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古代书法人物介绍
1衷愉(?-990) 字叔和。江西宁都县城人。
本姓哀,为汉哀帝刘欣后裔。其父哀景元曾任洪州(今南昌)刺史,遂由中原徙洪州定居。后为避黄巢乱,愉领寡母逃至虔化 (今宁都),建宅定居于翠微峰北之君子峰,闭门苦读。学成,满腹经纶,且精书法,尤工真、草。南唐保大元年,中主李 即位,迁都洪州,并改洪州为南昌。时虔化隶属南唐,愉赴南昌省亲,得其父生前好友荐于中主殿前为官。因愉聪明过人,品德高尚,又有真才实学,几年后升为礼部侍郎,并赐姓衷。不久,又升礼部尚书。后主李煜即位后,愉仍任原职。北宋开宝八年 (975)唐亡于宋,宋太祖欲保职留用愉。愉坚辞,弃官归虔化,奉母隐居东阳山岩,终身不出。[1]
哀愉自幼聪明好学,长大后学识渊博,善真草书法,德高望重,深受皇帝的器重,官至礼部尚书。北宋开宝八年(975年)南唐降宋,愉不肯降服,弃官归宁都,奉母隐居于金精山区东旸峰。黄冠野服,终身不出。现在衷氏族谱皆视衷(哀)愉为衷氏始祖。
2谢士章(1581-1637):字含之、与苏,号石渠。明朝诗人、书画家,万历年进士,出生于江西省宁都县黄陂镇杨依村,江西宁都知县陈时言是贵州省普安州的举人,收为养子,因名陈士章。在贵州成长,万历四十年(1612)考中举人。万历丙辰 (1616年),以籍隶普安陈姓考中进士,登第并对养父母尽孝对陈氏兄弟尽责后,疏陈情奏请复姓谢。书画家 题写祠堂谢士章专于真草篆隶,扁额大书,尤为人重,善书画,精于真、草、隶、篆及山水花鸟、竹木禽兽。有书法集行于世。
他还特意到黄陂杨依,为本族东山谢氏大祠堂题写“谢氏家庙”的大门门楣,以及正殿“著存堂”匾额题字,事见《珍溪东山谢氏族谱·崇祯甲戍珍溪大祠记》:“丙辰岁石渠公成进士,邑候时君敦中揭匾竖栋,崇祯庚午岁(1630)奉旨复姓归宗,缙祠祀祖,翰林院大学士李君标为之题匾,斯足以兆矣。堪舆之言信不妄也,将来箕裘相继,科甲蝉联,岂有既耶。其中堂匾以:‘著存堂’乃石渠公所书,前楹匾曰:‘进士’乃邑候时君所书,大门匾曰:‘状元进士世家之祠’乃李君标所题。”遗憾的是,“著存堂”牌匾在十年浩劫中被毁,重修时恢复三个一米见方的白牌匾体大。
历任广东增城知县、南京刑部、浙江清吏司添注主事、广东清吏署郎中主事、云南楚雄府知府、重庆府知府、广东副使、云南临沅道右参政(从三品)。
他的得意门生陈子明,是明末清初江南鼎鼎有名的岭南才子。
3曾应遴(1601~1647年)字无择,号二濂。江西省宁都县县城人。崇祯七年 (1634年)进士,授刑部主事,累迁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御史。值李自成起义,应遴上疏论兵事有远见,但因朝政倾轧,终无所补,解职归。明亡,清兵破吉安后围赣州,杨廷麟、万元吉守危城,应遴与仲子灿动员闽地山泽间兵数万赤日徒行二百里驰援,败绩,不久病卒。著有 《枢垣言事》、《篆草焚余》并行于世。其后裔在县城西曾为其建祠筑坊,今坊已毁,祠尚存,人称 “司马祠”。
4魏书(约清康熙初年去世),字石床。县城人。著名画家。先世从中原南徙,辗转而至广昌株源,宋末由株源分徙宁都。
魏书聪明好学,工诗词,善书画。真、草、隶、篆都极精美;画山水、竹木、鸟兽,穷态尽妍。诗写得痛快奔放,不做雕琢,如《望江楼歌》:“虎头城上望江楼,江楼之下水北流。力竭城破钟子羞,百步英血溅敌酋。满地瓦砾粉骷髅,啼风吟雨长不收。我欲认骨将何由?秋望江楼千古愁”。句句用韵,哀而不伤,一气直贯,很是奇特。
明亡后,书弃诸生,潜心著述。性情爽直,嗜酒健谈。每逢宾朋往来,常以粗茶淡饭接待。与挚友饮酒,一醉方休。至于谈论古今得失,探讨佛、道的异同,以及儒家哲理,话题展开了,则纵情奔放,四座倾倒,毫无顾忌。遇到不遂意的时候,就会仰天捶胸,痛哭狂叫,虽有贵人在旁,也毫不在意。
书品行端正,不贪图钱财。安徽歙县有位姓孙的商人侨居宁都,适遇兵荒马乱,将一箱金银托魏书保管。不久,孙某客死他乡,其子从歙县来到宁都,魏书便将金银原封未动交还孙某的儿子。
魏书一生著有《石床诗文集》20卷、《逸民传》3卷。生平事迹在《清史稿》、《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画家大辞典》及《江西通志》中均有记载
5魏禧(1624年3月2日~1680年11月17日)明末清初散文家,与汪琬、侯方域并称清初散文三大家,与兄际瑞、弟礼合称宁都三魏,三魏兄弟与彭士望、林时益、李腾蛟、邱维屏、彭任等合称易堂九子。字冰叔,一字叔子,号裕斋。江西宁都人,明末诸生,明亡隐居翠微峰勺庭,人称勺庭先生。后出游江南,以文会友,传播其明道理、识时务、重廉耻、畏名义的学说,结纳贤豪,以图恢复。他的文章多颂扬民族气节人事,表现出浓烈的民族意识。还善于评论古人的业迹,对古人的是非曲直、成败得失都有一定的见解,
魏禧著作有《文集(外篇)》二十二卷,《日录》三卷,《诗》八卷,收入易堂原版《三魏全集》中。另有《文集(内篇)》二卷,《拟奏疏》一卷,《尚书余》一卷,《左传经世钞》十卷。
魏禧像
图中有清魏禧、彭士望题的诗句
易堂九子群雕 刘维祺作
6林时益(1618-1678)本姓朱,名议霶,字确斋,江西南昌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卒于圣祖康熙十七年,年六十一岁。本明宗室。清初,变姓名,寄籍宁都。与南昌彭士望同里,共谋居处。士望与魏禧一见定交,极言金精诸山可为岭北耕种地;乃携家偕士望往。侨居十余年,与魏氏昆弟相讲习。康熙七年,诏明故宗室子孙,还田庐,复姓氏;时益不乐归,卜居冠石,结庐佣田以自给。时益为“易堂九子”之一。
工书法,喜为诗,晚好禅悦。著有冠石诗集五卷,和确斋文集,(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
罗牧雕像 刘维祺作
7罗牧(1622—1705年),字饭牛,号云庵、牧行者、竹溪。钓峰乡黄潭村人。江西山水画派开派画家。先世从中原南徙豫章(今南昌),再从豫章徙永丰,最后从永丰迁宁都。罗牧自幼刻苦好学,拜著名画家、宁都人魏书为师。
顺治乙酉(1645年),罗牧二十四岁,清兵攻占南昌,他在宁都与魏禧、林时益等在一起,并成为林时益的弟子,向林学习制茶。1652年,为了谋生和游学,他携家至南昌。在那里结识了不少明遗民中的文人画家,如徐世溥等。1665年,四十四岁的罗牧迁居扬州,在那里结识了一位有名的画家恽寿平,交游更为广泛。不久,由于时局动荡,又到南京,继而迁回南昌。此后罗牧常去北兰寺与澹雪和尚聚会,也同一些官场文人往来。当时八大山人也常去寺里作壁画。他们常一起在寺里谈经论画,或赋诗唱和。当时的江西巡抚宋荦对罗牧颇为赏识,曾作《二牧说》赠罗牧,并向上推荐,罗牧便成为“御旌逸处士”。
罗牧亦致力于书法研究,早年取法晋唐,书王羲之《兰亭序》跋一段,表明他沉缅于东晋“书圣”的传统中以探索新的途径。魏禧《书罗饭牛扇面》有云:“……画益工山水,林木云气悠远而不尽,疏而能积,其书法亦绝可观也……”。这说明罗牧的书法和绘画是同步发展的。清初书坛书风受董其昌影响较大,因为康熙皇帝喜欢董其昌的书法,天下所有读书人都以董体为范本来学习,清代山水画四大家之一王时敏是董的外甥,从小开始跟董学习书法山水,罗牧在扬州时与王时敏,恽寿平,方以智,龚贤等大家都有交往,所以罗牧的书法自然以董其昌为基础,并吸收二王行书圣教序为笔意渗以魏体方笔形成自已独特的书法风韵,以图附罗牧《七言行书立轴》,
(三)温应峤
温应峤(1629年-?),宁都县城人,字匡云。文学家,书法家。康熙十一年(1672年)壬子科举人。萧鸿鸣先生误其名为温应崇,字智光(应为智先),实非。应崇为应峤胞兄,顺治十四年(1657年)丁酉科举人,康熙九年(1670年)庚戌科进士。应崇应峤兄弟皆以文名闻世。《宁都直隶州志·艺文》录有温应峤诗多首,可以知道他与易堂九子过从甚密,如:《寿魏和公先生同庚》、《双江怀魏和公先生》、《过水庄寿魏叔子先生》、《答谢彭躬庵先生》、《怀魏昭士》、《哭魏叔子先生二首》等。温应峤与罗牧是相当要好的朋友,他在京城写过一首《都门怀罗饭牛》诗:
自从鲍叔分金后,罗子高风得复闻。齿颊流芳能活鲋,肝肠吐雪却成云。樽倾余沥情偏畅,榻近闲园梦亦芬。此际屋梁明月夜,燕台万里倍思君。
诗中用春秋时齐国鲍叔牙与管仲分金的故事和庄子“涸鲋”的典故,赞誉牧慷慨大度,为人热诚。忆及相交往事,身在万里之遥的京城也无比思念。罗牧去世后,其墓志铭由由雍正朝礼部左侍郎、大学士王思轼撰,温应峤书丹.
杨敬和(约1780年前后在世)字硕人。令琢仲子。工书画诗文,皆有奇气。年少,游踪半天下。曾乘舟洞庭,因风阻不得上衡岳。邻舟有陈 者,字兰庄,湘江间诗人也,偶登敬和舟,相与联句。陈云:"小艇逶迤候晚晴",敬和云:"江天寒重暮阴生"。陈云:"云藏古刹三千界",敬和云: "风落秋钟百八声"。陈大异之。遂联吟达旦,中间警句络绎。陈云:"如此江山合有图",敬和云:"霜缣谁入子兼吾"。陈云: "丰碑大篆磨神禹",敬和云:"宝瑟哀丝冷帝虞"。多至数十百联。阅数日,敬和以诗投熊学桥太史。时太史为岳麓书院山长,见诗中多舟次唱和之作,诧曰:"日前院生竞传诗人陈兰庄遇一劲敌,乃子耶也?"敬和由是诗名大噪。著有 《苓园诗草》。其七言如 "寒衾常借酒,佳梦或成诗"、"诗书肯受庸才铸,山水难为钝笔灵"、"清立老梅容对酒,绿园修竹不遮山"、 "沙鸟立窥波上影,岸花飞送雨余香",五言如 "晚虹斜截雨,秋水曲涵星"等,人多传诵之。年四十有二卒。
罗景治【清】字霈林,号集贤馆主,江西宁都人,为江西画派罗牧曾孙,罗烜仲子,随父徙金陵,幼承家学,宗江西派,气韵古雅,学其祖颇得神采;
乾隆三十八年补博士弟子员,后入国子监,因善书画荐入如意馆为内廷供奉,得见内廷书画,技艺大进,一弃荒率之气,主宗四王而入元四家,善青绿山水,所作一笔不苟,学王翚尤为神似,颇得高宗赏识,高宗万寿庆典命其作《万寿庆典图》十卷,甚得圣意,特赐“御前画士”匾额,进文林郎,因其曾祖曾得圣祖“御旌逸处士”封号,遂自命其楼为“双赐楼”,以为荣耀,时人称慕不已,遂画名遍海内,高宗品鉴书画常招于御前,曾为高宗代笔书画赐朝中大臣,惜其惜墨如金,不曾多作,平素均于内廷作帖落,且多不属款,以报高宗知遇之恩,传世极为难得;亦工诗山文,有《集贤馆诗集》十二卷,《双赐楼文集》六卷,董诰为之序。 【《绘图宝鉴继纂》《墨香居画识》】
8李仙友(约1850年前后在世)字一山。江西省宁都县洛口镇古厦村人。清道光十四年 (1834)举人。后考取内阁中书笔帖式,供职京师。曾馆穆彰阿家。穆为当时权相,欲收其为己用,以其诗文请人品评,评者认为 “此生有狂气,不可大用”,故作罢。后出任安徽霍山知州,洪杨之乱时,解职还乡。回乡后,初谒知州彭芝,彭道别时,指大堂两旁枷号示众囚犯,向一山调侃曰:“此皆宁都好百姓。”一山即严词相对: “还是老公祖之德政。”后施葆修调任宁都知州,有弟施三者,与地方士绅勾结,强取豪夺,民怨沸腾。百姓以告一山,一山但以手挥之,表示厌闻其事。告者误会其意,将施三处决。一山闻之,恐祸将及己,乃星夜雇四名健足乘小轿四日夜赶赴南昌。到时适为除夕,次早晋谒江西巡抚贺年。贺乃其在京时教读学生,对一山甚表欢迎,并留于公署设宴款待,请藩台、臬台两司作陪。未及旬日,施知州详文即到,指一山为杀其弟主谋。臬司向巡抚请示,巡抚笑曰:“吾师元旦人在南昌,何能作此主谋,此乃诬告。”即申斥之,并询问一山,施某政风如何。一山即直陈其事,并谓百姓如此妄动,亦宜惩戒。巡抚认为一山主张公正,遂将施某撤职,并惩治一二百姓结案。一山曾十年潜心经史之学,擅长古文辞及书法。曾有《香云书屋》诗文流于世。重修 《宁都直隶州志》时,有议聘一山为主修,因地方士绅惧一山耿直,恐其秉笔直书,竭力反对,未成。一山身瘦长,但能使二十四斤铜锏,可谓允文允武。因其在地方主张公正,保护善良,故被誉为当时士绅中主持正义第一人,有 “一山遮百海”之说
9邱鲸(约1680年前后在世)字叔方。顺治八年(1651)岁贡。家世孝友,鲸愈敦笃,奖引后进,汲汲若不及。子弟勤侍,动以古谊相规劝。为人解纷排患,尝先事弥缝,竟无知者。学博才敏,善真草书。曾作 《塔灯诗一韵》三十首、《望夫山诗》四十首。其 “药多忘味苦,花谢放身闲”之句,最为诗人称赏。其名入乡贤。[1]
10邱巘(1649—1722),字公陟,号水轩,江西宁都人。邱鲸季子。康熙丙子(1696)副贡。才思敏捷,诗文援笔立就。俊伟飘洒,如其为人。事母至孝,一味之甘必先以奉母。母丧,来吊者远近名流毕集。善草书,工题咏,遍游京省,墨迹流传至广。著有《水轩诗文集》。殁后以孙时随 赠文林郎、陕西榆林知县。
11邱珍(1873-1939)字伯藏,号果轩,派名礼珍。石上镇莲塘村人。1910年,北京法律学堂毕业。民国初年,当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四岁启蒙,母曾氏口授 《千家诗》、 《唐诗三百首》、 《大学》等,即出口成诵。五岁学书,用笔灵活,舅父曾铭,见而喜之,精心指点,后成闻名乡梓之书法家。十三岁能剖析孟浩然与王维两家诗之特征。其父试挑选一些珍从未过目之孟、王诗,隐名让其辩识,竞识别无误,屡试屡应。问其原由,答曰: “两家诗皆恬淡自得,孟诗有山林气,王诗则较华贵耳。”十八岁中秀才。不久父丧,家道中落,设馆授徒为生。1899年,督学使者吴士监按监宁都举行岁考,一连六场,珍皆名列榜首,邱和鸣与珍弟邱璧亦均名列前茅,故吴云:“宁都前有 ‘三魏’ (魏祥、魏禧、魏礼),今有 ‘三邱’。”1902年,拔优贡,中举人。初任宁都县梅江书院院长,继任江西豫章法政专门学校首任校长,后赴苏州从事职业律师。曾任民国政府最高法院检察官,被派往北平接受清大理院档案。不久,又任江西高等法院民庭长、江西高等法院第四分院院长兼民庭长。1917年11月为临时参议院议员。1918年8月为安福国会众议院议员。1923年冬,珍两任国会众议院议员,时北洋军阀曹锟为谋总统位,以巨金贿赂众议员,并对议员严密监视,不许离京。珍一察觉,即借口送侄南归,抛却乌纱,保得一身正气。因其为人清正,处世廉明,故深受乡人称颂。其弟璧中肯地评价其说: “性敦厚,神清气和,无疾言遽色。有所不可,介然自守,不随俗苟同。两举众院,持正义,拒贿选,蜚声议席,服官法界二十余年,依据法理,参酌俗情,讼得其平。”1928年11月27日任国民政府最高法院检察署检察长。珍谙法律,工诗,善古文,著有《瘦吟诗稿》、《浔厅判牍》等,可惜文稿散失,未能行于世。其生平事略 《江西通志》、 《江西近现代人物传》有载。1939年,珍病逝于铅山县河口镇任所,享年67岁。
12邱和鸣(1873-1939)字履荪。江西省宁都县县城人。
邱氏家族网上的邱和鸣肖像
清光绪三十一年 (1905)举人。曾举孝廉。善真草隶书,终身任教。为人敦厚,治学严谨,与邱珍、邱璧并称 “宁都三邱”。曾兆芹为他撰写的传略说:“邱公履荪,性益谨厚,学穷儒门。凡先正之言,沉浸涵濡,砥砺甚笃。早年聚徒讲学于南郊塔山寺。既举孝廉,尤爱新学,遂先后主讲江西省立第二师范、第十一中学、省赣师、省赣女师、幼中等校,历四十余年。其像赞云:‘春风所被广七百里,化泽所及逾三千士。’诚不过誉也。其生平虽不得游览名山大川,而发于文章诗联者,皆卓然有奇气。犹记一长联云:‘此邦有八印坛、双渔洲、翠微峰、金精洞,溯名胜千年,物阜民康,场圃陂塘饶地利;其人为董少保、陈都谏、曾司马、卢太常,更易堂九子,砺名砥节,学行事功足吾师。’于此,则见其襟怀高旷,思慕无穷也。每岁春节,或演古楹联,出于公之手笔者多矣。公诗追宋、唐,书法钟、王,草得孙过庭书谱神韵,隶写汉碑。晚年为诗文,暇辄选录日报上诗文杂著,日必万字。频年,高积至数尺不休。故为文,仿佛司马子长畅游名山大川,文益驰骋磅礴,得变化无穷之妙。晚年,曾撰《抗日周年纪念歌》一文,其中有云:‘去年七月七,事变起仓卒。衅端发难芦沟桥,战场弥遥万里遥。……难生不能屯动险,率十万健儿而训练,忠之属也可一战。……吁嗟乎!恨我不为鲁蔡阳,挥戈杀至海东洋。’虽六六高龄,其忧国忧民,为国效力之心,犹跃然纸上。
邱和鸣的儿子邱定光在回忆的文中说到:“父亲的书法,一些老人说:“宁都三支半笔,(邱和鸣、邱珍、曾柴僧,还有一个姓彭的算半支)你爸爸是第一支。”曾柴僧写道:书法钟王,草得孙过庭神韵,隶写汉碑。到底怎么个好法,我说不出来。而有两点,我是很清楚的:一、宁都的一些大商号如瑞兴隆、鸿昌隆、润丰泰、兴昌祥等,还有一些大寺院,它们的招牌、门匾、楹联,几乎都是父亲手笔;二、别人请他写东西,是有求必应,且从不计较润金。记得当时宁都有个姓邱的,请他写中堂、条幅、对联。一连写了好几天,就什么也没有得。晚年,父亲还书赠我一副对联:“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使我终生受用无尽。他的书法,最有名的是书邱潜夫先生所撰《宁都金精洞记》一文,两人合作,珠联璧合,实在可算是翰墨佳品。惜以上所说到的今皆散失无存矣。”
邱和鸣隶书真迹
邱和鸣行书真迹
邱和鸣行书真迹
”[
蔡爱仁像
13蔡爱仁(1886—1984年),名吉士,号爱庐,县城人。先祖五代时由长安赴虔州教授任,后裔迁居虔化县。爱仁出生于一个贫寒的书香门第。其上代蔡白采系清初宁都名士,著《鸥迹集》刊行于世,蔡爱仁十二岁开始读群史,学写策论。由于天资聪明,加上刻苦努力,“书报凭手抄,蝇头加朱墨”,从小就扎扎实实地打下了学习基础。蔡爱仁晚年致力于经学研究,写成了《论语吟哦集》和《中庸研究》,台湾学术界对两书的评价很高。前者有谓:“天下有志功名之士,莫不以研习《论语》为进德修业之津梁。而吟哦篇章,诗赞圣道者,数千年来,尚未之见。有之,当以今之蔡教授爱仁先生撰著之《论语吟哦集》为嚆矢。皇皇诗篇,发扬圣学,辟千古有境,启后世无穷之思。”后者则得于右任高度评价:“中庸易义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蔡教授爱仁研究此书有年,谓其为平凡中的伟大,深得斯旨。”蔡还擅长书法,正楷、隶体、行书,都得心应手,造诣很深。
蔡爱仁书法
1984年,蔡爱仁病逝于台北,享年九十九岁。他生前曾于诗文、日记中表达对故园亲朋的眷恋和怀念,渴望祖国早日统一。
9曾兆芹(1898—1988),号柴僧,县城人,著名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赣州地区美协名誉主席。
曾兆芹像
14曾兆芹(1898-)号柴僧。江西省宁都县梅江镇人。著名书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赣州地区美协名誉主席、宁都县政协常委。
曾兆芹一生勤奋。中学时代学习国画与日本画,1919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甚得刘海粟、吕秋逸诸先生器重。在从教四十余年间,以“胆大、心细、脱俗”为指南,苦心孤诣,在继承国画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融合西法,形成独特的风格。羽法造诣聘书极深,楷书端庄雄健,行书洒脱飘逸。刘海粟先生评价说:“画好,书法好是好的”、“很大胆,有气魄,用笔用墨都很活,没有俗气。”
曾兆芹潜心艺术,独立特行,有古人旷达遗风,无谄俗邀媚之态。青壮年遭战乱,中年遇革浩劫,埋名乡间不为人知。1984年,地方领导送他的作品给刘海粟先生品鉴,先说柴僧,大师茫然不知,一听说曾兆芹,卧于病床休养的海粟大师霍然而起,惊讶之情溢于言表。曾兆芹1923年毕业,至此时已五十二年,音信不通,画坛亦未著名,而海粟大师犹记其名,足见当年天资之高,学养之深,而成名如此之晚,令人感叹。1980年起曾兆芹进入创作旺盛期,论者多以为国画“江西第一”。刘海粟在师手书“晚芳犹香”以赠。曾兆芹国画与书法精品大多散落民间,仅江西画院、宁都文化馆存不足六七十帧。
平淡天真 朴实无华
一宁都己故艺术家火石其人其事
□王德敏
■火石(1926-2013),原名卢升,宁都县人,曾为中国剪纸研究会理事、江西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剪纸),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其“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说起卢升,可能宁都大多数人都不知是谁;说起火石,很多人知道他是剪纸大师。谈起“火石”这艺名的来历,他解释说,五行缺火,而石头又是古代取火的工具,所以他就取了这个艺名。原名被艺名所掩,这是他始料未及的。
笔者与火石相识于上世纪80年代。他是宁都同一年代4位知名书画家之一,另外3位分别是曾柴僧、刘雨叔、赖秋云。4人均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在那个年代,一个偏僻的小县城,同时出了这么多艺术家,实为罕见。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倡导中西绘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把素描光影效果与中国画水墨糅合在一起,产生全新而独特的艺术效果。火石在学校受业于高尚之、陈大羽等艺术大师,为以后的美术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火石一生从事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并致力于民间剪纸艺术的创作和研究。其有关剪纸的研究论文曾获全国剪纸学研究会“吕梁山花”优秀论文奖,其中论文《试论中国剪纸艺术南派风格》,首创中国剪纸南北派学说,打破一宗之源论。
火石老人一向诚厚待人,每遇朋友或是后辈来访,会把自己的藏品全都拿出来分享,并乐此不彼,循循善诱。在他的影响下,学剪纸的人越来越多,登门拜访索要作品的人更是不计其数。他送人剪纸作品分文不取。火石认为,不管索作品的人动机如何,至少说明,剪纸艺术在人们心中有了一席之地。民间剪纸艺术以其制作方便、工具简单、精美丰富在宁都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宁都民间剪纸艺术可溯源至吴越文化和楚文化,剪纸纹饰具有独特风格。火石说,越古玉器、陶纹、冶炼等,与宁都剪纸纹饰有着远祖血缘关系。
火石老人的剪纸艺术得益于扎实的素描和版画基础,在风格上融入热情、纯朴、敦厚的客家人特色,体现出古朴、简炼、厚重的艺术效果。客家人的纺织、舂米、灯彩、春耕、回娘家等民俗,是其剪纸的常见题材。其作品构图自然简练,纯朴有趣。在形式上,以藏书票、小连环画为主,画面简洁,有版画的厚重朴拙效果。
任何艺术都是以“简”为高境界,清八大山人、明徐文长、现代李苦蝉、潘天寿等无不以此为目标追求。火石老人的剪纸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也具有“平淡天真,朴实无华”的超妙意境。
火石老人的书法也富有个性,把甲骨文、金文、草书融为一体,有点像郑板桥“乱石铺街”般的“六分半书”。其书法以中锋用笔为主,艺术风格浑朴苍润,拙巧相济,对比强烈,面目一新。其书法作品当年曾多次参加全国性展览或获奖,并被国内外有关单位收藏,有的被刻在有关碑林。其简历与作品入编多部典籍。(配图均为火石作品)
江西日报文艺副刊品鉴(2018.5.1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