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学堂品书

作者: 王德敏坦夫 | 来源:发表于2018-06-10 15:20 被阅读50次

    敏学堂品书 -----王德敏书艺品评文选

    敏学堂品书

    -----王德敏书艺品评文选

    1. 王德敏艺术简历

    王德敏 字文美 63年生 别署敏学堂主 自小喜爱艺术,国画曾受教于刘雨叔、江涛等前辈,尤钟情中国传统山水与书法,书法取法魏晋,以魏碑楷书为主调,行隶笔意渗入,使作品具有丰富的表现内涵。在作品中着重强调魏体用笔的内在力量。适时增加一些方笔,既有二王的儒雅气息又有魏体的古h扑张力,体现出刚巧柔相济的艺术效果。国画以元代黄公望,清代石涛,八大山人为范本,以书入画,主张师古人师造化,在气韵及造型上下功夫,以达到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书画家,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会理事兼评审委员会委员。赣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宁都美术馆副馆长,瑞金市书法家协会顾问,赣州市书法研究院特聘书法家,罗牧书画院副院长。

    王德敏在中国书协举办的国家级书法展览中入展

    20011年6月月“全国首届手卷书法展”入展

    2007年“全国第九届国展”入展。

    2006年“中国书法第二届兰亭奖”入展

    1997年“第七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入选。

    1998年“第七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入展。

    1998年“第二届全国正书展”入展。

    2000年“第三届全国正书展”入展。

    2000年“第四届全国楹联书法展”入展。

    1997年“新世纪全球华人书法展”入展

    金圣杯“第五届江西省书法篆刻展”获一等奖。

    “第三届江西省中青年书法展”获二等奖。

    “果欣杯全国书法篆刻大赛”获一等奖。

    全国第一届魏碑书法大赛获二等奖。

    艺术简历入选《世界名人录》,《中国当代名人名选》,《中国书法家名人录》等词典。

    坦夫自题

    ------写在将要出版的作品集

    宁都东龙现有一处坦夫祠,为清代古建筑,前年余与曹真一同来到东龙,觉其周边古建筑保存非常完好,文化底蕴深厚,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在村东有一处祠堂名日坦夫祠,至于其来历及出处也因年已久无从考究,余觉得坦夫应为为坦诚的人,

    坦率的人,如取为笔名,最为适宜自已的心境,今将要出版的作品集上要写自题,其文如下:

    德敏字文美。号坦夫。别署敏学堂。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赣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余出自医药世家,父亲生前忠厚善慈,仁爱待人,乡邻无不敬重,余自幼也受其影响,为人为艺真性率然,纯朴笃实,喜交八方艺友,善结四海墨缘。游于瀚海,醉心钟王,师古人,师造化。书摹兰亭清劲骨,心随魏晋不羁风,以立身立命为根本,传道授业为已任,三十而专攻,四十而立名,五十而求真趣,心游万仞,鹜极八荒,觉宇宙之广渺,悟艺海之真谛,唯才疏学浅,诚徨诚恐,须尽力尽为,恭谨慎微,读周庄而思逍遥,听流响而觅知音,此景此情,乃悠然快事也,叙之以文,聊以为序。

    敏学堂记

    论语:子贡问日:“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故吾学书堂取名为敏学堂,集书艺,绘事为一体,广收子弟,传道授业解惑也。宁都古之为客家摇篮,文乡诗国,有清以来,文人裴出,易堂遗风,声扬海内,罗牧之画艺,开宗立派,广为传颂,敏学堂为宁都名士王德敏所创,德敏先生敏于行,纳于言。敏学堂秉承先贤之精神,于艺事精耕细作,尽心尽为,所授子弟千人,其中不泛贤仁英才,假以时日,定为国之栋梁,艺苑之贤才,以增文乡之风韵,诗国之美誉。书法为小道,正道为做人立本,何况古贤立世立命都以德高者为上,“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艺事一道终须一生亲为,觉其精妙,感其甜酸,悟其境界,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壬辰新春,述以记之。

    敏学堂坦夫于宁都

    勺庭艺社记

    勺庭即清魏禧雅居,在翠微易堂西北,广榭阑干廊步,花木纷呈。经易堂后圃登百石阶,一泓莲池,莲池周边有腊梅,竹,桃花,梧桐等,四时花不绝,彭上望诗云:“云中莲叶秋池艳,半天桃花春井香”,魏禧在勺庭著有魏叔子文集等名作传于世,魏伯子诗云:“拔地孤峰逼太虚,青松黄竹隐吾庐,三径露葵千日酒,万重云岫四围书”光阴荏苒,易堂已不复存在,勺庭遗址也难寻,唯九子浩然真气永存矣!

    三百年后,宁都古邑,正值癸巳阳春,为承继文乡遗韵,易堂古风,宁都艺苑契友,相聚翠微山下,结艺社,操翰墨,取魏禧吾庐勺庭为艺社之名,以酒赋诗,以艺结缘,矜尚气节,扩展胸志,坚守操行,魏禧吾庐记有云:“好山川之奇,求朋友,揽风土之变,视客死如家”。孔子云:“志士不忘在沟壑”。古贤在山水中寄乎于志,发乎于情,吾辈也应效仿,立言立行,品高则艺高,时风虽浊,而吾等也应激浊扬清,文以载道,书以写心,精诚坦荡,开放胸襟,性情虽异,一心为艺,自得自怡,是以为记。文雅居德敏述之。

     ̄文雅居书斋铭

    □王德敏

    陋室一间,修竹数竿,纸窗映雪,晨露微侵,此时独坐室内,一杯正山茶,一方七星砚,几枝折笔梅,有友至,竹风声响,愈喧乃静,家仆扫庭,焚香诵经,住来林阴中,清光照于画上,风雅可人,何必醉酒金迷,自笑平生为口忙,吾等俗辈,乃置身于静响风清中也。

    余曾居老溪寺江,四围山峦连绵,门前一溪,自梅河入村,堂中对笔架峰,乃文峰也,吾闲来此,清茶一壶,溪江散逰,隐逸挑园,实为平生愿,遂成五言排律一首以叙之。

    万竿修竹居,清露湿阶矶。适我独幽处,隐然寻採薇。门前溪涧水,户掩白云围。时有高吟客,乘舟日暮稀。不辞随意处,相期归去来。

    人生八雅

    古时人生有八雅 :琴、棋、书、画、诗、酒、茶、花 。今时人生八雅:赌、色、麻將、文丶字、画、音、诗,君不见神州麻将闻天下,除却成都即阳都。民和城安人长乐,大胡扛开见钱来。君不见赌徒豪赌红了眼,千金散尽不复来,妻离子散家也散。君不见天下文章一大抄,吹牛拍马比谁强,君不见俗字俗画满画廊,大红大绿土豪赏,君不见县官二胡上殿堂,五音不全笑脸奖。君不见文眹主席爱哂诗,恕砸电脑写白字,"今日高兴洗脚后,明日健步又爬山”,人生得意须尽欢,吾弄风雅学时人,可惜才疏难入境,诗写梅兰与心声,画出山水至灵性,书通百碑方为妙,棋下计白当谋智,琴音通达方从容,禅茶一味闲对月,醉酒当歌忘愁何,花下窗前人独立,与尔同销万古愁。

    永州记逰

    □文雅居坦夫

    丁酉陽春三月十五,余与子显龙往永州观全国草书展。是夜,在虔城八境台小息,与宁都名士郑南生饮茶赏画,相交甚喜。二日,与李安华丶吴肇建、黄裕平、赖莉华、胡克龙、张声林、郑人凤,钟斌等赣州名家一行十五人同往湘南名城永州,途经汝城,山峦叠峰,郁郁青青,车至高架飞虹,如天马行空,恍若云天。行至九嶷山处,适逢浓雾,能视度不足五米。又行十里,雾散,景色宜人,如入隐世桃源。几经迂迥,终至永州图书馆。入展厅,四百余幅草书,各尽其态,流连注目,或"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

    往馆楼顶层乃品茗挥毫之所,馆主收有子贞行书四屏,记有慈湖之程氏与苏子丶参寥饮酒赋诗之交谊。厅中左右摆有二石,石各有二字,视为"江山","红豆“,有行草笔意,巧夺天工、大扑不雕。众快然之意,喜形于表。有“江山美人一揽之感"。赏毕,主客挥毫泼墨,以尽骚人雅兴。

    三日,往浯溪观碑林,唐元结于761年撰写《大唐中兴颂》,后颜真卿将此文书之镌刻于江边崖石,因其文奇、字奇、石奇,被誉为浯溪“三绝",明代解缙题“石镜”有诗曰:“水洗浯溪镜石台,渔舟花草映江开,不如元结中兴颂,照见千秋事去来”。迂进碑崖顶途中,遇有一石,如灵通茶壶,石底形有一洞,可用柴生火煑茗,传闻宋米芾至此三拜其石,欲取其有。久久不忍释怀。至顶有“窊尊夜月”;传元结在峿台石巅凿一“可容斗酒”的窊尊,每逢晴夜,常与友颜真卿围坐畅饮赋诗、赏月吟怀。但因酒不能继,山神便引湘水入尊变成醇浆,使“窊尊无底不愁空”。后有酒妖盗尊,吕仙为之劈妖。今窊尊石上还留有吕仙剑划,酒妖的足迹和臀部、睾丸印痕,一切宛如自然天成,活龙活现,引人捧腹。

    午至"绿蕉庵“,欲寻草圣怀素遗址,门前有"草圣故里”引入视线,进门,友裕平兄大呼“吾等是否误入精神病医院",中有一筑,确有"永州精神病医院"字样,可怜千年之后,怀素是如何感受,今人是否根据怀素"忽然惊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之书写状态,也列怀素为“异常之人",草圣何受如此境遇,感叹之余,兴致乃无,众余草草观怀素草书千字残碑,后而归。

    艺术联盟莲花山抄经

    酉春之初,时细雨霏霏,雾满虔城。艺盟众友二十余众,驰车前往莲花山千年古刹青莲宝寺,途中翠微山水若隐若现,半山云横遮峰,神弛心旷,宛如水墨长卷。至莲花山间,路曲盘蜓,晃入云天,可视不足五米,不知所处何方仙境,至山上云开雾散,百余尊观音迎面合掌静立,顿生肃敬之意。寺中抄经堂边,有文物陈列馆,馆藏明清碑刻,铭记青莲古刹历史,初始西晋,几经修善,终为江佑佛教圣地,香客绵延。至抄经堂,十二书者,圃坐入定,铺毫呵墨,楷丶行、隶各兼,心性双修,抄心经十二卷与古寺供奉。午餐毕,二十余客齐聚一室,品素菜赏梵音,并合影,心智乃安也。余占五言古韵一首以叙之:

    莲宇凌霄汉,天湖浴福徊,月池荷芰滟,灵塔揽辉开。半壁梵钟响,鳌鱼拜佛台。镇山宝树盛,甘露润尘垓。经书写禅影,幽意随风来。

    艺术联盟一周年庆典活动暨雪琳拜师记

    丁酉金秋夜,王德敏艺术联盟二十余众,欢聚于虔城忆境江南,此地有修竹园林,小桥曲径,闲庭徐步,明月高挂,月色遍洒,清雅兴然,逰目骋怀,乃快然自足也。夫人之相交,把酒言欢,情真意切,独乐不如众乐也,以茶会友,以书冼心,人生有此境界,吾辈何忧也。警营有女名雪琳,生性纯良,喜书善饮,酒过三匝,众人轶醉。雪琳心诚,以茶代酒,尊余为师,余感之惇真厚意,遂成师礼,友直勇、晓琳皆于傍同贺。余日:人生有涯,学海无涯,唯德馨品高艺真也,望雪琳专于艺事,以赤子心待人接物,将敏学堂发扬光大。礼毕,杯盤狼藉,众人移步茶庄挥毫品茗,余也尽兴泼墨,后乃归。

    曾莹拜师记

    丙申秋日,余与江春生兄在天和香舍品茶听琴,香舍香霧袅袅,余音绕梁。州人淑女曾莹在傍添香,畅谈之中余与春生兄聊及书法山水,快然之意使莹恍然入神,莹问及余所作寒江钓鱼图是否画中有画,余曰:何以见得,莹随及一一点出,画中寒江之渔舟傍,山石逸笔草草,若鸟,若短发少女,楚楚可人,余与春生兄惊叹此女艺术想像超乎常人,欣悦夸赏之声不绝于耳,莹慕春生才高广识,顿生以春生兄为师之念,春生兄亦欣然应许,嘱咐莹今后发奋刻苦,以成大器,师徒茗茶礼毕,乃成一段佳话,春生兄与莹因画而结师缘,可谓赏心乐事也。

    筱兰拜师记

    丙申吉日,秋高气清,室雅花香,学生筱兰性静和、喜瀚墨,善大極,化柔指于毫端,运千斤於心田,实为通才。是日也,虔州诸子,齐集一堂,把酒论书,心旷神悦,余与筱兰一年前因书道而结笔缘,今与余行师徒之礼,乃快然乐事也。余日:“习书道者应不谋利而秉大义 ,不畏强而舍已身 。言当守千慎,行须善始终 ,平常本虚怀若谷 ,心意以精益求精 ,持之以恒, 属高尚之书德,以书载道 ,以德养性" 。吾嘱此言,以励其志,叙以记之。

    享受寂寞

    余喜书画四十余年,成绩不多,感悟不少。字里行间,感受喜悦,享受寂寞。静若处子,心如月光明沏,思如泉水不涸。独持己见,一意孤行,从而迈向高境。人生苦短,有忧有乐,沉迷声色,光隂虚度。平和简静,淡泊自如。书画修性,长寿康安,若齐子八十而衰年更法,宾翁近盲而写心。典范犹在,历目在景,文以载道,书以写情。怀素观夏云而悟草法,鲁公橹桂桨而体'一波三折'。感悟生活,体念生命。太白'将进酒“云:'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義之饮酒写兰亭,东坡邀月赋赤壁,太白醉吟诗百篇,琼漿玉盏,美味佳人,成就多少风流韵士,激发无数传世经典。湮没不少惊世奇才。六如居士烟花巷柳寻春意,春色满園人独孤,徐文长诗书双绝古少有,借酒消愁愁更长。黄州赤壁苏子逰,酹酒舒怀月光柔,既兴感慨一世之雄又如何,灰飞烟灭似梦秋。东晋名士兰亭觴,曲水流畅目骋怀。'因寄所托,放浪形骸,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然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交相辉映二名作,千古绝唱怀苏王。文以相传历千年。享受古雅自适闲。

    如何赱出困局

    思想的保守,不思进取,固步自封将是人生最大困局,要走出困局,唯有洗新革面,另取炉灶,卧薪尝胆。书法亦如此,功成名就之后,不愿意思考问题,以为掌握了书法之技巧,书法不过如此,所以坐井观天,做个抄书匠,如何不成抄书匠,走出书法困局,应该是当代年青书家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学而不思则岡'”。学识,修为,历练,执着,才是一个书者应有的基夲素养。成大事者,虽无超世之才,必须有坚韧不拔之志,立志立身乃为根夲,书艺一道,感其艰辛,觉其精妙,心中有书道,方为走出困局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人间词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想要认清楚一件事,就必须跳到事外来看。可惜我们不是开了天眼,静看凡间的神,我们只是凡间人,是被看的那个。古时许多学士也是寂寞的,他们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付之学养与修为上,心能沉静下来也是一种亨受,一个人写字,一个人品茶听昆曲,何乐也。众乐不如独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寿,智者静,书画之乐写之情,发乎心。有此心足矣。

    书法探索

    二王体系的书法学习首先要分清楚可以初学与不可初学的书家,可以初学的有赵孟頫丶董其昌丶李甾丶苏东坡丶杨凝式丶颜真卿丶禇遂良丶于世南等等。他们的书法取法二王的气韵与风骨,并且有自己的个人风格与特色,风格典雅灵动秀逸,秉承了二王的儒雅气息,也是二王书法的正脉。特别重要的一点,他们的东西没有在书法中注入太多的个人习气,从他们入手上追二王,可以让你进入二王书法体系的高格调,但是如果你在学习过程中不去思索,按步就班,不会举一反三,深刻体会,终究也不能形成自己的个人面貌与风格。另外一方面更多的是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充分体会儒家丶佛教丶道教的思想与内涵,体会书法与人品的紧密关系,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书法艺术达到很高的层次, 第二类风格比较强烈的书法家象欧丶王铎丶张瑞图丶杨维祯,金农,等书家,他们的书法虽然也取法二王,有着自己的个人风格,用笔上有明显的个人特点与习惯,但是初学以他们入手会让你不知不觉中占上一些他们的习气,让你终身难以从中超出,如果你想走出一定要有超人的悟性与胆识。而且要充分吸取二王的儒雅气息,形成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现代人容易放大古人的用笔习气,如米芾的蟹爪钩,黄庭坚的颤抖用笔,张瑞图的尖薄方折等等,这些古人的习惯都被现代人局部放大,而且乐此不彼,要知道古人的这此用笔特征只是在刨作过程中'的整体布置安排的匠心独运。如果你的作品到处都是蟹爪,每个用笔都尖薄刻意,这样的东西肯定上不了墙面,被人所丢弃,书法要有高格调一定不能缺少二王的清雅气息。不能没有对自然对万物的感受。不能缺少人品与文化方面的修养,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舍身取艺的奋发向上的精神,这也是二王书法给我们所带来的精妙之处。

    当代书法创作只作书奴,不见性情,只作复印机,不注感情,不知是否列入写字范畴,何谈书法艺术,虽是书写,我认为先有热情才会有功力及气韵,古人云:“欲书先散怀抱“。只有一放开心怀,书法才能上高境。 试想千古名作兰亭序是晋人游目骋怀后之舒情佳构,祭侄文稿是颜鲁公悲愤之中的心情写照,寒食帖是东坡士途失意时的凄凉情怀,现代书家太都没有经历过这些,对书法理解只能太部份停留书法技法的学习上,加上文学修养与学问达不到古人高度,大家都沉不下心,不去老老实做学问,而是走捷径,以集字抄袭为主要创作手法,更为恶劣的是找抢手代笔,从而达到加入中国书协的目的,一旦加入中书协,就忙着拍卖、抄作、拉帮结派抬高自己,这些急功近利、见利忘义之恶习,从而使书法这一中国传统艺术在社会人们的认识当中并不是想象那样纯净,艺术一旦染上铜臭味,它的影响可想而知,最近习总书记对文化艺术提出七点要求。希望中国艺术家扎根生活,扎根传统,勇于创新,作人民群众的表率,为群众贡献出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书法家们从我做起吧,中国梦需要你的正能量,正思维。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才能在世界之林立于不败之地,历史将会永远铭记你们的艺术成就!

    1. 书画同源,皆为心画。

    中国画除了讲究构思及色彩、墨晕的处理,对线条的要求也很高,如能把书法用笔线条渗透在中国画中,会让人产生用笔的节律及韵致上的共鸣,回之无穷。反之,在书法当中溶入中国画的意境及构图,使作品有虚实浓谈的趣味性,大大丰富了笔画的艺术表现力,如董其昌。八大山人。林散之。王铎等大师无一不是书画俱佳的高手,为世人所崇拜。

    2.音乐与书法 水乳交融。

    平时在创作书法时,放古笙《高山流水》、《平湖秋月》名曲,使自已进入一种忘我的意境。在用笔时随着曲调的高低快慢节奏而尽情挥洒,写出来的作品会产生轻松自然的美感。根据书写内容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音乐曲调,如书苏轼《水调歌头。中秋月》时,我们可选取蔡琴的《明月千里寄相思》,让音乐与书法自然溶入,从而达到品之久远的艺术效果。

    3.刚柔相济,碑帖相溶。

    汉魏书风所体现的是沉厚浑朴,气韵生动的特点,充分展现了北方民族强悍大气的艺术面貌,而二王书风却以另外一种温文尔雅,不激不励,风规自远的风格展现在世人面前。二王书风讲究的是用笔上的灵动洒脱,气韵上的流美华丽。二王流行中国书坛虽有一千多年历史,但如若研习不当容易笔划形成面目单一,柔软无力的效果。历史上很多大家都是碑帖相溶的典范,元代书法大家赵子昂早年学二王几乎乱真,到中晚年书风为之一变,主要原因是他溶进了魏碑墓志的用笔特点,在楷书作品中强调魏体楷书用笔的内在力量。适时增加了一些方笔,使作品既有二王的气息又有魏体的张力,真正做到了刚巧柔相济的艺术效果。

    广东省企业名牌画报

    现在很多比赛中获奖的作品都是以甜俗为美,具体体现在作品笔画上,做作刻意少自然,结体上安步就搬,创作上也一味效仿当今所谓名家的作品,很少有那种激动人 心的东西了 ,前些时间的流行书风虽然被人所忘怀,但起码有的作品打破以往传统中的视觉,效果好,冲击力大 .还有现在的作者都把精力花在装裱形式感上 ,每次书展如同千人一面,一些作者还乐此不彼,把入展入选当成参加书协的敲门砖,对于字内外功却很少花精力 ,要知道书法作品白底黑字才是最美的表现形式 作品的风格特点都体现在上白底黑字上,在色宣上是很难看出作品用笔的来路及前后层次, 也看不出作品的真实面貌和笔墨效果.其实展览和作品获奖就不能相同并论分别对待,如果是书法展,为了满足广大观众的雅俗欣赏,多些形式感强的作品也无可非 议,但象书协这样的权威举办的赛事如兰亭奖我看更应看重作品本身的含金量及作者的笔墨才情,对于笔墨功夫扎实,才情丰富,气韵生动的作品,不管是写出在一 张白纸还是毛边纸上,我看都不会影响它的艺术效果,古代的书法作品都是以拙取巧, 熟后能生的经典 .如赵子昂虽然历代书评说他是比较流美的 ,但他不流俗,不要说功力无人能及,神采气韵上也有二王之风采,如董虽俊雅,但在气韵及意境上少有对手,这些大家之所以作品流传万世,风靡书坛靠的就是基 本功+学识才情.在古代也确实没有为展览和比赛而写字的创作了,当代五花八门的书法展及各种书法比赛使的作者难于应承,很难沉下心来搞书法,为了名利,你 说能有多少好的作品展现出来,对于那些获奖作品也无非是举办当事人为了掩人耳目的一种技俩.我们应当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当代书坛的流行风又将刮向那里, 我们试目以待...........

    书法创作中要历经的四种过程

    王德敏

    一是漫长而又艰辛的临帖过程;这一过程也就是描摹、临摹过程,这一过程是非常重要而艰苦的,一个书法家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临摹字帖,因为临帖就是向古人学习的最好老师,从古帖中我们能学到许多东西,知道先贤是怎样用笔,怎样安排章法,怎样写出来的书法才更具有法度。可以想像,一个不注重临摹基础的人写出来的笔划肯定是非常浮浅心燥的,历史上很多书法名家都是一日临帖一日创作的,象王铎,老米都是这样学习的,他们从原帖找出古人的用笔方法,然后再运用到自已的书法创作中去,“古为今用”是我们学习书法的一种最有较的方法,我们只有“以古为镜”,才能从中发现我们平时学习到了多少东西,才能对比出自已的差距和缺陷,明白自已在漫长的书法道路中前进的正确方向。

    二是化帖为我用,融会贯通的具象书法过程,这一过程讲究“心悟”,在书法创作中临帖功夫虽然如火纯青,如不能把古帖的用笔特点及个性特征体会透彻,容易形成两种情况,一是用笔上不敢越雷池一步,如同机警照搬原帖,虽说能达到乱真效果,但也只是个复印机而已,并不是高明的书法家。另一种情况就是在没有消化原帖的状态下完全脱离原帖,随心所欲搞所谓的创新,走向一种极端,满纸沾染习气,流为俗品。这些都是没有消化原帖不知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而造成的营养不良的结果,书法创作中怎样做到既能消化原帖,又能开拓创新确实是我们今后要重点研究的课题,这需要我们有丰富的学养和艺术感悟能力,书内功重要书外功固然更重要。如宋代书法家黄庭坚不但书法写的好,而且诗画皆能,他对草书笔法的领悟就是在观渔夫摇橹而一波三折而想到的笔法的曲动和涩进。

    三是畅情舒怀,挥运自如,结构天成,心手合一的意象过程,这一过程更具有文化内涵方面的意境,他和具象过程不是同处在一个程面上,能达到意象书法的书法家也不是很多,如大王的“兰亭序”,就是在佳时佳人佳地所产生的伟大佳构。

    四是天人合一,无法中有法,道法自然的空境书法过程。这也是中国书法最高境界,要达到这一境界的书法家必需要做到舍生取义,具有强烈的民族心和爱国精神,它不仅体现在书法技法上的完美表现,更重要的体现在人格上的高风亮节。中国书法只是他们用来表现强烈爱国情感的一种方式,如颜真卿,黄道周等书法家将他们的情感注入到字里行间中,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书法给后人一种壮怀激烈,凛然正气的英姿风采。

    君子之交淡如水

    ------记临川书法家胡龙泉

    昨晚梦见与龙泉兄在一起欣赏一幅山水画,身傍还站着二位美女,胡兄微醉,评画时涛涛不绝,妙语如珠,听的二位靓女一同入神。。。。后面省去三十九个字。醒来时方知是梦,于是记下这段奇梦。。。。。

    我与胡兄相交有十多年,可谓是忘年之交,胡兄现为才子之乡临川书画院名誉院长,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胡兄年长我几岁,是良师也是益友,胡兄信佛,知道佛能渡人,中国的书法家大都信这个,我也是,佛教讲究因果,讲究缘份,讲究妙悟,虽说我对佛教不是懂得很深,这也是我对佛教大致的理解,我与胡兄相识与江西省第四届中青展,当时我还是个对书法的苦苦寻求者,可能是缘分的原故,我俩很能聊,观点又一致,于是陌生人就变成了知心朋友。

    随着时间的流失,一晃又是十年,年龄大了很容易怀旧,虽然各自身处异乡,却总忘不了相互念叨,“有好友来如对月”,那怕一个电话,一个短信也是一种友情,记得我每次到抚州,胡兄总是找来一太帮朋友与我相聚,那真是开心的不得了,写字喝酒聊天。。。。。人生之快意莫过于如此。胡兄喜欢酒,但不敢放开喝,怕醉了又要朋友相扶回家。记得一次胡兄微醉,兴然提笔急书,一幅狂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展现在大家眼前,后来我问他当时你写字时是怎样的感觉,他说:“当时的感受就是兴奋”,朋友们大笑,于是我想起王羲之了的兰亭也是在这样的佳时佳句佳构的环境中产生的。胡兄的这件狂草率意天然,不加饰做,开合有度,收放自如,苏东坡有名句“无意于佳乃佳。。。。。”

    最好的书法作品应当是具有率意自然的意趣,字如其人,书为心画,胡兄热诚好客,对朋友怀有真诚之心,所以大家不但是喜欢他的字,还喜欢他的为人,胡兄于书法一道沉静几十年如一,朝临王铎,暮写赤壁,字里行间无不倾注他着对书法的情感与心血,他上次到罗牧书画院与我家乡的同道朋友在一起交流,同道朋友无不对胡兄的书法交口称赞,说他有大师之象。。。。。于是我又想起一个问题:中国书法发展到现在是否已经脱离了本质,成为装饰展览与加入书协的牺牲品。可以这样认为,在中国象胡龙泉兄这样具有大师之象的人应当不少,但这些人不为功名,沉静于寂寞之道,专心于艺事,他们把书法做为人生的必需的功课,他们的执迷,是后来人最好的楷模,象江西的陶博悟,黄秋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敏学堂品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enf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