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长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嫉妒情绪,它无法被彻底消灭,但可以被理解和看见。
一般来讲,当权益地位受到另一个人威胁,孩子便容易出现嫉妒情绪。比如在二胎或多子女家庭,弟弟妹妹出生,无疑是孩子重大的“危机”。
因为那意味着,他从养育者那里获得的爱,要分享一部分给弟弟妹妹。在孩子的经验里,分享就意味着自己所得减少,就像分享饼干和糖果。
事实上,从妈妈怀孕那一刻起,孩子的怀疑和不安就会不断被唤起。因为孩子会注意到,父母对未出生婴儿的关注变多,对他关注变少。基于这份不安——孩子可能会变得非常敏感,非常黏人,会密切关注父母的一举一动。等弟弟妹妹真正出生以后,孩子内心的不安就很可能会转化为嫉妒。
比如:我们经常会看到哥哥姐姐忍不住打弟弟妹妹;或向父母抱怨弟弟妹妹经常哭闹,惹人讨厌。
同理,在一些单亲家庭里,父母新配偶的出现,也是孩子重大的“危机”。通常在单亲家庭里,孩子会觉得更没安全感,情感上更依赖唯一的父母。他们最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就是跟另一个成年的陌生人分享自己的父母。
当父母有了新配偶后,孩子会明显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和关注在减少。这时他内在的恐惧与不安就会被唤起:“如果父母其中一个可以抛弃我,那么另一个也可以。”基于这份恐惧不安,孩子可能会非常抗拒父母的新配偶,处处给其添堵。
另外,即便是在完整的独生子女家庭,孩子也不可避免会经历类似“危机”。因为父母的爱与关注,不可能时刻围绕着孩子一个人转,有时也会被分散。比如别的小孩来家里做客,父母会把零食分享给对方,或忍不住夸奖对方。这时孩子可能也会体验到父母对自己的关注在减少,并因此产生嫉妒情绪。
发现了吗?不管在什么样的家庭,孩子都有可能出现嫉妒情绪。它的源头,不在于家里突然来了一个“不速之客”;而是在于:孩子从父母那里获得的唯一的爱与关注,受到了威胁和剥削。
这是孩子生命体验受到冲击的重要时刻——他的品格是因此得到提升,还是因此被扭曲,取决于父母的智慧和技巧。
那么,父母该如何处理孩子的嫉妒情绪呢?
答案很简单,我们需要:理解并看见孩子的嫉妒情绪,并向他保证「爱的唯一」。
当宣布新生儿诞生时,我们要尽量避免不切实际的解释,比如不要用夸张欣喜的口吻对孩子说:“你真的很棒,我们真的很爱你,所以我们决定再生一个宝宝,让他陪你玩。”
这种解释听起来既不诚实,也没有说服力。孩子心里可能会想:“如果你们真的爱我,就不会想要另一个宝宝了;肯定是我不够好,你们才会想用新宝宝取代我。”
这时父母更恰当的做法,是平静地告诉孩子:“我们家多了一个新宝宝。”
不管孩子第一反应是什么,我们都需要知道:在他脑海里还有很多没有问出来的问题;在他心里面还有许多没有说出来的担心。
下面的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当五岁的小娅发现妈妈怀孕了时,她的反应是非常开心:她画了一幅画,描述了跟弟弟手牵手,两人快乐地玩耍。妈妈看见并承认了女儿的欣喜;但却没有一个劲跟随女儿的快乐幻想,而是提前给她打了预防针:“嗯,妈妈知道你很开心,特别是想到将来又会多一个伙伴跟你玩,不过,有时候他会很好玩,有时候他会很讨厌,可能会尿床、哭闹;那个时候,我就要花费很多经历去照顾他,给他换尿布,喂他吃奶。 你可能会因此感到嫉妒,觉得自己被遗忘了,担心妈妈不再爱你了,当你这样想时,一定要告诉我,我会给你特别的爱,让你不再担心。”
后来弟弟出生以后,小娅真的如妈妈所言:经常感觉属于自己的爱被弟弟夺走了,并因此对弟弟嫉妒。
每当这个时候,她都会直言不讳地把自己的感觉告诉妈妈;妈妈就会专门抽出时间,耐心地倾听小娅,陪伴她一会儿。当一次次体验到“她有需要,妈妈都会尽力去回应”以后,她才逐渐确认:妈妈没有抛弃她,对她的爱依然稳定存在。于是,她内心的不安逐渐消减,对弟弟的嫉妒也逐渐消减。
同理在其它情境中,当孩子对家庭的不速之客产生嫉妒时,我们同样需要理解孩子的情绪,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担心。我们可以一心一意跟孩子待一段时间,心里不去想其他人。
孩子渴望获得父母完整的爱——当孩子的欲望被承认时,他会感到安心;当孩子被唯一地珍视时,他会变得坚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