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不能强迫,即爱与尊重。想得到别人的尊重,不能强迫,必须从自身做起,先做到尊重他人。
尊重之球只会弹回到主动将其投出的人那里。这正像对着墙壁投球一样。如果你投出去的话,有可能弹回来。但是,仅仅对着墙壁大喊“把球给我”却无济于事。
那么,我们自身如何能率先做到尊重呢?阿德勒心理学认为,要从“自我执着”转变为“关心他人”,接受并尊重“那个人真实的样子”,守护并关心对方的尊严。迈出尊重的第一步,就是关心“他人兴趣”。
特别是,当对方的兴趣你不太认可时,还能不能去关心,这很关键。比如,当孩子沉迷于电脑游戏时、热衷于看漫画时,我们作为家长的反应往往都是“你看这个干吗?作业做完了吗?你学点有用的东西不好吗?”然后强势推销我们眼中“有价值的东西”,比如唐诗三百首、弹钢琴等。
这么说看似是在“为孩子着想”,却很难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你会发现孩子很沮丧甚至很生气,对咱们的话爱答不理,即便从了父母的要求也是一副无可奈何提不起兴致的样子,因为父母的这种评判否定了孩子们认为理所当然好玩的兴趣。
能否先放下评判和说教,真正地去关心一下“孩子们的兴趣”呢?无论在自己看来是多么低俗无聊的游戏,都首先试着去理解一下它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当我们去好奇、了解、请教甚至尝试着也去玩一玩的时候,会发现孩子很兴奋,会像个小老师一样跟你介绍什么是什么、怎么玩、他有什么策略等等。在这样的时候,孩子才会觉得自己作为一个人被认可、被尊重、被平等对待了。
对“他人兴趣”给予更多关心,“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人的耳朵去听,用他人的心去感受”,常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比如,最初浩浩玩《我的世界》游戏时,我心里很不认可,觉得这是啥呀,所有的东西都是用方块拼起来的,看着都头晕,还有僵尸之类的,有什么好玩的。幸好没限制他玩,只是约定每次玩的时间。
后来发现这个游戏还有不少衍生品,给他买了这个主题的乐高套装,拼得乐此不疲;买了此系列的冒险故事书,跟着史蒂夫和朋友们迎接一个个挑战;学校组织想象力征文,浩浩的第一次文学创作,就是写的我的世界,开头第一句是“这是我的世界,也是你的世界”,还挺有味道的。可以说,从一个游戏,打开了一个世界。
成人的世界里也是各有各的兴趣,如果有人对自己的兴趣给予关注,也会感到非常开心很受鼓舞。
比如,对喜欢写作的好朋友,关注他的文章并评论留言;
对老妈这样喜欢并擅长买东西的人,听她讲讲她是怎么在超市打折优惠时买到最划算的东西、长什么样的芦笋最鲜嫩好吃;
对喜欢坐在电视机前的老爸来说,听他侃侃政治局常委都有哪几个、习近平又去了哪个国家访问......
而平时,这些看似很简单的关注我们也很容易吝啬去给,同学把呕心沥血写成的文章发到班级群里,没人回应;老妈讲得很兴奋,我们却说何必呢不要总想着节省钱怎么方便怎么来;老爸刚开个头,就被不耐烦地转移话题了......。
“尊重”二字听着简单,在生活中践行起来却很不容易。就关心他人兴趣来说,需要先放下自我执着,把注意力放到他人说的话做的事儿上,带着好奇、接纳、开放、包容的心态去聆听去理解。
关心他人兴趣,可以说是融洽关系的法宝。当我们在夫妻、亲子、朋友等关系上遇到矛盾或者有所疏远时,不妨就从关心他人兴趣开始,走进对方的心理世界,建立情感联结。
(推荐阅读《幸福的勇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