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给教师的建议》兴趣的奥秘何在?

《给教师的建议》兴趣的奥秘何在?

作者: 好山家门前 | 来源:发表于2022-06-02 10:30 被阅读0次

2022年6月1日 周三 晴

一、问题:

今天的我们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根本处是我们不知道我不知道,也就是说我们不知道真正的兴趣是什么,也就没法真正激发孩子的兴趣。

二、刺激的三种类型:

今天孩子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师生关系、成绩、过关带来的,不是苏氏所讲的兴趣。兴趣的秘密何在?怀特海讲,兴趣的本质是兴奋,兴奋就是大脑处于活跃状态,大脑处于活跃状态需要刺激,不同的刺激产生的结果不一样。刺激分成三种类型,三种类型都是有效的,但地位不一样。

第一种,孩子对教学内容无关的东西感兴趣,比如课中的段子或者笑话,甚至也包括用景物照片代替九寨沟这样的文字内容等,(景物之美,不是文章之美)这种东西的价值是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其中更重要的是关系价值。

第二种刺激是表面的刺激,比如教“照”:一个日本人,拿着一把刀,杀了一个人,流了四滴血,很有意思,但它与照的意义没有关系,不是对照的理解。除此之外,奖励小红花,小组竞赛等表面的刺激。如果知识本身是机械的,表面刺激是有效的,如教拼音。拼音本身没有意义,拼音教学游戏化就是非常好的教学方式。

这两种刺激都是有效的,意义的,有价值的,但不是根本。原腾飞讲历史也不是本质的刺激,他是一种讲故事的能力。

第三种真正意义上的智力刺激。智力挑战才是兴趣的深层意义。“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苏霍姆林斯基

脑科学中,人的大脑分成三层,最里面的最内层是爬虫脑,对危险提前反应;最中间的是哺乳动物脑,也叫情绪脑,边缘系统或者杏仁核系统,若被情绪系统控制,挟持,叫成瘾行为。最外层的叫新皮质,大脑皮层,主管智力加工,叫理智脑。

想象下,如果外部施加一个刺激,大脑是如何运作的?它会层层筛选,有三层或者有三道大门。最外层大门是爬行脑,假如刺激是蛇,爬行脑会率先反应进行条件反射,身体反应,是本能反应,接着传导到情绪脑,最后是理智脑—认知系统。先有情绪,然后才有认知。理智脑是最后反应,但理智反应后会影响情绪脑,然后安抚本能脑,三者之间的关系如此。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要好,就是把情绪脑安抚好。

一般我们上课时,爬行脑在睡觉,上课不存在生存危险,教师要先把情绪脑安抚好,然后刺激理智脑。所谓的外部兴趣,主要是指情绪脑的安抚,如跳广场舞。此时理智脑还在沉睡,而生命能量消耗了不少。也就是说,能量是有限的,分配给情绪,理智所用能量就会减少,内耗产生,他们之间相互干扰和妨碍。成长与成熟意味着控制情绪。我们没有想着得有一个刺激作用于理智脑。这是我们要研究的,因为复杂,所以很难。

一个孩子在学习中,作为学习参与者,对学习本身有两种态度,他们交织在一起。第一种态度是他对未来学习的结果有关心与渴望,他是当事人;第二种态度就是他会采取一种行动来保证取得好的结果,防止坏的结果。前者是情感与态度,后一种是理智,相互支持不是相互干扰,因此要培养自主性。自主性会让孩子产生一种关心和渴望,否则他会认为为家长学习,遇到困难会产生退缩。但如果到第二天有春游,他会用理智思考,带什么东西,游玩地点他也会提前了解,因为他有一种关心与渴望。这就提醒我们的教学要在两个层面激发。

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第二种态度,只有第一种态度,我们就会用快乐行贿。(把某种兴趣的快乐特征加在不感兴趣的材料上面—杜威)杜威对兴趣的定义,含有介于中间的意思,把原来离得很远的东西连接起来。只要指时间上的连接。比如不爱学习的孩子喜欢做手工,可以长时间的劳作,就是把一件事情的起点与结果连接,堆一堆混乱的积木为一个房子,在这过程中产生规则与纪律感,不是外部的纪律,而是不管多么艰难,他会抵抗艰难与诱惑,这就是兴趣带来的副作用。一个坚强意志的人既不变化无常,也不苟且敷衍。而意志薄弱的人则会漂浮不定,会合理化行为,会归咎于父母或老师。不管对意志的理解还是对兴趣的理解,它是一个整体,回到干老师的良性教育学循环,它是相互联系的。兴趣也可以从意志角度讲,意志就包括了对结果的可预见性,与固执不同。固执是一种惰性,不包含理智的因素。而坚定意志与脆弱意志的区别是理智运用程度的区别。

一个学习好的学生对学习结果有非常好的控制感,它来自于与自我的相关性,相关性带来对理智因素的运用。我们要陪养孩子的兴趣,培养他对自我相关性的关心,对理智的运用。很少有老师激发孩子的真正兴趣请问原因是什么?杜威的观点,有点像物理移动,学生学习是为了生存。无论是参与者还是受影响的人,他们的工作都缺乏充分和自由的兴趣。(作为老师,你爱教书吗?答案是否,但为了饭碗。工作是物理的,不包含理智,人是被动的,没有兴趣的,如螺丝钉一样是被镶嵌的。)我们对生活没有热情,没有活力。人活得卑微时特别在乎面子,动不动就群体的暴力与焦躁,骨子里我们是不自由的。杜威讲得很深刻:一个人所做的工作缺乏任何目的,目的都是外部的,或者由于工作目的的局限性,智力得不到适当的运用,理智没有被发挥。同样的情况迫使很多人不想改革,他们用情感和幻想的内心活动来回避现实,他们的精神生活是感情用事,欣赏内心的境界。甚至科学研究也可能变成逃避艰苦生活的庇护所——不是为了休养生息,准备将来对付世界而暂时后退。很多人考大学,考研究生,考博士仍然是为了生活,逃避艰苦生活条件的庇护所,并不处于对学术的纯粹的兴趣。当然这些人中的大部分并不觉得自己对学术没有兴趣 ,问题是他对学术兴趣的强度根本达不到杜威所讲的兴趣的强度。

三、真正的兴趣是什么:

那真正的兴趣是什么?一个例子:数学家办公司检验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知识要运用于现场。不要躺平,不要以为工作需要我们,我们需要工作,需要工作去练习,需要去探索生命无限的可能性。事情可以失败,但生命从未失败过,失败让我们更强大,更自由。艰苦、黑暗都有独特的价值。

当我们对自己的工作有兴趣,我们会产生一种研究的意识,这些研究的意识会让你敲开知识的壳,知道怎么向孩子提问,怎么把孩子带往更高处,我们会激发孩子的兴趣。

杜威讲兴趣比苏氏更深刻,兴趣的根本处是二元论,身心二元论,我们把它割裂了。身心割裂后带来一系列的情况。同时也影响了文化情况。

“社会只要有有闲阶级和劳动阶级组织,这种事态就必然存在,制造东西的人,智力变得坚实了,没有受到工作锻炼的人,智力变得放松而柔弱了。再者,大多数人缺乏经济上的自由,职业是因为偶然和环境的必需所决定的,这种职业不是他们自己的能力与环境的需要和资源相互作用的正常表现。我们现在的经济状态仍然使很多人陷于奴役地位。结果,掌握实际权力的人,他们的智慧也不是自由的。他们的智慧不是自由的运用,征服万物,为人类造福,而是为大多数人所独占的非人类的目的,控制别人。这说明我们历史上的教育传统中的许多事情。它使我们了解教育制度的不同部分所表现出的目的的冲突,大部分初等教育狭隘的实用的性质,和大部分高等教育的狭隘的训练的和文化的性质。这种事态说明为什么需要用智力的事情趋于孤立,知识变成学院式的、学术性的和专门技术性的;又说明为什么有很多人深信自由教育和生活的职业中有价值的教育的要求相对立——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大学教授很喜欢讲人文主义,讲腹有诗书气自华,讲不要太功利,要有长远的目的,但是在中小学,都在拼应试,非常的功利,这两者是割裂的,好的教育需要把二者整合。

现在的问题是,高校的研究与一线是割裂的,高校是理论的推演,一线看不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二者没有整合起来。南明教育的贡献就在如此。新课程改革,讲成功的学校就是追求表面成功的机械练习,通过管理,不是通过发展孩子的学习来获得效益;另外一方面,我们把知识积累当初目的,我们要把知识重现理解,重现当成孩子的趁手工具,而不要变成纸面上的推演。我们接受了一种教育哲学(新课程标准)但在实践中我们仍是应试的,这造成了二元元的割裂。兴趣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看似表面问题实则系统问题。

什么样的兴趣是高品质的刺激?回到苏氏。刚才我们用杜威搭了一个背景。“在一些情况下,这个源泉就像潺潺的小溪,就在我们眼前,你只要走近去看,在你面前就会展示一副令人惊异的大自然的秘密的图画;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兴趣的源泉则藏在深处,你得去攀登、挖掘,才能发现它;而很常见的情况是,这个“攀登”、“挖掘”自然万物的实质及其因果联系的过程本身,这是兴趣的重要源泉。——苏霍姆林斯基”

有些材料直接会产生兴趣,但有些不是。兴趣需要挖掘,需要老师敲开把学生带进去,兴趣是藏在文本深处的,探险的过程就是兴趣的语言。多数时候,知识是以信息的方式呈现,它没有被激活,它是惰性的。我们的教学就是制造冲突,创造一定的刺激,让信息活跃起来,而不能把教材直接给孩子,这就需要寻找或者创造交集点。以《落花生》为例,多数时候,孩子读完之后是惰性气体。教材教育我们要做一个像落花生那样的人,他就清楚了,他了解了知识。而教学的奥秘不是把这个东西告诉孩子,因为孩子已经知道了。教学的奥秘是哪些东西你还不知道?不是信息性的告诉,当你进课堂时和出课堂时,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你成了一个不一样的人。干老师的设计是好看与实用的悖论。有四种人:好看又实用,好看不实用,不好看但实用,不好看也不实用。请问你愿意做哪种人,制造的认知冲突立马让孩子有了兴趣。教材里的花生是不好看的,做花生这样的人是对的。儒家的文化传统,强调质朴强调拙,强调敏于事而慎于言。这样讲文本就深入了。孩子经过一个二律悖法,先是无条件接受,然后又遇到了冲击,最后回到原来的结论。这样的转换后我们对文本的理解就深了。很多时候我们对文本的理解与孩子在同一个维度。水平是一样的。我们理解到的孩子也能理解到。我们没有比孩子多理解多少,甚至孩子比我们理解的要深刻。这就尴尬。我们在知识面前没有权力感,在知识面前的自主性,自由,自由就是驾驭知识。孩子若能运用知识,他则有权力感,驾驭了知识,知识变成了力量。末尾还讲了光谱阅读,孩子学的每一课都被编制形成更大的系统,人也是不断被建构的。

现在的教育更多是利用外部刺激。我们要在素养与考试之间搭建起来,相互增强,更好的素养,更好的成绩。表面是冲突的,实质是不冲突的。用教育规律办事,拿捏住教育规律。很多问题不是技巧,而是系统,知识观问题。也就是若对我们所教知识缺乏深刻理解,用什么方法都没用。因此要对所教知识有深刻理解。如同厨师研究食材一样,越透彻,他越知道怎么烧菜。更重视教什么而不是怎么教。知识问题有优先地位。教学问题不能脱离知识问题而存在。

四、提升兴趣,如何研究透彻知识?

1.光谱阅读2.带着问题阅读,也就是要主题探究,精研一个主题。

难就难在万事开头难。我们会基于知识中心主义的学法学习,不是基于自己的生命感受来学习知识,也就很难问出真正的为什么。只要没有兴奋起来,我就知道文本没有看懂。

相关文章

  • 《给教师的建议》兴趣的奥秘何在?

    2022年6月1日 周三 晴 一、问题: 今天的我们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根本处是我们不知道我不知道,也就是说我们不...

  • 《给教师的建议》之兴趣的奥秘何在

    一、课堂上学生感兴趣的表现有哪些? 课上学生感兴趣,意味着学生在学习和思考的同时,还感到兴奋和激动,对发现的真理不...

  • 《给教师的建议》 25.兴趣的奥秘何在

    打卡时间:12月14日-12月15日 打卡内容: 1 、课堂上学生感兴趣的表现有哪些? 学生感兴趣的表现有:学...

  • 2021-12-15

    《给教师的建议》25第二十五节 兴趣的奥秘何在 打卡时间:12月14日-12月15日 打卡内容: 1 、课堂上学生...

  • 20221204《给教师的建议》21.兴趣的秘密何在?(读书笔记

    《给教师的建议》21.兴趣的秘密何在?(读书笔记 ) 关键词:激发兴趣 何为上课有趣? 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

  • 兴趣的奥秘何在?

    兴趣的奥秘何在? 可能有人会说,学习是一件刻苦的事情,快乐只属于享受,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认识本...

  • 康老师读书 | 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从哪里来?

    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从哪里来? ——《给教师的建议》第21条 兴趣的秘密何在 一、提出问题 本条苏霍姆林斯基上来就提出...

  • 兴趣的秘密何在

    今天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21条——兴趣的秘密何在?经典的阐述有: 所谓课上得有趣,...

  • 课堂的兴趣奥秘何在

    每个教师都渴望使自己的课堂上的学习令学生感兴趣。怎样把课上得令人感兴趣呢?是否每节课都能令人感兴趣?兴趣的源泉...

  • 学习智慧的爱

    2021.1.26 1.阅读《给教师的建议》第21条《兴趣的秘密何在》,这本书中的一条条教育理念和句句箴言向我们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给教师的建议》兴趣的奥秘何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eztm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