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儿子每天下午会从洛杉矶打电话给我,他正在那里实习。在聊了关于家庭的常见问题后,他会跟我分享他在公司的经历。他最关心的,是他正在建立的网络和正在发展的技能。
我们都知道,他将在明年六月大学毕业,然后进入职场。
虽然我们从来没有用技术术语跟他讨论这件事,但我们一直希望他成为一个T形发展的人才。他主修经济学,辅修统计学,同时他还热爱运动。他想为一个专业的特许经营团队工作,因此,找到了目前的实习工作。
1991年,大卫·盖斯特在为《独立报》撰写的一篇社论中首次将“T形”这个比喻引入公共领域。当设计公司IDEO的首席执行官蒂姆·布朗把这个词描述为他和他的团队用来寻找创意人才的评估时,这个词就具有了自然的力量。
基本上,T的垂直条表示单个领域的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深度。横条表示跨学科协作,以及在其他专业领域应用知识的能力。即所谓的深度和宽度,就是T。
布朗在接受采访时,对横向部分的描述尤其吸引我: “'T'的横向划分是跨学科合作的倾向。它由两件事组成。首先,同理心。这很重要,因为它允许人们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其次,他们往往对其他学科非常感兴趣,以至于他们可能真正开始了解它们。”
密歇根州立大学就业研究所所长菲利普·加德纳撰写了大量有关T形技能的文章。几年前,在一次会议上,他将理想的求职者描述为“具有技术技能的文科生”或“受过人文培训的商业/工程学生。” 换句话说,就是一个T形的个体。
加德纳提供了一系列补充技能,包括“与他人轻松合作的能力、跨学科应用知识的能力、从其他角度观察的能力以及对专业领域以外领域的理解等。”
无独有偶,当代作家和思想家围绕其他职业发展模式开发了框架。安德鲁·威尔希尔告诉读者“如何被雇佣: 如果你是I,T或X形人就明白了。”
一个I形的人是传统研究型人才。他们在一个领域积累了专业知识和经验,但从未学会如何将这些技能(包括布朗和加德纳描述的互补技能)应用到其他领域。
希望进入管理层的求职者被鼓励培养X形技能。根据威尔谢尔的说法,“伟大的领导者根植于他们的学科知识和他们的专业素养和信誉。同样,他们必须能支持不同的团队。”
正如你所猜测的,传统的教育系统在培养I型人才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这种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在未来的工作中会有一席之地。但是,随着经济转向协作工作(与人类或人工智能),更多的是需要T形人才。
凯瑟琳·布鲁克斯为《今日心理学》杂志撰稿,她提供了一些关于塑造“T形”人才的想法,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想法为寻求提升技能的学生或求职者提供自我评估。
你应该问问自己和你的学生:
确定并列出核心技能。你在哪个领域有深度知识?你如何运用这种专业知识,以及在什么环境下运用?你缺少什么技能和知识?
确定你在高中或大学关注的学科/领域。你的专业、专注或计划重点是什么?这个原则如何适用于你正在寻找的工作?为什么从事这项工作的人需要或重视这些技能和知识?
确定你正在学习的跨学科课程。你在哪里学会把你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其他领域的?
思考一下,你向不太了解你领域的人描述你的专业领域的能力。你如何交流所在领域的关键知识要素?你是否研究过其他领域的词汇,以了解与你的领域如何相互作用?
目前对STEM教育的狂热掩盖了对T形个体的需求。马克·塔克写了一篇名为《“T形课程”:文科、技术教育,还是两者兼而有之》的文章。他说,“虽然文科教育的想法如今已被广泛摒弃,但很多人认为有必要帮助我们的学生成长为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成年人。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什么呢?
很多具有创造力的专家认为,创造力的主要源泉之一是将一个领域或学科的概念框架应用到另一个领域或学科正在研究的问题上……但是,对这些领域的概念和框架的深刻理解来自哪里呢?答案当然是理解,这种理解是文科教育的核心所在。”
显而易见,传统教学可以在单一领域创造专业知识。这既包括硬科学,也包括文科。传统绘制了T的垂直笔划。为了创建水平笔划,我们必须发展教学实践和课程设计。
多年来,我一直关注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我绝不会承认所有的项目都必须是跨学科的,但那肯定是理想的状态。我绝不会声称所有项目本质上都必须是协作性的,但这是理想状态。
富含设计思维的PBL将是培养T形人才的极好教学形式。两者都提供了一个专注于跨学科工作的协作体验,同时,设计思维注入了两种互补的技能(改变视角和移情),可以推动高质量的PBL 成为创造T形人才的引擎。我们需要它们。
更多干货文章,请关注智能观的公众号:zhinengguanym,里面很多方法论、干货与前沿思想等文章。在对话框回复:编码书,获取儿童编码相关书籍。有关前沿教育的问题,也欢迎与我们交流。
—完—
亲爱的朋友:
你第一次听到“T形人才”的概念,是在什么时候?
若干年前已经有了这个概念,只是近年来对这种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
希望本文对你有所启发。
祝好!
智能观 灵米
2019-9-16 于北京五道口
来源:gettingsmart
作者: David Ross
智能观 编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