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被称天子,既是天之子,必然有神迹。
朱元璋即如此。
母亲怀孕后梦神人赠丹,起床后仍口有余香。生时红光满室,邻里以为起火,提着水桶跑来相救,却发现,哪里有什么火呢?
当了和尚之后,仍然很神。
国家级巨著《明史》这样记载——
太祖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逾月,游食合肥。道病,二紫衣人与俱,护视甚至。病已,失所在。
看到没,吉人自有天象,神人自有天佑。两个紫衣人是谁?不知道,反正是突然就来了,突然就走了,甩一甩裤脚,不带走一粒灰尘——不食人间烟火啊……
(童年朱元璋 剧照 图片来源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明史》乃是堂堂正史,记入如此虚妄之谈,其实是小传统。只不过,这件让人张大嘴巴表示惊讶之事,并非编修明史的张廷玉等人杜撰,而是出自清朝文苑第一人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里。但谷应泰的三观,却比《明史》正得多。
谷应泰写到——
太祖年十七,九月,入皇觉寺为僧。逾月,僧乏食,太祖西至合淝,历光、固、汝、颍诸州。道病,辄见两紫衣人与俱,病差,遂不见。
列位,这段文字,与《明史》中的,差不多,但有个关键,《明史》并没有记载。
谷应泰说朱元璋路上生病,“辄见”两个紫衣人。
啥意思?
按谷应泰的说法,就算真有紫衣人,最大的可能乃是朱元璋的幻觉,他生病时看见的。这种现象,相信很多人都有过,幻听幻视,一点也不奇怪。
(朱元璋剧照 图片来源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但《明史》里,直接说“两紫衣人与俱”,则根本就是真实存在了。
《明史纪事本末》里是可能,到了《明史》,就成了实实在在的肯定。
而且,谷应泰对这些神迹,是这样评价的——
天物克基,虽曰神运,盖亦有人事焉……紫衣视疾……论者啧啧,莫不谓生而神灵,天之所授也……观其救民涂炭,除暴去苛……是其仁也……入金陵而拊慰父老,是其礼也……是其智也……是其勇也……是则五德既备,百神自呵。而术数之家沾沾以休征福应为王者受命之符,则但知其得天,而不考其顺人,良足哂也。
(朱元璋剧照 图片来源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意思很明白,朱元璋先仁义智勇,办起事来才有如神助。而非他本是神子,所以办事顺畅。
只说他上应天时,而不说他下顺人和,真是可笑啊……
张廷玉等人在编《明史》时,肯定看到了“良足哂也”四字,但仍断章取义,曲解谷应泰的记载,或许主要原因在,对于皇家而言,应天命比能力、德行重要得多。如果否定朱元璋是神之子,不等于就否定了爱新觉罗家的神圣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