,把自己的最后一块面包赠予他人。
最后在这种集中营环境能存活下来,那么,迎接的就是第三个阶段——释放与解放阶段。
但是也有一些囚徒,没能渡过这道坎,因为逐渐消极地接受了所谓的“命运”,最终精神彻底崩溃,死在集中营。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人从里面知道了为什么而活,也有人从中悟出了苦难与生命意义的关系,但是于我而言,最震撼的是不同犹太人的态度带给我的感触。
刚读完合上那本书的时候,能明显感觉到有一股触动直击内心深处。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意识到,我作为独立个体,是有自己选择态度的自由。
即便是在苦难与折磨面前,我虽不能自由地将其移走,但我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态度。
就像弗兰克尔说的:
“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你很多东西,但他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环境的自由。”
还记得电影《美丽人生》吗?
面对纳粹集中营,父亲选择的,是用善意的谎言来保护孩子。
你要说他自由吗?
集中营的生活悲惨黑暗,被非人对待,一点也不自由。
但作为一个人,他又是自由的。
他可以自由选择直接和孩子摊牌,告诉孩子残酷的真相;
也可以选择陪孩子玩一场赢积分的“游戏”,给孩子带来欢乐,用自己的乐观和智慧来保护他。
父亲选择了第二种态度方式。
即便是在死亡到来的最后一晚,他为了让铁柜里的孩子坚信这是一场游戏,装出了一副滑稽的模样,似乎在告诉孩子,不要害怕,你要记得我们的游戏规则哦。
枪声响起,父亲死了。
但是他用自己的生命,为孩子构建了一场温暖的战争。
“美丽人生”,这真的是一个再好不过的名字。
并非集中营的生活美好,而是选择了用美丽的态度去看待人生。
人无论在怎样的境地,都有选择态度的自由。
说了这么多,也不是要给大家打鸡血。
我也知道,工作和生活,从来就不意味着简单轻松和一帆风顺。
悲伤沮丧和失望的时候肯定有,成年人的世界也没有容易二字,但是你可以通过改变态度,通过选择,让自己过得更舒服开心一点。
还好我们有选择态度的自由。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