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微博上认识了大姐,当时是她发了一句话,只觉得那话简洁而有力量,于是就关注了。随着时间的增长,才慢慢真正的了解大姐并奉之为榜样。并于同年10月正式“入坑”,买了第一本趁早效率手册,但那并不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本。
2013年,我买了一本类似的记事本,粉色硬皮的,购买地点是团结湖地铁站D口的小贩车上,我以为那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本。直到有一次,当看到潇洒姐再一次提及效率手册对她的影响时,那一瞬间所有的时空都向我身后快速闪过,像机器猫里面的时空机,我一下子就记起人生中真真正正的第一本类似的效率手册。那是2006年,表姐给了我一本必胜客送的小记事本,里面有当年的日期,每一天有几行的位置,那是过新年必胜客的赠品。我如获至宝,便拿它记作业,记上补习课的时间,记第二天要问老师的一些问题。因为感觉很便利,第二年,我又特意从一个在必胜客打工的女孩手里买了一本新的。也就是2007年,我高中毕业了,在记事本里记事的习惯也就没了。直到2011年,我才又开始了自己的“记事本之旅”。我是一个彻底的工作狂,工作是以拼命的状态进行的,我接受任何人拜托给我的任何事情,因为我渴望在一毕业就学到更多的知识,于是从第一份工作开始,工作内容就涉及多个部。那时,记事本对我来说非常的重要,因为一天的工作量非常大,如果不记下来,一定会忘记并且毫无时间顺序。后来我才反应过来,我所有这些所谓的“记事本”,都是大姐口中的“效率手册”。居然在上高中的时候就有记效率手册的习惯,我很惊讶,也暗自庆幸原来自己早就是大姐这一伙的人。
我用了两年的趁早效率手册,并对自己失望了两年:创业失败,找不到方向;工作紧逼,短期内不允许生育;辞职备孕,渴望再次创业。我没有像电影剧本里女主人公一样,拿到第一本趁早效率手册,从此人生一路开挂,而是持续的自我迷失与自我质疑。今天,我翻开崭新的2018年度效率手册,郑重的将“想象要狂野,预言要自证”写在清单页。又是新的一年,真的不知道还会发生什么,我期待能甩掉这两年的差劲状态,我期待2018年可以是携带趁早效率手册开挂的一年。每年“一生的计划”我都空着,我不知道写什么,我也不敢写下什么,我怕我做不到。而2018年的“一生的计划”,我想填满,写下我所有不敢写的狂野,然后去疯狂的自证。
两年,否极泰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