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草书的笔势

作者: 王德敏坦夫 | 来源:发表于2018-04-07 07:18 被阅读215次

    谈行草书的笔势

    文/王德敏

    所谓笔势,指书写点画时,笔在纸上往来运转之势,看一幅书法作品是否气韵生动、神采飞扬,具有艺术魅力,就得看笔势运转是否起承照应、筋脉相连,或笔断意连,含蓄回环。这在行草书来说,尤为讲究。古今书家之所以重视笔势的运用,原因就在这里下面拟对行草书的笔势运用,试作一些分析:

    一,连笔生势

    行草的书写速度较快,点画之间很自然地出现了钩挑和牵丝,钩挑的出现使点画互相呼应,如“不故”两字,“不”字末笔反与“故”字首笔本不相连,不”字这里却在收笔时回笔露钩,与“故”起笔时逆势搭笔,一折一搭,笔断意连,自然形成一种呼应的笔势,看上去血脉流动,气势贯注。再如“春秋两字,上字末笔与下字首笔相连,其中趁势简掉了“秋”字首笔的短撤,使之自然而又合法度,产生了“形奇离合,数意兼包”的意趣。但在实践时,有一点要注意,牵丝偶尔为之,可以丰富点画血脉感,若运用过多,则会给人一种连绵缠绕,眼花缭乱之感。

    二,回顾取势

    蔡邕《九势》说:“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行草作品的气脉正是这样形成的。一般来说,笔势的行进总是向前的,或者是下行的,但是我们在行云流水的笔势中,适当“遏止”一下,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意趣,如宋克的《唐人草书诗卷》第一行“金铜仙人辞汉歌”最后的“歌”字,恰好利用末笔向上钩起,回顾以上六字,使得通篇笔意更为丰富

    三.收敛蓄势

    收敛的目的在于蓄势,好似打拳一样,收臂的动作是为了把拳打出去更为迅猛有力,这种趋长避短、以缩为伸的方法,在硬笔行、草书中运用较多.如苏轼行书“春江欲入户雨势”的“春”欲”“人”三字,应伸的“皆变为缩势,使这一行的行书更为笔势流畅,一个字笔势的产生,关键在最后一笔综观一些优秀书作品,在开合伸缩的变化上,往往合势多于开势,缩势多于伸势,形不贯而气贯从而神采飞扬,气象超逸。

    四.以点断势

    以点断势也与“收敛蓄势”同理,行草作品有流畅圆转之美。如果我们在作书时写得锋芒毕露、圆滑,就会显得一览无余。要是在作品某些字当中适当加上一点,就有留止笔势的妙用。如“神”字在悬针上补上一点,有李太白诗“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意味。又如黄庭坚《诸上座帖》别辟蹊径地安插众多的点,东一点,西一点,这些互不连属的点,使凌厉无前的笔势不断停顿。就像是点和线谱成的交响乐章,美不胜收。

    五.欹侧变势

    因结体的欹侧变化而产生的笔势又称“体势”,在一些书作之中,我们发现有些点画和字与字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呼应关系,但字体欹侧变化,映带而生。如“容、惜”字左伸右缩;“對、聲”左缩右伸;“僕、射”俯仰生姿。

    总之,笔势可以说是千变万化,在学书之中须精心揣摩,久而久之,自有一股奇气盘结于胸中,下笔之际,纵意自如,自能创作出挥洒自如的行草作品来。

              《写字》37期,1994.2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黄山谷行书
    苏东坡黄州寒食帖
    行草书的笔势
    黄庭坚题跋
    王德敏行草 行草书的笔势

    作者:

    王德敏,男,1963年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书协理事兼评审委员、赣州市书协副主席、虔城书画艺术研究院特聘高级书法家。宁都县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拨尖人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行草书的笔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ipe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