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的时评

作者: 时祝 | 来源:发表于2021-08-09 16:39 被阅读0次

    广州一小学老师体罚哮喘儿童,6岁小女孩被折磨到吐血抢救险些致死,很可能留下后遗症……这个热点新闻事件引发了众怒,各路网友纷纷指责老师。谁知,仅仅过了一天,事件就发生了大反转,原来这些严重情节皆是由家长为扩大影响范围而撒的谎。看到这里,网友们纷纷拍手顿足,又是道歉又是互相指责,仿佛前一天那个愤世嫉俗血口喷人的人不是他们自己一样。真乃一场闹剧。

    然而这件事远不只是一场闹剧,它有着更加深远的影响。单从女教师的角度而言,她因莫须有的事情受到了大量的网暴,称得上是社会性死亡了,这对于她个人来说,伤害巨大。而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这件事可谓是戾气的又一聚集处,人们在指责中只能感受到无比的愤怒以及网络狂欢过后的空虚,而随后的后悔愧疚更给人带来了负面的心理作用;不仅如此,当这类反转事件不断出现,人们对于新闻的信任感势必会下降,使得新闻失去其传播真相、揭露社会的作用,人与人之间不再互相信任,诚信之风式微,夸张虚假之风却日益壮大。

    家长知错犯错、恶意伪造体罚证据固然可恶,但媒体的不负责任却更加令人心寒。原本媒体的责任便在于传播事实,揭露社会弊病,以正社会风气,辅佐社会建设,然而,对于当今以流量热度为导向的媒体而言,真实成了一纸空谈。什么夺人眼球,什么便占据头条,媒体极尽能事地扭曲、夸张事实,这种种弊病,本质上是媒体的异化,它使得人们的信任与事件的真相不复,事实成为了流量的奴隶。

    而最让人警惕的却是大众对此的反应。从一开始事件爆发,人们不经等待便加以评论指责,急切地想要在网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或许有一颗好心,但这颗好心却酿成了祸害。究其原因,在于当下互联网的即时性与人们的趋同心理。

    在当今社会,互联网的发达使得各类新闻层出不穷,不断地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人们不再满足于对单一新闻驻足停留,每一则新闻的“寿命”被不断缩短,当一则新闻发布后,人们所想的是尽快表达自己的看法,又匆匆地跳到另一则新闻去,哪里还会深入研究这则新闻,等待其真相大白呢?再加上互联网巨大的聚集效应,让原本是个体的人集合为群体。在群体中,个体借助“数量即正义”之名行不负责任之事,他们处于心理学上所谓的匿名状态,更加容易陷入摈弃责任、顽固偏执的深渊。人们不再顾忌自己的言论,反而更加放心大胆地发表不成熟的观点。不仅如此,当部分冷静理性的人发出质疑之声时,迎接他们的却是排山倒海的反对与讥讽,当人们处于大众中的一员时,任何一点不同的声音都会迎来巨大的攻击,导致原本理智的声音被盖过;而其他人因为害怕孤立的心理,当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这样,一方表述而另一方沉默的倾向便开始了一个螺旋过程,沉默的螺旋越转越快,而清醒之人也越来越少。到了这时,又有谁能够阻止这舆论的浪潮裹挟其中的每一个人呢?

    因而,只有从最开始就保持冷静的态度以及对真相的执着,在热心中保留清醒,并且耐心地等待真相,我们才得以不盲目地跟风评论指责,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同时,我们也应当对合理的质疑和与自己不同的看法宽容一些,毕竟,只有在存异的声音中我们才能够更加完整地认识事物。而当大众都能够秉持着这种负责地态度,又何愁媒体夸大扭曲事实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很久以前的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ewzv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