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沭彦/原创
浅谈《西厢记》与《牡丹亭》中的女性形象《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又称“北西厢”,是元代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品,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品,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两部作品都是我国戏曲史上描写爱情题材的杰出作品。其中崔莺莺和杜丽娘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两个璀璨夺目的女性形象。
本文将运用平行研究中类型学的相关知识,从二位女性所处的时代背景,性格,爱情观三大方面,对这两位女性形象进行具体解读。
一、所处的生活背景
(一)崔莺莺的生活背景
1、社会背景
《西厢记》取材于唐代元稹的《莺莺记》,细细读来,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再借前朝之事讽当今社会之实。
从其中所表现出的精神内涵看,可以看到作者生活的元代社会的影子。元代在思想上,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开始确立,同时对各种宗教兼收并蓄,思想控制相对松弛,但汉族处于被压迫状态,因此名门望族对于自己所信奉的那套封建礼教更是加倍推崇,也十分严苛,这就是莺莺所处的独特的社会背景。
2、家庭背景
崔莺莺出身于封建社会达官贵人族之家,五剧第一本楔子中介绍到:
"老身姓郑,夫主姓崔,官拜前朝相国,不幸因病告殂。"
她父亲生前是当朝权重位高的丞相,她母亲是封建门阀制度的奉行者,也是封建礼教的捍卫者。
她主观上十分疼爱自己女儿,希望女儿生活幸福,婚姻美满,但是她从封建礼教出发,按照封建礼教来规范女儿言行,调教女儿习性,希望将女儿培养成为循规蹈矩的封建礼教的典范,实际上她是在不断地在损害着女儿的真正幸福,压制着女儿的人性。
崔府深宅后院,高墙壁垒,崔夫人常年四季将崔莺莺闭锁在深闺后院,从不让她踏出崔府大门半步,五剧第一本第二折:
"老夫人治家严肃,内外并无一个男子出入。"
"俺老夫人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
从仆人的话中可见莺莺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封建势力强大,封建礼教浓郁的家庭。
崔夫人专门聘请了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一位思想迂腐意识守旧性情固执的老夫子担任崔莺莺的私塾老师。
他津津乐道地向崔莺莺讲述“四书五经”,讲解封建伦理道德,传授妇女应遵循的“三从四德”,宣扬妇女应接受“七出”责罚的封建礼教,企图将崔莺莺培养成为封建礼教的典范。
(二)杜丽娘的生活背景
1、社会背景
《牡丹亭》中杜丽娘在细读文本后,可以看到作者对杜丽娘的描写其实也是明代妇女的真实写照。
作者生活在一个程朱理学盛行的时代,明代统治阶级明令尊奉程朱理学为官方的正统思想,竭力鼓吹“存天理,灭人欲”,以“道心”制“人心”,以“理”灭“欲”,以这样的方式来压制人民的思想感情,提倡禁欲主义来巩固自己的统治。这也是杜丽娘所在的社会背景。
2、家庭背景
第三出中写到:
"西蜀名儒,南安太守,几番廊庙江湖。紫袍金带,功业未全无。华发不堪回首。意抽簪万里桥西,还只怕君恩未许,五马欲踟蹰。"
她的父亲杜宝是个儒生出身的太守,是传统道德的代表人物,而母亲甄氏则是个夫唱妇随的贤妻良母式的女子。
她出生于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家庭里充斥着浓重的封建礼教气氛。第三出:
"适问春香,你白日眠睡,是何道理?假如刺绣余闲,有架上图书,可以寓目。他日到人家,知书知理,父母光辉。"
可见她的家庭是个封建官僚家庭,父母对她的一举一动都关心备至。
因为春日昼长,白日犯困小憩,也要受到训斥。第十一出:
"凡少年女子,最不宜艳妆游空冷无人之处"
可见甄氏不让杜丽娘去自家花园,衣裙上绣了一对花,一双鸟,也大惊失色,生怕女儿因此而学坏。
她安排了丫环和老学究陈最良,前者监视她的行动,后者负责她的教育。她的人生第一课是《诗经》的首篇《关雎》,认为它是“后妃之德”的歌颂,是最好的闺范读本。
通过对比崔莺莺和杜丽娘所生活的背景,可以看到杜丽娘的生活环境限制更加严苛。侧面反应出《牡丹亭》在创作主题思想上比《西厢记》更加深刻。
二、崔莺莺和杜丽娘的性格
(一)崔莺莺的叛逆性格
崔莺莺因不满父母之命的安排——要把她许配给花花公子郑恒,因此佛殿上遇见风流俊雅的书呆子张生,一见钟情。
红娘催促她回避时,她竟是一步一回头,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女子的基本准则抛之脑后。
莺莺可谓是“知礼越礼”,这一细微的动作可揭示出她叛逆的性格特点,生于封建社会却没有按照社会的条条框框来规范自己,身为大家闺秀却大胆逾越社会的基本准则。
她口诵:“寂寂僧房人不到,满阶苔衬落花红。”表现出怨恨的情绪,"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给张生送去秋波以表达她主动的追求这也体现出对封建礼教的本能反抗,对自由幸福婚姻的渴盼。
(二)杜丽娘的叛逆性格
杜丽娘明知父母不许到后花园却还是偷偷的去了,游园春情萌动。
她说:“关关的雎鸠,尚然有洲渚之兴,何以人而不如鸟乎?”偷逛后花园,面对蜂飞蝶舞、姹紫嫣红的满园春色,不禁产生无限的伤感。
游园梦中获得的爱情,更加深了她对幸福生活的要求,她要把梦境变成现实,"寻思展转,竟夜无眠。咱待乘此空闲,被却春香,悄向花园寻看",“寻梦”正是她反抗性格的具体体现。
由唯唯喏喏的官宦之家的千金小姐,发展到勇于决裂、敢于献身的深情女郎,梦醒之后与现实的距离和反差是
如此巨大,以致杜丽娘不得不付出燃尽生命全部能量的代价,病死于寻梦觅爱的徒然渴望之中,她的死也是对爱他的父母的一种反抗与叛逆。
(三)叛逆性格的不同之处
虽然这两个女子都具有反抗叛逆的性格,但崔莺莺与杜丽娘相比,个性较为内向。
崔莺莺是因与张生在佛殿邂逅,一见钟情,萌发爱情后,才对家庭的束缚做出了反抗。
而杜丽娘只是梦到与柳梦梅的相爱,就对家庭做出了反抗。
可见,相比之下,杜丽娘的性格更加鲜明,更加具有叛逆的性格。
三、崔莺莺和杜丽娘面对爱情的态度
(一)崔莺莺的爱情观
在《西厢记》中,崔莺莺与张生是“一见钟情”式的爱情,在大佛殿邂逅之后,互为对方的美艳容貌、英俊姿态所吸引。
当崔莺莺遇到了风流俊雅的张生,四目交投,彼此就像磁石般互相吸引,她分明觉察到一个陌生的男子注视着自己,但她的反应是“亸着香肩,只将花笑捻”。
当红娘催促她回避时,崔莺莺的反应是“回顾觑末”,这几个字及其传神的写出了莺莺初见张生并被吸引的顾盼眷恋之意。
随着爱情的发展,张生与崔莺莺两情相悦,经过重重磨难,并且在红娘的帮助下,莺莺终于冲破礼教的羁绊和心理上的重重障碍,与张生走在了一起。
"姐姐,你又来也,送了人性命,不是耍处!你若又番悔,我出首与夫人:你著我将简帖儿约下他来。这小贱人倒会放刁。羞人答答的,怎生去!"
莺莺总是羞羞答答,扭扭捏捏,欲进不前,欲罢不能,对于爱情的追求,莺莺更显得被动,遇到张生以后她也只是思念张生,并没有主动追求自己的爱情。
普救寺解围成为她们爱情发展的一个契机,再加上活泼、大胆的红娘穿针引线、牵线搭桥,这样才促成二人的爱情。
在崔张实现其爱情理想的曲折前进的道路上,始终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尤其是丫鬟红娘,可以说,如果没有红娘的帮扶,崔张的爱情将很难有所发展,所以说,崔莺莺对爱情的追求更多了几分被动。似乎她与张生之间倒是红娘在唱主角。
红娘机智、果断、敢作敢当,我想当时要不是红娘热心传简,并且推着莺莺入房与张生共赴阳台,这一对多情的男女还不知要惆怅到什么时候。
(二)杜丽娘的爱情观
《牡丹亭》中,杜丽娘偷游后花园中梦到书生柳梦梅,就再也克制不住内心的情欲,对自己认定了的情人一往情深,甚至可以为之出生入死。
即使只是在梦中,她也执着追求,结果因过度思念,香销玉殒。她那番“这般花花草草有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的感伤,正是对所谓恋爱自由、死而不怨的强烈呼唤。
杜丽娘没有崔莺莺那么幸运,没有像张生那样的人向她求爱,也没有像红娘那样的人给予她帮助,她只能活在自己的梦里,在梦境中寻求自己的真爱。
在死后,她的鬼魂还是对“梦中情人”念念不忘,敢于和阎罗王据理力争,质问自己情人的姓名,并主动敲开柳梦梅的房门表露心声,显得直率而大胆。
在还魂之后,杜丽娘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柳梦梅,并与他在十分简陋的仪式下成婚。
在杜丽娘的爱情道路上,表现出更多的主动性,她的幸福爱情是靠自己争取来的。杜丽娘是当之无愧的女主角。
丫头春香只是一个陪衬。从惊梦后的每一龅丽娘都是以主动的形象出现,主动地寻求自己的幸福,主动地承担婚姻的责任,她是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的主宰。
(三)爱情观的不同之处
同样地面对爱情,崔莺莺只是主动地希望与爱人接近,而杜丽娘则是“一灵咬住”地狂热追求。对于爱情的追求,杜丽娘比崔莺莺表现出更大的主动性,更强烈持久,为了心中的爱人,她可以死而复生。从两人爱情的结局来看,虽然都是大团圆的结局,但其中也有所不同。
崔莺莺比杜丽娘对封建礼教表现出更大的妥协性,当崔母以“三代不取白丁女婿”的家规,逼迫张生“争揣一个状元”时,莺莺并没有反对,她虽然不愿意与张生分离,但也默许了母亲的安排。这种获取爱情的条件,本身就是一种妥协,是对以崔母为代表的封建婚姻制度和封建家长制度的妥协。
我曾想如果张生没有考中状元,那么崔张的爱情还能继续吗?但杜丽娘则不同,结局中虽然也有柳梦梅中状元的情节,但那不是他们获取爱情的条件。
在最后,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杜丽娘还能与父亲争辩,甚至在金銮殿上与皇帝据理力争,她的深情一叙与慷慨陈词,就连皇上也为之感动,并亲自主婚,“敕赐团圆”。
杜丽娘的爱情是自己争取的结果,是对整个封建礼教的反叛,《牡丹亭》中的爱情描写更能显示出新的时代环境中的进步光华。
所以说,崔莺莺对于张生是由“情”到“欲”,而杜丽娘对于柳梦梅却是由“欲”到“情”,杜丽娘明显比崔莺莺对爱情的追求更加强烈,在爱情观上,肯定了性欲,这无疑是一大进步。
小结
在《西厢记》和《牡丹亭》这两部爱情题材的剧作中,由于大的时代背景的不同,王实甫和汤显祖给我们塑造了崔莺莺和杜丽娘这样两位不同的女性形象。尽管她们的爱情观有所不同,但同样让我们看到了女性在追求自己爱情的道路上勇敢执著的精神,这是对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肯定,是时代的进步,也是个性解放的表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