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到“无是无非无烦恼,有因有果有菩提”这幅对联,非常有感触,简洁明了,试着浅显解读。
第一层解读是正面意思,即是非观和因果观。
烦恼源自是非,这是常识,但准确说法是,“对别人是非观不要进行是非评价”,当评价别人三观乃至看法,会因不合我意而不快。
是非观不是针对我们自己的,我们对外界人事物一定有自己是非观,这毫无疑问,这是生活工作决策必需。
我们要摒弃的是对别人是非进行评价,俗话就是“来说是非者,就是是非人”。
不评价不争论,指向的是别人,同时我们必须坚持自己是非观,不左右别人,也不为人所左右。
因果观,不仅仅是宗教说的因果报应与六道轮回等,我们说的是事物因果关系,因果就是前因后果,就是逻辑关系,就是规律。
当我们说思考一下,思考的含义是什么?就是提问和回答!问和答的过程,就是试图发现因果关系与规律。
菩提是觉悟,引申为智慧,表现为凡事都有自己主见,这个主见就是一定之规,就是因果逻辑,呈现为规律。
比如买卖股票,不是因为看着好,喜欢,有感情,幻想,而是由于理性,也就是某种逻辑规律,不确定性下的某种概率论。
第一层含义简单说,就是“想要没有烦恼,就不要评价别人是非对错好坏”,“想要有智慧,就要努力发现事物因果逻辑关系”。
再看第二层含义,从反面角度看这句对联。
两句对联分别采用了肯定和否定说法,反过来也成立,即“有是有非有烦恼,无因无果无菩提”。
解读同上,只不过从反面角度,证明我们烦恼来源于评价,缺少智慧因为懒于思考因果逻辑。
这副对联给我们启示,还有两点:
一是,人人都有是非观,我们都有看不顺眼的别人,要做的是不评价别人是非观,由此减少烦恼。人人都有生活智慧,我们都有羡慕的别人,要做的是寻找自己能力圈内因果关系。
二是,烦恼和菩提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对立统一关系,烦恼不是菩提,烦恼又即菩提。现实中不可能不去评价别人,只是觉悟到评价别人无意义,徒生烦恼,这就是菩提,烦恼会减少但不会根除。发现规律是理想化,事物因果逻辑关系不是单一的,不是静止的,是多果多因,复杂变化,有约束有条件,看着曾经是规律却会失效,由此产生烦恼。
小结,佛学讲究一个“空”字,我曾经解读为哲学发展变化观导致,如果延伸到人事物二者关系,之所以是“空”,还涉及到哲学三大规律尤其矛盾规律,这也是解读这副对联目的,即“是非是烦恼,因果是菩提;是非是菩提,因果是烦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