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表弟写的一小段字,“是故圣人无私以成其大私。不论是读老子还是读马克思,他们高明的地方都在于分析人的行为永远是不惮用最黑暗的自私人性的与利己去分析人性的。这种高明在于,连这种最自私利己的人都能教化,教化还有恻隐之心的常人又有什么难的呢。”
不禁想了想人性。
不是圣人的普通人都有自私的一面,圣人也有自私的部分,只是可能心怀全人类或者全宇宙而比较会跟这个部分对话。
人终究属于大自然里的“兽”类,身上有兽性,所以比较自私、强势一些的人,好像通常会活得更好更久,在成就和物质方面获得更多;但人身上又有“仁”性,比较“仁义”又不失爱自己的人,在人际关系上更为和谐(总被欺负的脓包或老好人除外,他们应该不是“仁”,而是对别人有太多“怕”),在人际支持和情感方面收获更多,如果做事比较踏实不断精进,就会成就和情感的积累都比较丰厚了。
而理论总是简单化的,一个真实的人的心智模式、心理结构、性格,总是包含着许多复杂的因素,有些怀着成就利人利己的事业的美好梦想的人,也许会受困于一些难以认清和修正的心理模式,徒耗本可以用于精进做事的精力。并且,外面的世界上有各种不同“兽性”/阴暗面的人要面对,需要好多好多勇气和大智慧。总觉自己太幼稚,有太多心理模式阻碍着,那就多读圣贤书,多觉知自己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