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某一段时间,我特别喜欢讨论一些比较宏大的叙事。可是后来我慢慢发现了一件事情,是每一个人都需要去面对这些宏大的时代,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去应付这些大的观念的。在很多情况下,每个人他们更需要的,实际上是一份对于自己的告诫,或者是说对于自己的一份人生的答辩词。所以这一篇文章就叫做“成长的答辩词”。
成长这个话题是永远不会停止讨论的,每个人都会有成长,每个人都会发生成长,每个人都需要面对成长,但又不是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成长。
所以我想试着对成长这件事做出一些解读。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对于任何一个有思想的人来说,这个世界都是分为两个部分的。一部分来源于我们的主观意识,我们的自我认知。而我们由于身处的环境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每个人对于这一部分的世界都会有不同认识,这一部分叫做主观世界;另外一部分来自于外部的反馈,这一部分它是客观的。区别于主观世界的是,对于每个人来说,这一部分的世界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区别的。它的存在有它的客观规律,这一部分则称为客观世界。
对比人和其他动物,我们会发现人是很奇妙的。因为人是极少数甚至可以说是唯一一种拥有长达十几年青少年时期的动物,这是其他动物所不拥有的。在现代社会的教育下,人们通常在这十几年的青少年时期当中,就已经将他们的主观世界建立完毕了。几乎绝大部分他们日常生活中会用到的词汇,他们日常生活中会了解到的道理,他们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的人事物,他们都已经有了一个较为系统的认知。这时候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等都已经建立完备了。但是对于每个不同的人,对于每个不同的个体来说,他们即使接受到了相同的教育,接触到的是相同的环境,他们所塑造的主观世界,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别。所以对于他们自身对于人自身来说,内心当中的善恶观,内心当中的是非观,都会有自己的标准和自己的底线所在。
而当人跨过了这十几年的青少年时期,当他们接触到了社会,当他们开始面对主观世界,他们就要开始经历他们成长的过程。
与我们想象的不同,人在面对社会之时,他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是不直接接触的。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当中,事实上会存在许多条巨大的鸿沟。人们携带着他们主观世界的包袱要越过这条鸿沟,去到客观世界当中。
掉下去了叫挫折,爬上来了叫成长。
而在这不断掉下去爬上来的过程当中,我们的主观世界会不断的破碎,在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对我们的主观世界进行不断的重组。而实际上这个过程和我们打怪升级的游戏是类似的。在面对第一个挫折的时候,在面对第一个怪物的时候,我们费尽千辛万苦将其打败,将其击倒。这时候这个怪物他会爆装备,装备的名字可能千奇百怪,但他们都有一个统一的前缀,那就是成长。你可以选择捡起这些装备,也可以选择不捡这些装备。捡起这些装备,你可以选择将其替换掉自己原先主观世界带过来的装备,也可以选择将其和自己主观世界带来的装备融合。不捡这些装备的话,你则将继续带着你主观世界带过来的装备,接着面对下一个挫折,接着面对下一个挑战,接着面对下一个怪物。
这就是主观世界在面对客观世界,在接近客观世界之时重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不管你愿不愿意,不管你接不接受,不管你承不承认,你的主观世界都会和那个客观世界越来越接近且越来越融洽。直到你跨过了这许多的鸿沟,到达了客观世界。
这就是成长。
但是由于每个人自身的主观世界认知不同,所以每个人在接近客观世界的时候,他们最终的结果也会不同。这个结果有好有坏,有可能他在这过程当中不断的完善自己,最终成为了一个世俗意义上成功的人;也有极大的可能是他在这过程当中不断的破碎自己。最终成为了一个世俗意义上的失败者。在这一部分的划分上,我们又会借由社会的公序良俗将他们划分为好人与坏人。所以我们对于成长这件事,也有了好坏,两极不同的评价。有的人认为成长是一件好事,有的人认为成长是件坏事,这都来自于他们自身主观世界建立之初的认知,以及与客观世界接洽之后最终的结果。
而在这成长的过程当中,经常的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个体向群体融合,从而产生了更大的群体,而群体有不断的吸纳更多的个体,如此循环往复,如此生生不息。
我们将其统称为人类的社会性。但我更愿意将其称之为从众心理。比如婚礼时,你应该祝贺;比如军训后,你应该感动落泪;比如看煽情电影时,你应该嚎啕大哭。这是因为身边所有人都在这么做,而如果你不这么做,你会感觉跟身边的人格格不入。可是如果你内心确实没有这一种情感,你的内心确实和他人所感受到的不同,这完全是因为你的主观世界在建立过程中和他人有所偏差,这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是你为了和其他人不格格不入,你为何让自己看起来比较正常,所以你会掩饰自己的情感,所以你会表演自己的情感,所以你会和其他人一样喜怒哀乐,你会和其他人一样面对不同的事情,有着和他们一样不同的感受。
我并不否认这种事情的好处,也不会刻意去强调这么做的坏处。因为人是需要寻求社会认同的,因为人是需要在社会认同中建立自己的价值的。可是在这不断的表演当中,在这不断的从众中当中,人是会忽略一些事情的,比如说这么做是否正确?比如说这件事情是否合理?比如说我是不是真的喜欢这么做?这会让人养成一种习惯,自我合理化的习惯。人们会在这过程当中不断的去寻找自己这么做的理由。因为他们只能这么做,他们必须这么做,他们无力反抗。面对这种无力感,为了让自己不那么难受,为了让自己不会夙夜难寐,他们需要自我合理化,他们需要心安理得。
我们需要心安理得。
所以在从众心理的过程当中,我们逐渐的就养成了这种自我合理化的习惯,而这会是我们往后人生当中的一次次发生灾难的止痛药。所以我们习惯了他的存在。我们在遇到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会下意识的去选择将其合理化,无论他是否正确,只要是社会上存在的现象,我们都会有去找到心安理得的理由。
而这也是我们同情他人的感情来源,即便这个人是个坏人。因为我们总能找到一些理由来为他们辩护。一个只为了偷面包给妈妈冲击的小偷,一个劫富济贫只为拯救村里那些百姓的强盗,一个冲冠一怒为红颜的痴情男子……我们总能找到理由为这些人辩护,因为迫不得已嘛。
慢慢的我们发现,我们变成了以前我们讨厌的那些满口钱的人,我们变成了我们所讨厌的那些世俗的人,我们变成我们讨厌的那些斤斤计较的人。但是我们会辩护,我们会说,因为我们之前或许讨厌错人了,或许没有发现自己,而或许这就是成长。
没错,这也叫做成长。
但这种成长是会被利用的。因为这种成长是建立于集体的主观世界之上的,而非集体的客观世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是上帝需要建教堂,才会有信众来礼拜,撒旦不需要教堂也会有人拜。也就是说,主观世界的聚拢性,永远比客观世界的要更强,所以才需要实践。
不断的破碎自己的主观世界,并且重构,这是成长。不断的自我合理化,这也是成长。这是我们在面对人生挫折的时候,会面临的两种选择。选择对了那就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选择出现偏差那就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选择了哪种方式进行成长,重要吗?重要,但又不那么重要。
人自身的成长需要经由他人评价吗?需要,又或许不需要。
那什么对于我们来说才是重要的呢?事实上我也还没有找到,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和你分享我的观点。
送你一首诗吧。
曾闻少年福莽心,天地不大,乾坤为小。多有鄙夷红尘俗,淡看匆匆逐财人。尚未明白,满天星,去者凉过。
那时高谈论风流,春风如驹,快哉肆意。摆弄文华笑昌平,倦了凭阑盼钟期。奈何情绪,凤不栖,各种失趣。
祝你幸福。
网友评论