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重读《非暴力沟通》,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学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卢森堡博士认为,依照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从而收获爱、和谐与幸福。
首先,什么是非暴力沟通呢?
卢森堡博士认为非暴力沟通是一种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沟通方式。我们不再去条件反射式的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的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的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运用非暴力沟通聆听彼此心灵深处的需要,我们将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际关系。同时,卢森堡博士认为,非暴力沟通又不只是沟通方式。它更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提醒,使我们专注于更可能满足我们人生追求的方向。
非暴力沟通的要素有哪些呢?
非暴力沟通的模式有四个要素:
1、清楚的表达观察结果,不判断或者评估。非暴力沟通并不要求我们保持完全的客观而不做任何评论,只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如果我们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观察他人及其行为,而不评判、指责或以其他方式进行分析,是难以做到的。非暴力沟通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例如“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这是评论,“最近的5场比赛里,欧文没有进一个球”这是观察。文中提到的一首歌反映了观察和评论的区别。
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
我见过,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在雨天不出门,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
请在说我胡言乱语之前,想一想,他是个懒惰的人,还是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懒惰”?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
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我不理解,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
请在你说他愚蠢之前,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我使劲看了又看,但从未看到厨师。
我看到有个人把食物调配在一起,打起了火,看着炒菜的炉子。我看到这些但没有看到厨师。
告诉我,当你看的时候,你看到的是厨师,还是有个人做的事情被我们称为烹饪?
我们说有的人懒惰,另一些人说他们与世无争;
我们说有的人愚蠢,另一些人说他学习方法有区别;
因此,我得出结论,如果不把事实和意见混为一谈,我们将不再困惑。
因为你可能无所谓,我也想说:这只是我的意见。
2、体会和表达感受,而不是看法。体会和表达感受并不容易。社会文化并不鼓励我们揭示个人需要。因为人们认为感受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权威的“正确思想”。我们从小被鼓励服从权威而非倾听自己。例如,有的孩子在学校被欺负不开心所以不想上学,家长没有倾听孩子的感受,反而说“不上学哪行呢,学生就得上。学”。这样的反馈会让孩子今后拒绝表达自己心里真实的想法。表达内心的感受,不仅可以促进亲情,还可以改善工作。工作中示弱有助于解决问题。在表达感受时,要注意区分表达的是感受还是想法。当我们说“我觉得”、“被...”时,表达的往往是想法。例如“我觉得领导很不好相处”、“我觉得我被忽略了”。通过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可以更清楚的表达感受,从而让沟通更为顺畅。
3、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非暴力沟通强调,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但并不是我们感受到根源。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求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责备自己、指责他人、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显然,后两种选择是非暴力沟通所倡导的。通过体会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们不再指责他人,承认我们的感受源于自身。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1)情感的奴隶。我们认为自己有义务使他人快乐。(2)“面目可憎”时期。此时,我们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3)“生活的主人”。我们意识到,自己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
4、提出具体的请求。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请求更容易得到回应呢?首先,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例如“请少花点时间在工作上”,应改为“希望每周至少有一个晚上在家陪我”。请求越具体越好。如果意思含糊不清,别人就难以了解我们到底想要什么。在发言时,把自己想要的回应讲得越清楚,越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回应。为了清楚别人的理解和我们的表达一致,我们可以请求他人的反馈。在集体讨论发言时,需要清楚表明自己的期待,否则容易浪费大家的时间。
如何区分请求和命令?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或者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收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做命令。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育人联系。
非暴力沟通可以运用在各个层面的交流和各种环境,例如亲密关系、家庭、学校、心理咨询和治疗、外交和商业谈判、争论和冲突等。有些人利用非暴力沟通理解自己,有些人用它改善人际关系,还有人借助它改进工作。
“异化的沟通方式”有哪些?
作者认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主要有四种“异化的沟通方式”。这样的沟通方式让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造成彼此的疏远和伤害。
1、道德评判。道德评判是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比如“你太懒了”、“你说话太伤人了”。此类评论其实暗含着我们的价值观和需要,但是以批判的方式提出,很可能会招来敌意,无法使我们的愿望得到满足。即使对方让步了,也通常不是心甘情愿的。
2、进行比较。比较也是评判的一种方式。比较会让我们自我价值感低,总觉得自己还不够好,没有信心,这样的心态下心情也会比较低落。在中国的家庭里,大部分在成长经历中都被和其他孩子比较过。“你看,***学习多用功,你要想人家多学习!”每当听到父母这么说的时候,我们内心的感受是抵触的、不开心的,感觉父母更爱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会蒙蔽我们对人对己的爱意。
3、回避责任。我们应该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责。不过事实往往是,人们经常使用“不得不”、“你让我”这一类短语。例如“你让我伤透了心”。这样的表达方式忽视了我们情感的内在根源,淡化了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责任意识。我们可以用负责任的语言代替回避责任的语言——“我选择......,因为我想......”。“虽然我不喜欢做饭,但是我选择给家人做饭,因为我想”
4、强人所难。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含着威胁:如果不配合,就会受到惩罚。强人所难会造成心灵的隔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